交换生视角:讲述中国高中生眼中的美国

2015年02月22日13:10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前言:最近工作非常忙,四个多月了,没有星期天、节假日,更没有时间写博客。儿子从美国回来后,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他交流,看到他写的交换生总结,感觉不错,征得他的同意,将此篇文章发表在我公司网站上和我的博客里,让更多的人了解在中国高中生眼中的美国。

  当我十个月前踏出国门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近一年的美国交流生活会过得如此迅速。转眼之间,我又回到了这个熟悉的城市-北京。

  在美国的一年,笑过,苦过,玩过,累过,百种滋味参杂其中。 记得在走之前,培训老师说:“不要对美国有太多期待,但也不要没有期待。” 我走的时候,没有任何悲伤与激动,很平静的走了。而这一年却不同于我走时的平静,充满了惊喜,美国,被很多人视作自由、民主的典范;是“美国梦”实现的土壤;也有人视美国是拜金;精神生活空虚的国度。而对我而言:美国的魅力在于多元化。多元化,是美国的核心民主价值之一,也是我认为美国之所以能成为当今美国的源动力。多元化的社会,使得大多数美国人有着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种族融合中出现的问题。而美国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种族的多样性,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的这篇总结,将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美国的多元化,同时展示我在美国近一年的收获与体会。

  家庭

  我在美国的时候,住过三个家庭。这三个家庭,无论从家庭背景还是生活方式,都大相径庭,我因此也得以看到不同美国家庭之间的差异与区别。我刚到美国时,并没有接待家庭,是我当地的协调员接我暂住到她家。协调员是一位三十岁的单身母亲,有一个十二岁的女儿和八岁的儿子。当我见到她第一面时,感觉她很亲切,可当我坐进她的车时,却又是另一番感觉了。她的车里到处是杂物和食物渣,我坐在后座,旁边堆满了玩具,而脚底下踩着一只网球拍,脚边是个用过的盘子,座椅上到处是面包渣。我没有说什么,她笑笑说:“车里太乱了,孩子弄的,凑合吧”。我心里想,也许家里环境会好些。可当等我进了她家门,同样的景象也出现了,房间都很杂乱,而且看起来很久没有打扫了。想到来之前老师说过:“不要期待美国的家庭去适应你,而是你要去适应美国家庭”,加之本身自己对住的地方不挑剔,晚上倒床上就睡了。第二天早上起来,想要洗个澡,结果被告知家里不烧热水。因为自己的收入不够,她为了省钱,夏天不用天然气烧水,天天去健身房洗澡。她的房间杂乱,她在地下室的“办公室”也是如此。记得有一次找一个文件,她找了好几天才找到。尽管我只在她家住了一个星期,却也从中一窥美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后来接触到美国同学,他们大多数人的车也和我的这位协调员一样杂乱无章。我的协调员的父母都很富有,却并不在经济上资助自己的女儿,我常听到她说以后要去学法律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且她当时也在打两份工,一个是给我的交换组织工作,另一份是西班牙语翻译。美国很多年轻人的学历并不高,即使上了大学也不努力学习,所以进入社会后压力很大,经常会干多份工作以维持生计,我的协调员是个典型的例子。

  我的第二个家庭是一对很虔诚的浸信会教徒夫妇,尤其是男主人,真的是以圣经作为自己生活的核心。他们的两个儿子都已工作搬出去自立灶火了,他们平时的活动不多,所以他们生活的重心除了工作,就是教堂。在其他方面,男主人像大多数美国男人一样喜欢看体育比赛,而女主人由于身体原因需要经常休息。我经常会和男主人聊天,聊的内容大多是关于社会问题,但每次不管我们最初的话题是什么,最后谈话总会以圣经结束。他喜欢用圣经中的原文来解释以及说明自己的观点,他还乐于给我讲圣经中的故事与道理。我们每个周日会按时去教堂,而我还要在礼拜之前去主日学校。在去美国之前,总以为教堂的课程会格外刻板无聊,但实际却截然相反。我们的“教室”是在教堂二层阁楼,我们的“课桌”是一圈沙发,我们的老师每次都会带来橙汁和油炸圈饼作为我们的“早点”,而我们的“课程”则是随意的聊天。每次老师都会通过生活中常遇到的故事来阐释圣经中的道理或者是耶稣的话,生动有趣而且很容易理解。而牧师在做礼拜时也不呆板,他那妙趣横生的话语总是引来大家的笑声。教堂的活动很多,因为我的家庭乐于参加,我也就跟着他们有了很多体验。例如,往年的圣诞节前夕,教堂会组织人去底特律送礼物给贫困家庭,尤其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在监狱的家庭。今年,他们邀请了一些家庭来到教堂,一起做活动然后把礼物送给他们。教堂不仅是一个宗教仪式的场所,对我的接待家庭来说,它也像一个家。教堂的维持来自于教徒的捐赠,同时教堂也组织活动回报社区。

  后来,由于女主人的健康原因,我搬到了我同学家,开始了我第三个美国家庭的生活。我同学家是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他和妹妹、父母以及祖父住在一栋宽敞舒适的别墅。他们是天主教徒,虽然广义上都是基督教徒,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和我之前的家庭有很大差异。圣经并不是家庭的核心,尤其是男主人是典型的一年只去两次教堂的人,圣诞节和复活节是最重要的宗教节日,所以他必须要去。由于经济条件较为富裕,所以一家人经常出去吃饭。由于家中有孩子,气氛总是很欢快,同学十二岁的妹妹常常和妈妈粘在一起,而我和我的同学,他的父亲及祖父则经常出去吃早餐。周末的时候,家里的活动总是围绕着家庭成员展开,例如有时我们会去看妹妹的体操比赛,有时会去看我们学校的音乐剧(我的同学是主角之一,我在合唱团),还有时出去吃饭庆祝生日。家中的猫狗也给家庭增添了不少生机。总的来说,我的第三个家庭真的是以家庭成员为核心,有一种家的感觉。而且男女主人都很友善,我的同学也成为了我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们也见证了我从学校毕业的那一幕。虽然先后换了两个家庭,但我的运气很好,家庭都对我非常好,没有让我感到很大的压力,虽然和自己家有差距,但是想到对方为自己的付出,总是心存感激。

  学校

  作为去美国的交换生,学校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的学校与中国学校最大的区别是:美国的学校是没有墙的。整栋楼有很多电子门,在上课期间可以自动锁住,以保障学校的安全。在课程的设置方面,美国高中是跑课制,所以没有班级的概念。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选择好一学年的课表,每个人的课表都是不一样的。美国的高中像大学一样,有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是毕业要求的课程以积累足够的学分,而选修则全凭个人喜好,不同于我在北京十一学校一周一次的选修课。在美国,每天的课表是一样的,同一学期,一门必修和一门选修课的课时是一样的。美国的课程相对中国总体来说较为容易,但是有些课程是很难拿到优秀的。美国高中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例如各种体育队,辩论社,学生会……我最为独特经历在于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独特的环球教育学校。环球教育是个所谓的“校中校”,参加环球教育的学生每学年会有一门英语课和一门社会学科的课,连续四年。环球教育有很多特别的地方,比如说我们的英语课,每学期要写四篇时事论文,主题分别是地方、州、国家,和国际上的新闻,加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来评述当前时事。而最重要的是:环球教育的学生有很多自己的活动,比如每年三月,一部分学生会去另一个城市参加美国中西部模拟联合国,剩下的学生则会在学校开校内的模拟联合国。除此之外,我们还会一起去中餐馆庆祝中国新年。环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所以它的活动和课程设计都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并且,由于许多人会四年在环球教育中,所以很多人是四年的同“班”同学。所以,环球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一种家的感觉,因为彼此熟知,所以课堂气氛很活跃。而环球教育的课也是我最喜欢的课之一,同时我大多数的朋友也是从环球教育里来的。在美国的课堂里,经常会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在一般情况下,并没有歧视的现象。而且美国人不愿意谈论彼此的家庭背景,他们只知道彼此是美国人,并不因对方的肤色而心生疑惑。老师基本上都随和开放,并不拘谨,老师经常会坐在桌子上和同学讨论。而且多数情况下,除了理科和数学的课程,大多数的老师并没有很严格的备书教案。我记得在戏剧课上,我们经常因为讨论问题聊天而用掉整节课的时间。总体而言,美国的学校课程设置比中国简单,但有时反而更具挑战,并且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

  与人交流

  在去美国之前,总听到有人说,美国人很直白,说话不绕弯,不像中国人这样客气,但我到了美国之后发现,其实有时美国人比中国人还客气。一般来说,美国人说话很客气,比如说我们出去吃饭,我的同学想要续杯,他会这样和服务员说:“如果你等会有时间的话,能帮我再拿一杯水吗?”而且普遍而言,美国人对服务人员的态度都很好,并且一般都会付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小费。刚到美国的时候,我觉得小费纯属敲竹杠行为,但后来我意识到,其实小费为文化水平低的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在餐馆的服务生一般没有什么文化,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仅靠餐厅的工资是无法维持生计的,而正是小费的存在使得他们得以维生。不得不承认尽管小费让吃饭更昂贵,但是这却使得千万个家庭得以维系。传统中国人认为美国很开放,尤其是性开放,但事实上,美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很保守,而且很多人对性持有慎重的态度。

  在与美国同龄人的交往过程中,我对美国人原有的很多误区被打破,并真正理解了多元化的含义。美国的多元化体现在你无法用一个人或一群人来代表美国人,真正的美国人彼此之间差异很大,所以无论什么样的人来到美国都能找到朋友。如果说真的要找所有美国人的共性,我觉得是开放,是那种包容、热情的心态。见到美国人,大多数人会习惯性的拥抱对方,拥抱与握手不同,握手是可进可退,而拥抱是把自己的胸膛向对方敞开,是完全信任对方的感觉,因为心脏是最脆弱的地方,所以拥抱是不设防的。

  美国人的开放并不是说话直,不顾及对方的感受;现实中,美国人很顾及别人的感受,所以在评价别人时,一般会用很中肯的词汇;即使自己并不喜欢,一般也不会直说。有人说,在美国交朋友很容易,但交知心朋友很难。我觉得这句话反映了美国真实的一部分,由于尊重、顾及他人的感受,美国人并不总说真话,而是试图对每个人都很友善。但这样的结果是,你并不知道美国人真正的想法。感觉人和人之间有一层看不见的膜,既保护了别人不受伤害,也隔开了自己和其他人,再加上美国人的独立性很强,朋友之间的依赖性不大,之间的友谊纽带也就不那么强韧了。但是在美国交朋友很简单,只要放得开,不要顾虑太多,总会交到很多朋友。

  有些中国人到了国外很害羞,因而孤立了自己,只能天天呆在中国人的小圈子中。我有一个美国朋友,他有次聊天中告诉了我们他父亲曾经对他说的话:害羞是对自我的不自信。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一个有自信的人永远不会是个闭门造车的人,而害羞则常常容易使人自闭,因而自卑。和美国人在一起很随意,大家互相开玩笑是很正常的事,而彼此的友谊也在欢笑声中更进一层。我觉得美国移民[微博]国家的性质也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正是因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所以大家彼此要沟通,否则人人自闭,美洲的领土会被划分成:小德国,小波兰,小意大利……而美国也许就不会存在了。

  文化感受

  说到美国的文化,不得不提美国的快餐文化。在美国,麦当劳、肯德基、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快餐店几乎布满街角,而且美国的快餐店大多有驾车驶入的购买通道,不需下车就可完成交易,取到食物。正是由于快餐的流行,美国的肥胖率一直居高不下。尽管这些年民间团体抵制快餐,提倡健康饮食的活动很多,但是快餐凭借着其便利与低价位,并未受到较大冲击。例如在我的接待家庭,有时女主人工作太忙,没时间做饭,我们就会开车出去买些汉堡,比萨饼,炸鸡之类的回家。在我们学校食堂,基本上都是垃圾食品,没有健康食品,唯一健康食品-沙拉,里面的蔬菜还经常是变质的。这其实也不能全怪美国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有客观条件限制着他们。在美国,肉比蔬菜、水果便宜,我曾经计算过,美国西红柿的价格是中国的二十倍。所以即使美国人想要吃得健康,很多人也消费不起,只能买相对便宜的快餐食物。而美国的快餐文化背后是美国的“快”文化,凡事要快,要便捷。比如,在美国很多地方都有驾车驶入通道,例如银行,不用下车就可以办完所有手续。正是由于这种“快”文化的影响,很多美国人每天把时间花在开车上,甚至吃饭也在车上,这也是造成美国胖人多的原因之一。 “快”文化也使得美国人看起来总是匆匆忙忙的开车从一个地方赶到下一个地方,除了回家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息。

  美国,对很多人来说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梦结束的地方,更是梦实现的地方。然而,现实中的美国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聚合地。就像走在纽约街头,除了路边的英文街牌,我无法辨别这是美国,因为走在街道上的,有白人,黑人,黄种人,所有人都看起来那样自然。而美国正是这个放大版的纽约,多元化的文化使你可以上一秒钟还在吃希腊沙拉,下一秒就踏进了中国城。9.11之后,很多人质疑美国的移民政策,但是,正是多元化的社会为美国的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因此美国得以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而我在这一年中,深刻体会到了多元化的涵义及其影响,并准备用一颗开放的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孔叶磊

  本文摘自叶红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文章关键词: 交换生美国高中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