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豪追逐低龄留学潮尴尬了谁

2015年05月05日10:20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低龄留学低龄留学[微博]

    如今美国凭借其优越的教育体制,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为诸多中国家庭的首选,也成为诸多家长[微博]们关心的问题。 “私立高中有什么优势”,希望大家在选择中不要盲目的追求美国公立高中,从而措施良机。
  
    或许“望子成龙”是每个中国家庭的终极梦想,在通往这个梦想的过程中,有的是欢声笑语,有的则是痛不欲生。这一切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教育,中国式教育。

  关于中国教育,仿佛是个永恒的话题,时不时就会勾起人们讨论的欲望,目前有80%的中国精英家庭考虑送孩子出国留学,而在亿万富豪阶层,这一数字则上升到了90%,这种比例居世界首位,并且留学年龄日益低龄化。一时间,众多讨论此起彼伏,再次将中国教育推向风口浪尖。

    不难发现,人们对中国教育的议论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将留学与不爱国画上等号,这些人认为出国留学就是崇洋媚外,就是不爱国;与这种观点对立的人认为,有钱的人多了,送子出国现象必定会集中爆发,和爱不爱国无关;还有的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中国自身的教育制度、高考[微博]制度以及评价体系出了问题,需要反思和革新。

  既有冲动的感性,也有沉思后的理性。

  这其中似乎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富豪如此热衷于送孩子出国留学?是中国的教育问题重重,还是国外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或许都不是。

  富人阶层的难言之隐

  在出国留学表面的风光无限之下,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以下笔者亲历的一幕或许并不是个别现象。

  午后的咖啡馆中,一个身穿皮草的女人呼啸而过,坐在邻桌的女人对面,之后寒暄着:“因为给儿子办出国留学的手续才来晚了,实在对不起。”虽隔着几个人,仍能听出她在讲“出国留学”几个字时的得意。对面的女人也附和着:“你儿子要出国呀?你太厉害了,培养出这么棒的孩子,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事。”皮草女人更加神气的说道:“是啊,国外的教育就是比中国的应试教育强,孩子的视野开阔了,想法自然不一样,机会也更多。”“是,是,是,”又听到一阵附和之声。

  不知何时,皮草女人的对面换成了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只听他开口问道:“都办好了吗?”女人应答:“办好了,放心吧”。“但愿他出去以后能好好改改现在的臭毛病,都这么大了,还不知道学习,每次开家长会都让我丢人。”女人的表情不像刚才那般洋洋得意,面带愁容的看向窗外……

  原来他们的难言之隐在于: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根本不知道苦为何物,长大之后学习上则一塌糊涂,留在中国很可能考不上大学,或者连高中都考不上,送出去就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然而这种心态已经和中国最初的留学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出入。想当初,在容闳的倡导和推动下,清政府遣派120名幼童先后赴美国留学[微博],他们之中最大的是16岁,最小的10岁。这批孩子一到美国,完全生活在美国的家庭里,深入到美国的社会中。按照清政府要求,他们必须定期学习汉语,用毛笔写汉字,每天6点钟起床,每个月必须至少写两封家信。可以说,中国早期的留学生都是极为刻苦的,他们不仅在中国国内品学兼优,出国之后更加发愤图强,为民族复兴做着自己的贡献。试问,有多少当代的留学生能够做得到?更何况是从小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或许这并不是留学生本身的问题,始作俑者是中国教育的大环境。

  留学热背后的反思

  身为人母,在和朋友的聊天中,总是难以绕开孩子的问题。诸如你家孩子学习怎么样?在班里第几名呀?学奥数了吗?……仿佛在我们的讨论中就能够找到提升孩子学习成绩的方法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我们讨论最多的变成了是否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很多人开始担心,孩子考不上大学。

  一次朋友聚会中,看到了久未露面的小璐,只见她面容憔悴,清瘦了许多。原来她是为儿子的学习愁的。“眼看就要中考[微博]了,如果考不上好的高中,考大学就难了,天天盯着他学习,愁死了。如果我们经济条件好的话也行啊,可以送出去留学,可是我们……”小璐的言语间透出的除了无奈,更多的是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仍然是应试教育,高考依然是唯一的“光明”之路。出国留学无疑是规避高考的一大法宝,热衷于它的当然也不止富人阶层,在一项统计数据中显示,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有让孩子留学的计划。

  应当承认的是,现阶段中国的教育体制跟以往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和相对的完善。比如在义务教育的普及方面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方面,中国教育体制都以中国国情为基础进行发展和完善,但由于人口数目的庞大和教育机制的冗杂,需要进行改革的地方还有很多。

  人们讨论最多也是争议最大的是高考的公平性问题。由于参加高考的人数逐年增加,加之地域发展不公平而产生的高考地域不公平情况越来越显现出来。在高考相对容易的地区,本地高校较多,考生较少,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所以招生多,录取率很高,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就是典型例子。一些省本地高校相对很少,人多,竞争就格外激烈,如山东、河南等。而且伴随高考移民[微博]现象的发生有关部门又进行了地域限制,使得北京、上海等地区的本地考生十分受益。随之而来的情况就是,在一些省,中等分数可以上重点高校,而在另一些竞争激烈的省份,中等分数连本科都考不上。

  高考的弊端同样也存在于学校中,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学。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是仍然无法从高中的学习模式中脱离出来,学习能力很强,但是实践能力却难以得到提高的学生;另一种则是由于突然从那样高压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茫然找不到方向或者突然放松了对自我的约束,导致浑浑噩噩,日渐堕落。或许,我们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咎于高考,但是高考制度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诱因。而对于中学来说,目的更明确,排除教师的师德和个人感情,相当一部分学校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升学率扩大生源,如此一来,中学的教育难免就会出现模式化。

  制度的变革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高考制度亦是如此。虽说这种制度有其自身的种种弊端,然而改革却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无法等待的人自然而然的会走其他的捷径——出国留学,或许这条路能够达到“望子成龙”的目的。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

  留学生的尴尬境遇

  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一部分留学生由于出国前的准备不充足,面对现实生活、工作学习压力、语言文化差异等问题时常常会产生不良情绪。许多留学生在国外经常会出现思乡感、孤独感、抑郁症和挫折感。这种消极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在《2013年国际教育产业研究报告》中显示,在韩国的500名留学生中个人身心状态的自我形象描述中负面情绪明显高于正面情绪。其中无聊出现频次为177,占35.4%;压抑出现频次157,占31.4%;彷徨占比28.6%,出现143次;郁闷、困惑和无奈出现频次分别为137、127、127,占比分别为27.4%、25.4%、25.4%。而反映正面情绪的愉快、幸福、开心等出现频次分别为77、37、32,占比分别只有15.4%、7.4%和6.4%。这些情绪数据的对比反映了中国留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

  留学低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主要是国际教育资源不断被中国家庭深入了解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孩子如果能在中学时期就去留学,会对其语言能力的“文化”化,生活观念的“国际”化,职业资源的“世界”化起到重要的作用,还可以缩短求学的时长,即完全不必读大学预科。

  然而,孩子出国之后呢?在更强大的诱惑与更加自由的双重作用下,孩子的未来能一帆风顺吗?尤其是对小留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相对较差,他们除了要面对独立生活的挑战,其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形成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最重要也是最切实际的一点是,低龄化留学的孩子还没来的及找到自己的“根”,形成自我认同,就已经过早离开母语环境。倘若他们对国外文化也未能够形成认同,将永远扮演“他者”,不被国外主流文化接受,变得更加尴尬。

  无论选择何种教育方式,有一点不容忽视,即孩子的身心健康。

文章关键词: 低龄留学美国高中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