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出台了小学生减负的十条征求意见稿,引起了大家对小学生减负的一些讨论。
趁着周末放学,一些中小学老师朋友在一起喝啤酒聊天,我跟大家聊起了中国希望小学生减负的这几条规定。对于亚洲学生负担重,美国的老师们全都知道的,尤其是韩国的学生,天天要上补习班,甚至连在教堂唱诗班的人都要去补习班,以提高自己唱诗的水平,已经让美国老师们感到匪夷所思了。所以,对于让小学生减负,老师们普遍持赞同的态度。
然而,听到“减负”的具体内容以后,老美的老师们问题就来了:不明白!这十条规定具体哪些是给小学生减负的呢?
美国老师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许补习”这一条。“我们这里鼓励老师给学生补习,补习有奖,还有加班费,政府只要有钱给教育,第一样就是给钱教师钱为学生补习,这样能帮助赶不上的学生啊!学生上课跟不上,负担不是加重了吗?还不许补习,那公立教育不就成了私立教育了吗?不明白!”
第二大的问题就是不明白什么叫“一教一辅”。我跟他们解释说,就是规定家长[微博]只能买一本教材,一本教辅。老师们全跳起来了:“什么?中国在实行公立教育吗?为什么家长要买教材,而且还要买教辅的?校长和学校岂不是很容易贪污?规定必须买什么课本和辅导书变成了校长的专利了,吃多少回扣都可以啦!这个漏洞美国早就还没开始出现就堵上了,怎么中国人不明白的?”也难怪,美国的公立教育是学生根本不需要买课本,同时也没有“教辅书”的概念。一位大学教授一针见血地猜测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教辅书”这个怪胎:“中国没有专业的课程专家,只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他们对课程一窍不通,因此,只能组织一些编辑编课本,但具体怎么掌握课程,还得靠老师;也就是说,‘教什么’和‘怎么教’都得靠老师。假如老师经验不足,很可能就会害了学生,让他们无法升学。结果,只好依靠有经验的教师,编写‘教辅’用来指导‘教什么’的问题。假如美国的公立学校无法告诉家长和教师‘教什么’,坐上被告席是迟早的事了。”
美国老师第三大问题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一向做得好好的“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做法,被以“减负”为名彻底毁掉了,变成了像美国很多垃圾学校一样的做法:好学生跟差学生混在一起,老师没法教,学生也学不到东西。“中国的学校本来就缺乏像美国学校那样对天才学生的一整套培养途径,假如不通过把优秀学生集中教学的方法,比如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之类,中国很快就会丧失现在的人才优势。现在我们美国每年在信息工程界很大部分的优秀工程师都是中国培养出来的,美国大学很多优秀的留学[微博]生都是中国来的,靠了这些中国来的人才,我们美国才能不断获得新血,得以不断领先。但是现在中国竟然学我们公立学校前些年实行的错误方法,竟然把好学生跟垃圾混合在一起了,以后我们可能再也没办法得到中国的优秀人才了,惨啦!”一位教育局的高层忧心忡忡。另外一位高中老师感到疑惑:“中国难道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真的一点都不懂教育?连傻子都知道把一个小学生程度的学生跟高中程度的学生混合在一起是根本不能教书的,这叫常识哦!不分班教学,究竟老师按照低程度的学生来教还是高程度的学生来教?”
最让大家好笑的是那些取消统考,减少测验考试次数到每学期只许一次的规定了。有个小学老师大笑着说:“我肯定这条他们不是学美国的!我每个星期都有测验!假如不准我测验,我的学生会不会用心读书我就不能保证了。”
另外一个小学老师说:“这一条也证明了中国的教育行政人员不是学教育出身的。测试(assessment)是一门科学,它不仅用来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测试了教师究竟教学的效果如何,是一个教学的最好反馈之一。假如取消了测试,就取消了有效的反馈,对教、学都是非常不利的,以‘减负’为名取消测试,真是匪夷所思!”
一位小学校长说:“啊,我要是在中国当校长就好啦!他们不统考!在美国当校长,每年学校学生统考的成绩都要上报纸上电视,学校排名一眼就看到,跌了一名我的压力就比太平洋还大了!”
大家聊得很热闹,虽然对中国“减负”的背景大家不太了解,但提的问题也确实尖锐的。我问:“大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小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其实最要紧做的是什么?”
“中国家长必须彻底放弃‘不要输在起点’的错误思维。加重小学生的负担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根本就记不住。拜托中国的高中多开一点课,把大学的课程开到高中去,让小学生们尽量玩!现在中国好像本末倒置:大学生在玩,小学生在玩命- 学他们根本就不懂或者很快就忘记的东西!”
“还有,中国的小城市,农村,有多少博物馆,图书馆可以让学生们去做研究性学习的功课?不布置书本作业,他们知道中国有很多地方的小学生,课本就是他们这一生唯一看到的书本吗?”一位曾经多次到中国的山区希望小学做义工,回美国以后组织美国儿童给中国山区儿童捐献图书的小学教师深有感慨地说。
让美国的中小学教师评论一下中国给小学生的“减负”措施,真令人大[微博]开眼界啊。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