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变淡? 洋“亲戚”:中国传统春节很有味道

2018年02月15日 07:35 中国青年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吴蕴聪 孙惠贤

  临近春节,“中国年”再一次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热点。

  随着中国影响力全面提升,每逢春节,不少外国网民便开始关注这个世界上约1/4人口的最重要节日,希望和他们一起感受这个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大宴。而外媒也会通过网络、华人华侨等窗口观察、了解、报道他们眼中的中国春节。

  2017年,BBC通过微博上网友们晒出的年前年中对比图分析出中国百姓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的变化;2016年,《外交政策》双月刊也曾刊发出中国网友在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过年回家前后对比照”。新年“新传统”抢红包则被称为中国网络与传统节日的绝佳结合,美国福布斯网站曾报道称,网络红包让中国春节走向虚拟化……

  网络帮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从春运到庙会、网络红包,再到今年春节与情人节“撞车”成为话题,每一个人的眼中都有着不一样的中国春节符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么在那些“久经”春节的外国人眼中,他们的关键词又是什么呢?

  埃及学者侯萨穆·法鲁克:中国春节将成为世界性节日

  家,是侯萨穆(HOSAM FAROUK)形容中国的春节时,三句不离的字眼。

  “13年前,我来到了中国,在这之前我没有了解过中国春节。”侯萨穆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他甚至不知道中国的春节究竟是一个欢快还是令人心情沉重的节日。

  2003年,侯萨穆遇见了一个中国女孩,就像来到中国的第一天就爱上中国一样,两人一见钟情,并于一年后举行了婚礼。随后,侯萨穆和妻子在北京定居。2006年2月,侯萨穆在中国度过了第一个春节,新年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历史沉淀让他印象深刻。

  侯萨穆对春节“情有独钟”。“我已经在中国过了13年春节”,每到这个时候,无论是拜访亲友、放烟花、享受传统食物,还是打扫房子、贴对联,侯萨穆都会和家人一起动手。

  “春节的节日传统可以追溯到璀璨的中国文化发端。在现代社会数字化时代,一些节日受到了冲击,氛围慢慢变淡,在这样的背景下,春节的节日地位依然无可撼动,而且在国际上,越来越为人所熟知”。

  他认为,这一方面归功于中国的崛起,而另一方面,也归功于每个中国人对于春节的坚持,和对家,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侯萨穆谈到,每年中国农历接近尾声时,都会发生一次壮观的“人口迁徙”。“他们的目的地和交通工具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渴望回到期待已久的家乡,看看年迈的父母,品尝父母精心准备的菜肴……这是推动中国人回家的纯粹动力,不管他们有多忙,也不管他们住得有多远”,“这是家的味道”。

  重视传统的民族,是值得尊敬的。正因为这些令人惊叹的行为,才赋予了春节灵魂,也更让世界为之侧目。侯萨穆表示,春节是中国文化最特殊的象征,他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和网络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新年所吸引。“中国春节将成为世界性节日之一”,侯萨穆语气中,透露出自信。

   德国媳妇何安娜:不过情人节,也要过春节

  同样来自埃及,侯萨穆感受的是北方春节的传统与习俗,易卜拉欣则体验着中国南方春节的特色。

  2010年,在一台环球春晚中,还在上大一的邹媛媛,和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的老师易卜拉欣(Ibrahim Negm)在一个节目中被安排合唱《我和你》的一句歌词。

  “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这句拉近了各国友人距离的歌词,在2010年的那个农历新年,成功地帮助易卜拉欣牵起了一位中国南方姑娘的手,“2014年,刚刚结婚的我们度过了第一个春节,那天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在中国的春节节日气氛更浓烈更热闹,因为有家人的团聚又格外的温馨”。

  在易卜拉欣眼里,“春节里面包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温暖,更重要,也更是中国民族文化未曾断层的传承体现”。

  今年春节,传统的除夕“撞上”了西方情人节,也让网友们再一次有了关于春节的共同话题。2月11日,微博舆情数据显示,微博话题#当情人节撞上春节#的讨论量已经达到212.7万次,海外网友则成为了此话题的主要讨论者,春节、浪漫、幸福则依次成为了该话题提及频次最高的词语。13日话题讨论上升至216万次。而在各种问答题贴吧上,类似于“情人节春节选哪个” 等问题更是不胜枚举。

  2018年的腊月二十三,易卜拉欣就和妻子开始了大扫除、买新衣、买年花等新年准备,除了蔬菜、肉类和海鲜,他们也准备了油角、糖莲藕、猫耳朵等广东零食作为年货。谈及西方情人节与春节的选择。这对相识于春节,情定于情人节的夫妻甜蜜地讲到:“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情人节,但只有整个大家庭团聚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春节,更何况中国的‘情人节’不是七夕吗”。

  易卜拉欣一家三口

  2004年便来到中国定居的德国姑娘何安娜,直接给出了自己的选择:“我和丈夫从来不过西方情人节,但是我们会给对方送一束玫瑰,写一封信来回忆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不过我们每年都会过春节”,“我觉得春节应该忙碌才更有意义”。

  “以前我们也会在家里自己写春联,写吉祥字”,谈到近些年的春节安排,何安娜惋惜地说到:“我感觉中国的年味在慢慢变淡”。

  随着在中国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新年,何安娜对春节习俗活动的期待也变成了常规的年夜饭和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名受到中华文明滋养的外国人,“我希望春节这样的传统文化不要丢失”,“作为一个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节日,传统的春节元素能够更好的诠释辞旧迎新、幸福美满的美好寓意”。

  联合国专家唐华德:西方“年味”变淡更甚

  “全世界的‘年味’都在变淡”。联合国环境及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唐华德(Tom M.Wolters)对此感慨道,“因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分散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许多西方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没有了传统的味道,甚至趋于商业化,而不少商家借节日之际推出的营销活动,正是此的表象。相对于此,中国的春节还是很有味道的”。

  1997年,唐华德在与妻子文君结婚后在中国度过了第一个春节,此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2005年,夫妻二人攒钱买下了北京城中区一户老旧的四合院,依从四合院的原始风格,亲手打造了一个静谧传统的生活环境,体验传统的中国文化。“相对于舒适的高楼大厦,我先生更喜欢传统”。在他眼里,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与习俗的传承更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内容。

  “中国春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文化积淀过程。就像乐章,有前奏,也有高潮”,唐华德说道,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从氛围的初显到各种习俗的接踵而至,中国在迎接新年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历史和文化慢慢渗透的过程。

  腊月二十三,送灶上天、腊月二十四,扫舍去尘……2018年小年这一天,唐华德所居住的四合院就充满了年的氛围:“小年那天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了一顿大餐,腊月二十四全家人一起大扫除,过几天我们一家人还会去逛庙会”。

  唐华德一家四口

  “中国的春节比国外的新年有意思多了”,唐华德笑着说道,相对于西方的传统节日,中国春节的氛围还是很浓厚的,“现在西方的大家庭已经很少像中国这样聚在一起,传统节日的味道已经失去了许多”。

  南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传播学系教授刘运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快餐式文化的大背景下,青年人热衷更加个性化、开放式的西方节日,有很多的商业化、娱乐化因素。而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郭崇林也曾在媒体采访中说道,很多年轻人过“洋节”的时候,其实并不了解“洋节”的真正内涵,更多的是被商业化、形式化的表象吸引。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中国的春节也应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文学人类学中心主任李永平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道。中国的春节是在农业社会时期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聚居型环境下形成的产物,“随着中国进入工业社会,人口流动逐渐增加,城市成为主要的居住环境。人们所居住的社区没有了血缘和家族的纽带关系,而城市的环境和空间也限制了春节传统核心活动的展开,大大削弱了新年的氛围”。

  随着中国在工业社会进程中的稳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对于此,李永平指出,春节期间是中国优秀传统普及的窗口期,其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会自然地产生文化吸附力和向心力。“海外青年向往中国春节文化,来体验中国春节文化的魅力,这是文化吸附力和向心力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发挥效用的结果。”

  在这样的环境下,年味更应该有新的体现方式。李永平指出,“这是我们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当我们展示出独特的文化内涵产品,不仅能够帮助青年人真正爱上自己的传统文化。也能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让农历新年作为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年文化的窗口,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包容性”。

责任编辑:许丹榕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7034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100142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