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争夺优等生 “诱惑”手段出奇招

帝国理工大学

英国大学“市场化”改革后,一流大学之间争夺优秀生的手段别出心裁。

英国一流大学为争夺高才生,想出各种招数,包括学校出机票、送电影院入场券,甚至送被褥枕头、床单被套。批评者称这是对高等教育的庸俗化,支持者认为学校这么做自有其考虑。

英国罗素集团里,不少学校私下承认,这个学年本科新生没有招满。

2014学年秋季开学一周以后,大约一半的一流学校还在招生,包括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利兹大学、诺丁汉大学、谢菲尔德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华威大学和约克大学。

今年英国高教改革,大学可以想招多少优等生就招多少。

而牛津、布里斯托这样的顶尖大学扩招,自然对其他略逊一筹的大学造成压力;顶尖的学生一般希望去顶尖的学校。

尽管今年申请上大学的人数多于往年,但A-level成绩略低,符合“想招多少招多少”条件的优等生人数就减少,显得“供不应求”。

有些大学无奈之下只好采取降低录取分数,或给拔尖的申请人提供大额奖学金等办法,以免一败涂地。

一些今年对成绩把关十分严格,丝毫没有松动的学校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悄悄降低了录取线,也决定明年要调整招生战略。

不过,这一招比较冒险,因为降低录取线会影响到学校在大学排名榜上的位置。

有些在分数上比较灵活的大学也承认,降低录取门槛也应该适可而止,不能把那些入校后听课都有困难的学生招进来。

最优等学生的争夺更激烈。为了吸引他们,有些学校通过名目不同的奖学金为那些成绩最优的学生减学费,每年500英镑到3000英镑不等。

其他别出心裁的“诱惑”包括学生(成绩最优)每年三次探家的往返机票、体育俱乐部会费、宿舍升级到带厕浴的套间,床上用品和厨房用具全部免费提供。

这一趋势受到业内不少人的批评。批评者认为这种做法太商业化,把学位和上大学深造庸俗化,变成了零售商品;这种“兜售自己”的招生策略令人不齿。

也有业者指出,最优秀的大学永远不会出这种招数,因为没必要;前10名以下的大学,如果想招到优秀生,给一些“奖励”是完全合理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用来吸引优秀生的钱由谁出。原来并不明显的不同系科专业间相互调剂,现在因为市场化招生策略而浮出水面,难免招人非议。

(编译:郱书 / 责编: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