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记
留学日记:徐冰·过去与当下
由大英博物馆委任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所创作的《背后的故事7》正在大英博物馆的三号厅中展出。作品中的前瞻性与‘过去与当下’这一概念引领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道路。
《背后的故事7》作为《背后的故事》这一个系列装置作品中的第7件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徐冰第一次采用了立轴的方式对中国的传统山水画作品进行了复制,还原了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的于1654年创作的一副山水画作品。
我有幸聆听了于5月12日由大英博物馆筹备的徐冰对话菲利浦·多德的大型研讨会。与其说这个会议是徐冰与文化艺术方面的中国专家菲利浦·多德的一次对话,不如说这更是一次艺术家与广大艺术学者与爱好者的一次交流与沟通。
对话由多德先生对徐冰的提问开始,涉及到了这件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选画,题材,媒介,以及以往出现在徐冰作品中的艺术语言等问题。随后,问题由在座的观众提出,继续探讨了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与艺术教育和‘过去与当下’等课题。
当天的问题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 徐冰对于‘过去与当下’这一概念的阐述与理解 。
徐冰提到,人类的文化是与经典对话的过程,在中国,和古代和前人对话的有一种特殊的方式。中国的绘画讲究拷贝而不是写生。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文化人的活动,是一种在文化符号上交流和活动的过程。
徐冰的这种古为今用的艺术创作方式并非独树一帜,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有很多人都在寻求从历史中找到一种解读当代的新的可能性.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徐冰的艺术作品中的独特性与前瞻性?
徐冰本人也在这次讨论中所提到了中国艺术中的拷贝问题,即后人是通过学习临摹前人的绘画进而发展自己的风格。换句话说,中国的艺术从一个横向的角度看,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方法上是相对单一的,但是如何在历史中同一艺术语言的环境下,发展出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个体性,正是徐冰在这件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讨论方向。
我认为,徐冰的这件作品,虽然采用了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进行了拷贝与还原,但是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说,这件作品的创作方式与手段恰恰融入了中国艺术中‘拷贝’这一视觉创作现象。或者说徐冰作为当代艺术家,延续并发扬了中国几千年的 ‘拷贝’传统艺术精神。在我看来,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和感激的。
当下一个围绕着中国艺术家的课题或许就是如何寻找到艺术创作中的新的可能性。近一百年来西方艺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猛烈冲击,迫使着很多艺术家在新的时代环境背景下,寻找表达自我,表达自我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新艺术语言。
徐冰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入理解以及他试图从中引导的古今对话这一概念似乎是为当下的中国艺术家点亮了一盏明灯。
我认为,我们不应当只看到这件作品浮于表面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更应当关注它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艺术文人精神,鉴于此,或许我们可以赋予徐冰‘中国当代文人艺术家’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