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浙大管理学院卫龙宝:浙商就是中国的犹太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7日 20:29   新浪教育
浙大管理学院卫龙宝:浙商就是中国的犹太人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卫龙宝教授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

  卫龙宝:讲到课程,我们浙大管理学院的课程还是有些特色的,在哪些方面呢?我们的理念就是EMBA的学生到这儿来学习的,不仅仅是一些功能性的课程,我们也要增加一些对综合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宏观的判断,以及对社会道德、责任这方面的学习;甚至还有比如说能够把握住大势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能力,这是我们课程的特色。

  对课程而言其实更重要的不是课程名称,关键是师资,我们的师资队伍目前是这样,在我们EMBA创办初期的时候,按照教育部规定,有三分之一是国际上的、三分之一是国内的著名学者,三分之一是我们本校的老师。慢慢的随着我们现在引进力度的加大,现在大量的海归回来,本校的师资比重在提升,我们现在整个的师资结构,我们是整合了很多著名大学的老师,我们现在的学生,只要是在浙大EMBA这个项目近代以后,我们会到哈佛商学院、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或者是欧洲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这些名校、名师;同时我们也聘请了国内著名的一些学者做教授,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团队,加上我们自己培训的团队,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通过国际合作这样一个渠道来增强我们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最近我们跟法国的HEC商学院正式合作,推动EMBA双学位的项目,HEC在欧洲排名是连续四年第一的学校,我们10月份马上就要开班,这是我们EMBA项目师资和课程这方面的介绍。

  主持人:谢谢卫院长,那浙大MBA的情况是怎样呢?

  寿涌毅:MBA的情况其实跟EMBA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从我们浙大MBA项目前几年的情况来说,我们主要的学生来源仍然主要是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浙江地区。在MBA项目里面我们经常会关心脱产班的同学和在职的同学比例,从这个比例角度来讲,我们也看到由于MBA脱产的成本比较高,所以在浙大来说,我们的脱产班的比例不是很高。但是我们也希望以后能够吸引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来浙大念脱产班的项目,这也跟我们现在做的课程设置是挂钩的。

  就好像EMBA的项目课程很多是结合我们企业家的需求,那么我们MBA项目的课程设置的需求,实际上是响应我们希望培养的职业经理人和未来的企业家这样一个设置,我们现在希望来做更多的企业的参访,更多的请一些高端的企业经理人、一些公司的合伙人、一些企业家做我们兼职的导师、兼职的教授,来为我们脱产班的同学提供更多的实战性的课程;同时我们也聘请国内外的一些教授为我们MBA的同学开设一些知识性的课程。

  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我们希望浙大MBA毕业的同学既有理论知识的高度,又有实战能力。那我们相信他毕业之后,职业发展会非常顺利,他可以去大的公司就职做高层经理,也可以自己去创业。尤其是我想这个可能对国内其他很多地方的同学也许很有吸引力,因为我们看到尤其是浙江这个资源并不是很发达的省份都可以培养出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来,那我相信我们的同学毕业之后也完全有可能可以创业成为下EMBA项目师资和课程这方面的介绍一个马云,所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希望能够在新浪做这样一个访谈,来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也是给我们全国各地潜在的学生。

  主持人:好的,寿老师您刚才也提到浙大在MBA培养上,不仅是在课程设置上,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成为职业经理人的素养,那么现在浙大MBA已经办了这么多年,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的职业发展是怎样的,可以跟我们网友谈一下吗?

  寿涌毅:现在可以坦率地讲我们还没有非常完整的数据,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很多同学可能自己在那边同时做好几份工作。据我的了解,有很多同学毕业以后仍然在一些企业里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他又同时是好几家公司的股东,甚至也有人最终开始自己创业。据我所知,我们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同学他自己创业的公司准备在中小企业板上市,所以这个也会变成一个相当大的人群。所以统计数据我们很难做,因为发展、变化太快。

  但是我们有定期的校友返校日,会有各个班级代表的一些联席的活动,所以我们了解到很多讯息,我们知道很多同学现在都在那边筹划创业,或者是很多同学是一起合伙来开办一些公司。在浙江这边其实我们会看到IT、ICT行业创立的公司非常多,很多公司觉得他们完全有实力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或者甚至于传统制造业都也可能,也许他们会成为下一个吉利,这个都是有可能的。

  主持人:今天很高兴能邀请到浙大的两位教授来跟我们大家聊聊MBA和EMBA。另外还有一个话题我想大家可能也比较感兴趣,前几年大家提晋商、徽商特别多,但是现在不管是在中国或者是国外提到浙商的特别多。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曾经我去过一个前苏联的小国家,在那边我问这边中国人多不多?他们跟我说中国人多倒是多,但基本上都是浙江人;然后还补了一句,在世界上基本上只要有人的地方、有生意的地方就有浙江人。也许后面说的那句说稍显示夸张了一点,但其实也说明了浙江人确实把生意都做到全世界去了。所以,在这也请两位老师跟我们谈谈浙商和晋商、徽商有一些什么差别?浙江人是有什么特质所以才能在全世界到处都有他们的影子呢?

  卫龙宝:浙商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如果要回答浙商为什么最近能够崛起?就像有人来问浙江经济为什么能崛起?我觉得里面有很多重合的地方。浙江为什么能够崛起呢?有人说浙江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除了台湾省、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外之外,土地面积浙江是最小的;浙江又很倒霉,没有煤炭,浙江也不太有其他的资源,因此浙江从自然资源来讲是比较差的。

  但是浙江为什么崛起呢?现在有几种说法,一种就是浙江人特别精明能干,特别能吃苦,就是我们讲的创业精神,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还有一个就是浙江有一种特别的经济构成,我们这里市场化非常的发达;我们浙大管理学院有一句口号叫走在市场经济的最前沿。我们还是相信竞争的,浙江省的经济总量里面,大概70%的GDP来自于民营企业,这可能是一种机制上的优势。

  第三,浙江为什么有那么多老板?可能也是浙江这样一种特殊的工业化的道路或者是这种模式决定的,我们现在是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非常多,我们有300多个集群,现在工艺品当中产品占有率在全国有232个产品,浙江是最高的,其中有160个商品占有率达到40%以上。

  那么浙商的企业最近有有几个非常漂亮的、让世界震惊的事件,一个是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还有一个像神话一样的事件,是马云在这几年把阿里巴巴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企业。为什么浙江的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能够做得比较好?最近中央在两会以后也表示,浙江省是全国转型升级唯一的省级一个试点单位,我在想这个背后有什么原因呢?我想可能跟我们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或者是浙江大学有关的管理机构在里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现在我们讲一个企业要成长,首先当然要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当年浙江的乡镇企业有先发优势,在短缺经济的时代,其他省份还没有允许非农的产业或者说乡镇企业开始成长的时候,浙江就开始冒出来了。在短缺的时代,他们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所以以前小平同志有一句话说,中国经济有秘密武器,那就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江泽民接待外宾的时候讲过,说建议到浙江、江苏去看一看,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事情。

  这是一个基础,就是当时起步比较早;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家能够成长,我想跟他们的理念或者有一种国际的视野,或者是有一种社会的责任,或者是他们有一种不断学习、或者不断提升的这样一种特色有关。我们可以看到新冒出来的企业,如果这个老总不强调学习,如果这个企业、这个组织不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很可能若干年以后就像昙花一现,就没有了。但是能够冒出来的往往是更强调学习、强调不断提升的。

  我们浙大管理学院就是希望让这些有一定的境界、有一定高度的那些老总能够加盟到我们这儿来,在这个平台里面共同成长。所以我感觉浙江转型升级为什么能够比较快,比较有效,浙江的企业现在从中小企业起步,但是有一些已经成长为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企业,我想跟我们浙商的学习、或者不断的提升,来参加EMBA或者其他的一些课程的学习,我觉得跟这个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其他的,可能浙江还有一些,比如说你讲到前苏联的一些国家看到一些浙江人估计都是温州人。温州人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他们特别的抱团,只要有人用一口流利的温州话来讲,无论是在世界各地,他们就会像碰到老乡一样,就会出手相助。所以到海外发展的人,他们也许不懂英语,但是他们仍然可以很好的成长,因为有一个温州人的群体,这个可能跟文化有关。

  当年浙江的资源特别贫乏,所以很多人到海外去做劳工,然后慢慢出去以后,像浙江温州上有一个青田,号称我们国内最大的侨乡,很多上一辈的人都在法国、荷兰、意大利这些地方。我6月份的时候去法国巴黎的时候,看到巴黎的一个山区,那边有一条街基本上都是温州人控制的,据当地人讲说警察也是温州人,他们不必要懂法语,他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特别的温州人的文化,到外面以后特别抱团这样一种精神,使他们能够闯荡天下,能够获得成功,这个可能也是浙商在世界各地都能够冒出来的原因。最近在法国有一家华商上市了,这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是温州人。

  主持人:温州人在现在也是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只要是能够赚钱的生意,温州人都是不怕苦、不怕累的去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