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调查:仅26.6%员工满意所在企业管理文化

2013年05月08日08:12  中国青年报    

  受访者眼中理想的管理文化是:尊重并听取员工想法,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有归属感

  最近,不少网友在网上吐槽企业内部的一些“极品规定”,例如浏览网页需要给经理打报告,有专人巡查偷拍员工电脑屏幕,要求员工每天提交一份工作细节表,要具体到每15分钟做了什么……很多企业都希望形成一套独特的管理文化,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和认同感。但这套“文化”员工是否买账,能否真正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创造力,却很难衡量。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益派咨询对202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7.6%的受访者直言自己所在企业有一些“极品规定”。只有26.6%的受访者对所在企业的管理文化表示满意。

  最让员工难以忍受的是赏罚不够公平、办事流程繁琐和网络限制监控

  调查显示,40.7%的受访者觉得自己所在企业的管理文化是“宽松”的,27.8%的人觉得“一般”,29.7%的受访者感觉“严格”。

  在最让员工难以忍受的规定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赏罚不够公平”(50.6%)、“办事流程繁琐”(50.0%)、“网络限制监控”(47.8%)。其他还有:“无故加班加点”(46.1%)、“没有人情味”(45.9%)、“干预个人生活”(45.3%)、“财务上斤斤计较”(29.8%)等。

  李静是北京海淀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他说:“自从公司开始实行12小时工作制,每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几乎为零。晚上回家有时不仅赶不上地铁,的士也很难打到。程序员本来应该有自由的环境进行创作,如果工作没完成,不用上面说,自己也会主动加班。可是,明明已经集中精神早早完成了工作,还要苦等到深夜,就太让人难受了。”

  曾晨是上海一家贸易公司的谈判专员,她说上班第一天就见识了公司的“极品规定”,“公司规定如果出差,出了上海200公里才会有补贴。上班第一天,老板直接甩过来一把尺子和地图,要求以办公大楼为中心画圈来决定以后出差补贴的发放。这也太斤斤计较了,首先就预置了对员工的不信任,我们干起工作来也提不起精神啊。”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特约企业文化专家宋杼宸认为,一些企业的“极品规定”确实存在,“很多人都希望能有宽松的工作环境,但也要看企业的类型。互联网企业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不能设置过细的管理规定。但像铁路和电力行业,往往采用准军事化管理,要求员工服从调度。很多国企,一边沿袭老的管理方法,一边又要快速应对市场,所以常常‘身子走在脑袋前面’,管理文化与业务性质不匹配,难免会引发员工抱怨。”

  仅26.6%的人满意所在企业的管理文化

  当遭遇这些规定时,受访者的反应不一,61.6%的人会“和同事私下里吐槽”,41.8%的人会“想一些巧妙的应对办法”,32.8%的人会“忍着”,23.4%的人会“通过正常途径给企业提意见”,13.7%的人会“跳槽”。

  和朋友交流后,曾晨发现,有极品规定的公司不止一家。“他们也有诸如桌上植物高度不能超过30厘米 、不能摆放私人物品、不能用午休椅、不能收私人快递等规定。从公司管理角度来说,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只想要靠行为上的整齐划一来收服员工,却不知只会更加丧失动力和凝聚力。”

  阎丽杰是辽宁一家银行的柜员,“我觉得我们银行的规定过于死板了。见到有人来办业务必须起立,右手臂弯呈90度打招呼,客人走的时候也要做一遍,还和奖惩挂钩。这样不仅我们感觉压力很大,有时候客户见我们突然起立也觉得莫名其妙。以客户为本的文化没错,但要切实有效。之前看到有公司在做绩效奖评时,领导会点评一个员工最佳行为、一个最差行为和一个观察到的典型客户,这就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认为这才是好的管理文化。”

  在厦门大学[微博]企业管理系副教授何燕珍看来,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管理中矛盾常发和管理者的素质有关。很多管理者不重视企业制度的延续性,在制定措施时常常忽视了员工的情感因素,本该柔性协调的地方却以硬性管理强加到员工头上,这就会产生束缚,引起反感。其实,软性的、人性化的措施更能表达对员工的信任。从员工的角度来讲,我国员工的职业化程度并不理想。国外员工会明确上班时间是属于企业的,认为偷懒是不正当的,国内员工却会跟企业“周旋”,这也促使管理者采取硬性管理,结果更加适得其反。

  调查中,只有26.6%的受访者对所在企业的管理文化满意,42.5%的受访者觉得一般,29.7%的人表示不满意。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