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EMBA(微博)真正重视培养质量,就必须改革目前的国家授予学位制度,而建立新的学位认证制度,即学校自主办学、自授学位,学位含金量由专业机构认证和用人单位认可。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部日前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根据《意见》,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 考生参加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由教育部划定统一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分数线并向社会公布,培养院校按照国家统一招生政策自主录 取;自2016年12月1日起,各培养院校不再自行组织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人民日报4月5日)
由于我国 EMBA招生,就由培养单位自主招生,没有全国统一考试,而读完EMBA,可授予硕士学位,因此,近年来EMBA成为一些企业高管、高官曲线获得硕士学位 的一个通道,加之一些培养机构追逐利益,完全不顾培养质量,把EMBA变为高管、高官联谊的俱乐部、会所,成为藏污纳垢之地,舆论一直呼吁要对EMBA进 行整顿。2014年,中组部曾发文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其中就包括EMBA项目。
教育部将EMBA纳入全国统一招生,这是希 望严把“招生关”,以此治理EMBA招生、培养的混乱局面。把EMBA招生纳入统一入学考试,貌似可以规范招生,可却与EMBA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背离—— 统一入学的笔试考试,能考出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和经验吗?不要说类似EMBA这样的研究生培养项目不宜采取统一笔试招生的方式,就是学术性硕士,过分看重统 一入学考试,也把考研(微博)变为应试,不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学术能力发展,我国在学术硕士招生中,也在大力推进免推(免试推荐)招生改革。治理我国高校EMBA招 生、培养的乱象,必须改革我国的学位授予制度,同时推进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为何EMBA项目会演变为高校贩卖硕士学位的通道?这是因为 我国实行国家授予学位制度,有的高管、高官报考EMBA项目,就是为混一个硕士学位,为自己“贴金”,而一些高校也看准了高管、高官的需求,专心投其所 好,不是按教育项目来设计教育内容,而是从回报学位以及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角度来推进所谓的EMBA教育。严把“招生关”,可以提高EMBA的入学门槛, 可是,这无法根本消除混学位这一问题。要让EMBA真正重视培养质量,就必须改革目前的国家授予学位制度,而建立新的学位认证制度,即学校自主办学、自授 学位,学位含金量由专业机构认证和用人单位认可。如此,参加EMBA项目者,就不可能为混一张文凭去读EMBA,而会认真思考读这一项目 的教育回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博)的MBA、EMBA,就没有纳入国家授予文凭(学位)的体系,从办学起,就自主招生、自主培养、自授学位,而由于其严把教育 质量关,学校办学得到国际认证,也得到我国社会的广泛认可。
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把“招生关”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可 我国近年来,除了在“招生关”上做文章之外,在具体的培养过程方面,很多学校采取的共同做法是“宽出”培养模式,要么“严进宽出”、要么“宽进宽 出”,EMBA即属于“宽进宽出”。或许有人认为,“严进宽出”,总比“宽进宽出”好,但其实,不管严进还是宽进,“宽出”都意味着没有质量保障,而且, “严进”和“宽进”也非以有无统一考试而论——我国通常把有统一考试、且招生分数高,视为“严进”,然而,这是十分简单、粗放的评价方式,一所学校要科学 选拔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人才,不能采取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而必须建立能评价人才能力、素质的模式。
这就需要大学实行现代治理。我国有的 EMBA培养机构,完全放弃招生标准和培养标准,发展到需要由教育部门来统一举行考试的地步,这是因为这些机构是行政治校,办学严重行政化和功利化,只追 求现实的利益。要治理这一问题,应该坚定推进学校办学去行政化与功利化,建立现代治理结构,具体而言,应该成立独立的、能发挥作用、负责学校教育事务和学 术事务管理、决策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由教授委员会领导的招生委员会制订学校的招生标准,并监督实施,再由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 养的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也就是说,让办学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这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 立现代大学制度,但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我国教育部门却没有以改革的思路,去解决现实问题,往往还是用行政的思路,这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而且还会强化行政 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