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中国物流有限公司签约入驻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20亿元建设中欧非国际贸易&物流枢纽中心青白江项目。该项目以“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为纽带,以比利时安特卫普港为国际物流境外中转枢纽,着力打造一个跨越“中-欧-非”的商品国际贸易通道。
很少有人知道,物流枢纽中心的选址论证和规划布局工作,正是由北京交通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经济管理学院青年教师郑凯博士的团队承担完成。而这,只是学院全方位服务产业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缩影。
培养专业人才:亲历一个世纪的反转轮回
承历史之厚蕴,开管理之先河。1909年,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铁路管理传习所成立,使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所具有管理性质的高等学府,标志着中国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开端,这对于经管学科的逐步形成无疑有着开创性的意义。由于当时国内没有相关办学经验,学校成立之始便大量采用洋教材、聘用洋教习,早在1917年便开始公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培养出赵传云、许靖、杨汝梅等我国最早的一批管理学精英。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又选派优秀教师赴苏联深造,回来后成为各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经济管理学科的杰出代表有方举、许庆斌、陈景艳等。
人才培养国际化,从创建伊始便成为学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而后一直延续至今,在经管学科体现得尤为鲜明。作为学校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院之一,经管学院在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方面尤为舍得下功夫。进入新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和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运营进程中,面临的机遇良多,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也加大。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管理人才和商学精英,成为国家、行业和企业共同的迫切需要。学院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等30余所国际知名院校建立了55个合作项目,2016年外派学生出国交流153人,出国攻读硕博学位109人,接待境外学生交流访问213人次。多层次的国际联系和全方位的项目合作,为学生接受国际化教育提供了多样而便捷的选择机会。
除了注重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学院还下大力气投入国际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学院在校留学生近160人,开设有5个全英文授课项目与之对接,作为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签署协议,联合举办中俄交通学院,经管学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被列入首批4个试点专业。2017年3月,首批俄方学生到校学习专业课程,其中多半选择了物流管理专业。2016年,学院完成泰国国家铁路局、交通部、清迈大学等多项国际培训任务。受商务部委托,今年6月还将承办“非洲铁路建设管理研修班”,完成约30名非洲铁路经营、管理官员的培训工作。
“可以说,在困难、落后时期,我们的商学教育,都是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来获取力量。那么,当我们在某些领域取得领先之后,同样有责任和义务把我们的智慧和经验输出给其他国家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帮助他们培养人才、实现发展”,经管学院院长张秋生表示。事实上,这也正是“一带一路”倡议最核心的本质。
奉献商学智慧:倾听和回应来自产业的声音
“高校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作用,就要想方设法把商学院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斯坦福商学院’,解决商业策划问题,串起创新链、市场链。”这是不久前召开的学院第三届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上,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的一段发言,令与会者印象深刻。
2013年,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全国17个试点学院之一,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在国内二级学院中较早成立国际咨询委员会。名为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却不限于外籍专家,成为学院一大特色。在学院新一届国际咨询委员会名单中,除了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商学院院长外,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中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化龙、亚马逊全球副总裁薛小林等多位政府与企业届人士也赫然在列。
对此,张秋生的解释是,中国商学教育的国际化,既是中国走向世界、又是世界走向中国的过程,既要与国际标准对接、又要与本土产业融合,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深度结合,才是可取的发展之道。“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倾听产业界的声音、注重听取他们的意见”。
学会倾听,则是为了更好地回应。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5月,学院便成立丝绸之路研究中心,旨在为各级政府、社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智力支撑,打造一流的丝绸之路新型智库。6月,学院又与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作为创始成员,联合成立全球供应链和物流研究所,致力于瞄准国际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研究前沿,打造政府和行业、企业的重要智库。在此基础上,2016年7月,学院联合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外友好国际交流中心、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等单位,发起设立“一带一路”产业研究院,旨在为国内外基础产业互通提供法律、政策、标准、信息、技术、资金、市场和人才全方位咨询服务和市场引导。目前已聘请20余位国内产业界、学术界和政界顶级专家学者组成首届专家委员会,与美国、法国、西班牙、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蒙古、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与智库组织建立了联系。
如果说“一带一路”是国家布局全球发展的一盘大棋,作为商学院中的“国家队”,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已经整装落座。
服务产业发展:敢为时代“弄潮儿”
与学校同步发展,经管学院深植于学校厚重的行业背景和鲜明的学科特色,与产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十二五”期间,学院教师主持和参加各类项目累计13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在国内同类学院中名列前茅。建设引领中国产业发展的商学院,已成为学院上下的高度共识,并被写入“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第三届国际咨询委员会召开前夕,张秋生交代科研部门对相关数据做些统计分析,最后摆到案头上的资料让他吃了一惊——近两年的时间,学院教师主持的“一带一路”直接相关课题竟达20多项,参与研究的项目则更多。除了郑凯博士承担的“中欧非国际贸易与物流枢纽中心可行性研究”项目,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张秋生自己主持的国家外国专家局“一带一路”教科文卫引智项目、施先亮教授主持的欧盟第七框架下中国-欧盟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作为前一项目的重要进展,在学院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上,国家外国专家局相关负责人为11名海外专家颁发了“一带一路”教科文卫引智计划专家聘书;后一项目由2所中国高校和6所欧洲高校联合开展,北京交大经管学院团队主要承担物流信息技术运用对实现集装箱供应链整合的研究。目前项目已取得丰硕成果,11人赴国外开展合作交流,项目组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一些成果则已经开始对行业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8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立项,北京交大作为第一主编单位,经管学院刘伊生教授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编制的《国际工程风险评估技术规范》(TG/CCMSA001-2016)以团体标准形式发布。在“一带一路”全面推进,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日益扩大、风险日益突出背景下,该规范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进行国际工程风险辨识和评估提供了指南,对加强国际工程风险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17年3月,学院林晓言教授等主编的《高速铁路与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再版,从多个视角阐明了高速铁路完善区域交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该著的出版尤显意义重大,获得了行业内外专家的赞誉。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原副部长孙永福在为本书撰写的再版序言中谈到,“这是一部难得的系统论述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的专著,对于深刻认识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形成的新格局大有裨益”。
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既是高等院校不容错失的重大机遇,更是无可推卸的责任使命。未来,经管学院还将充分发挥与海外大学、机构和本土产业、企业联系密切的独特优势,着力提升各方面工作的国际化水平和开放办学质量,在此过程中继续推进治院办学与产业服务深度结合,用商学智慧托举起新的“丝路”梦!(文/李世珍)
责任编辑:张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