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西非的小伙儿古德小时候一直觉得很奇怪,在尼日尔河畔,每当遇到带着安全帽的黄皮肤工人路过的时候,只要他用发音为“中国”的词和这些修桥的叔叔打招呼,就会得到一大把甜滋滋的糖果。“那感觉非常神奇。”古德感慨道,那时他不明白为什么,只知道“中国很甜”。
“中国”一词是古德从哥哥埃托克那里学来的。那时候,埃托克在中国上大学,每次回来都会讲很多东方的故事。古德听得很入迷。盼望着哥哥回国就成了他那时的心愿,但哥哥每隔一年才能回家,古德想不出原因,只知道“中国很远”。
哥哥不在的时候,聪明的古德会缠着中国的援建工人和在西非义务支教的中国志愿者了解神秘古国文化,仄韵平整的诗歌和意境彰显的山水画让小古德沉浸在唯美的思索中久久不能释怀。他不了解奥妙在哪里,只确定“中国很美”。
中国的文化哲学启迪着古德幼小的心灵,他深信遥远东方的那片广袤的疆域里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古德喜欢水墨山水画,自己也喜欢画画。这种纯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他神往。但在西非,学中国画是可望不可即的事,他梦想能够到中国求学。
初入他乡 些许紧张
前年春节,埃托克把古德从西非接到北京一起过节。古德对中国的好奇和喜欢超出了哥哥的想象。他简直不敢相信仅依靠在西非的零碎学习,弟弟居然已经能够用汉语交流,用埃托克的话说就是“匪夷所思”。
古德使哥哥大吃一惊的不仅是他在语言上的天赋,还有他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古德一直保持着求知的强烈好奇心。埃托克明白,此时站在他面前的古德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只知道问他“中国有多大”的小孩子了,19岁的古德已经长成了男子汉,是时候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了。
既然古德几近于狂热地喜爱中国,埃托克打算说服父母让弟弟留下来学习。为了防止弟弟身处异国他乡水土不服,在把想法和父母全盘托出之前,埃托克想让古德先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观察他是否能融入这里的生活。
埃托克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尽管之前从援建工人和中国志愿者那里了解过一些中国文化,但是,真正零距离踏上这片热土的时候,古德还是有些许紧张。走在街上,他会故意躲避来往的人群,在公交站台不知道该坐哪路车时也不敢问路,就连买水果时他也是把钱给了小贩拿上水果转头就走,不理会小贩找给他的零钱。
古德知道中国人热情好客,这一点从以前在尼日尔河建大桥的中国叔叔那里就能感受得到。但是刚来到这个国度,古德确实有一段时间莫名地紧张。好在哥哥埃托克宽慰他,再加上在中国到处看到的都是微笑的脸庞和热情的双手,古德爱笑了,也爱说话了。
报名向导 成考圆梦
两年过去了,古德渐渐适应了中国的生活。今年3月1日,埃托克带着弟弟来到北京向导学校,帮古德办理入学手续。这一次古德打算报考艺术类的高校,希望通过成人高考(微博)这一途径来获得在中国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
考虑到古德的特殊情况,北京向导学校成招办主任张洁简化了入学手续,让他在报名当天就坐进了课堂。张洁说:“古德刚来的时候很激动。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一起上课,而且还是和中国学生一起。”
此时的古德已经完全没有陌生感,融入了这个大家族中。古德表示,老师讲课的内容比以前有趣很多,内容详实精彩,他感到非常愉快和满足。班主任赵老师说,古德的中文很好,交流基本没有什么障碍,也能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古德非常认真,上课总是睁着大大的眼睛显得格外精神,在听课的同时他不时写写记记,对知识十分渴望。
古德一次报了5门课,尤其喜欢历史。赵老师说,古德喜欢听故事。古德觉得,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太平天国起义真是波澜壮阔,了解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最远到达过非洲后,古德总是兴奋地猜测他是不是也去过自己的祖国?
当然,古德并非门门课都学得非常如意,在汉字的书写上他就有一些困难。他非常感谢赵老师提醒他要做笔记,同时锻炼书写能力。古德的同桌小林说:“古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有时候会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之乎者也’之类的古文,然后匆匆记下来,反复吟诵。他把这一过程叫作诗。”
在同学和老师眼里,古德是一个学习认真、有礼貌的学生。几乎每一个和古德接触过的人都会说古德爱笑,雪白的牙齿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古德喜欢这里,喜欢中国,他每天都到学校学习,备战今年的成人高考。到中国求学深造的梦想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激励着他为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他深信自己深爱着的中国会不断带给他惊喜。他希望追索国风艺术和中国文化的深远境界,以圆自己久久期盼的中国梦。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