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
|
|
曾记否,前几年社会上就喊出:“关心当代大学生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不让每一个贫困大学生辍学”,这口号令许多人动了真情和爱心。计利当计天下利,论情当论百姓情。 助学贷款关乎“我们的明天”。银行向几十万莘莘学子伸出热情援助的双手,这是国家之大利,民族之大情。 现在,国家政策已定。理性投资必迎来丰厚回报。银行向中国最卓越的年轻人投资,正可谓:好风凭借力,登高声自远。何乐而不为? 去年10月,总额近1个亿的助学贷款在武大、华中工大等17所在汉中央部属院校展开,到今年9月前,武汉仅100多名贫困学子受此“恩惠”,其中原华中理工大学占去了89名。 武汉聚集着25万多名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月均生活费在150元以下的贫困生约占在校生15%;月均生活费120元以下的特困生占了近10%。 湖北省教委今年9月1日又下发了新文件,将贫困生界定为月均生活费200元以下的学生。若按此推算,在汉贫困生群体约达五至六万之众,区区100多名学生比这么庞大的群体,岂不是沧海中一粟?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助学贷款卡在哪里? 第一关:政策——方向早指明落脚点初定 去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决定从当年9月1日起,授权工行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等市进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试点。但这个规定只说贷款面向消费者个人及贷款额度(最高10万元)、期限(5年)、利率(按银行相应利率计算)、还款方式(按月或集中还清),偏偏没有规定如何担保。学校和银行都无所适从,因为一旦学生还不起贷款,谁来承担呆坏账呢? 助学贷款规定出台后,原华中理工大学学工处即与工行商谈。因无规定贷款细则,工行只能按自己的贷款程序来办,要求学校作为见证人,不但要证实学生本人身份的真实性,还要证实学生担保人身份的真实性。同时,如果学生还不起贷款,学校和学生贷款管理中心要共同偿还,偿还不了,工行要公布学校和当事人的名单。 华中科技大学学工处文副处长说,把呆账的责任加到学校的头上,学校难以承担。学工处自感没法对担保人的身份一一核实,又考虑到学校名誉,双方商谈就此中止。 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又下发了《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取消到期无法收回的贷款由学校和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共同偿还的规定,并着力简化操作手续。 华工接到教育部通知后,又同银行商量。但因总行通知未下,工行难以执行。工行接到了总行通知时,已到上学期期末,总算有97名学生办理了助学贷款。 武汉大学远不及华工幸运。直到现在,全校无一名学生申请到助学贷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也只有几名学生申请到了助学贷款。 两岸猿声啼不往,轻舟正过万重山。 今年8月27日,国务院转发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明确了学校的责任和简化了学生贷款的手续,完全实行信用贷款。这一问题终于豁然开朗。 第二关:银行——忧心风险大收益少 国务院关于落实助学贷款的文件已见诸媒体一周,文件要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切实做好助学贷款。直到9月4日,三家银行都还处于与学校洽谈阶段,农行省分行营业部因还没收到总行文件,不知道怎样办。 工行省分行营业部零售业务处表示,希望高校在组织学生办理信用贷款的同时,也考虑担保贷款。“银行是企业,要防风险求效益。如果高校只抠文件不愿担保,银行也可以抠《商业银行法》,是文件大还是法大?” 建行湖北省分行8月31日才收到教育部和建行总行文件。建行有关负责人说,具体操作办法还没制定,暂时就按人行文件办。 中国银行去年开办了教育贷款,主要对出国留学人员、国内读研人员贷款。中行零售业务处说:“正在商讨方案,肯定会积极办理,同时也可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这是一个机会。” 采访深入下去,每一家银行经办助学贷款的负责人都忧心忡忡地说出同样的话:“信用体制不健全,这项贷款绝对是低收益、高风险。” 工行最早开办这项贷款,他们的感触最深。工行某支行分管副行长介绍:武汉地区高校与这家支行往来的大约有20万大学生,至少有10%的人需要贷款,即2万人。以每人每年4000元贷款计算,4年本息近2万元,而每年银行要发放贷款8000万元。 这项贷款利率低,银行能赚的利差几乎为零。8000万元贷款,以5年一循环计,即4亿资金没有收益。如果给企业,不会少于3个百分点的利差,最少获利1200万元。而这些贷款可能会有相当部分将成为不良贷款。 他以曾作过的调查来说明:一般院校每年都有上百万学费收不上来,某校高达300万元。“学校尚且可以扣毕业证、跟踪去向”。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初月收入只有700元左右,只有极少数能拿到1000元以上。”“他们要谈朋友、买房子、回报家庭,还要保证生活,哪里还得了每月近500元的本息”?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长达8年的还款期限内,少数学生可能发生意外,无法还款。 银行不但赚不了利息,连本金、管理成本都收不回来。银行将来惟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媒体曝光。“虽然可以核销,银行的钱却没了”。 对此,武大学工部部长景新华说,银行向大学生提供信用贷款,其实是培养一大批潜在的信用消费群体。忽视他们,实在是一种短视行为。 第三关:学生——压力还是动力? 采访许多大学生,他们表示愿意“透支”未来的钱,支付今天的学费和生活费。 据去年6月《武汉晨报》的一项调查,市民最需要的8项个人消费信贷品种中,教育助学贷款以21.5%比例,仅次于住房贷款(29.3%)而居于第二位。其中,32%的人急需藉此用于高等教育,14.1%的人要靠助学信贷出国深造。 乐泽亚,老家湖北武穴,华中科大材料系98级本科生。哥哥卧病三年,膝下两子要上学,他父亲看水库,收入菲薄。小乐每年学费3000元,如果没有贷款缴学费的话,“我就只有辍学了”。小乐去年幸运地成为第一批信用助学贷款的受益者。 周永军,武汉大学法学院98级本科生。他说,上学期的学费还欠着。去年学校停止了减免学费,他只有贷款缴学费一条路了。听说能贷款,他很兴奋,但学校和院系的老师都没有通知他。他不知今年能不能贷到。同学们插话,班里还有几个同学想要贷款,但学校、银行宣传太少,不知道该怎么办。 初入校门的新生对助学贷款的态度并不特别热心。记者走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几位新生和家长,他们对贷款基本上持近乎排斥的态度。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系新生邱伟峰说,贷了款,总觉得是欠了别人的钱,心里不舒服,思想上是个很大的负担。他母亲说,只要家中还拿得出钱,就不会想到贷款,实在不行,还可以向亲戚借,总是能借到的。她不希望孩子背着思想负担读书。 今年考取武汉大学法学院的章玉梅,是汉南区文科第一名。她说,一进大学就贷款,多背一年的利息不说,还有很大的心理负担,总是想着是借钱来上学的,那怎么能学好呢。要贷款也要等到大二才会贷。 真有点摸不透,是银行、学校和社会宣传不够?还是中国人“宁借不贷”的传统留在年轻学子身上的惯性?还是一种世俗的心态?即“借债”应是父母之事,自已只要读好书就对得起养育之恩了。 贷款上大学,对贫困生来说多了一种债务,多了一种压力,但更多了一种自立意识。借款要还,与其说多了一种压力,倒不如说多了一种动力,多了一份勤奋自励成才的毅力!大学生们,自强不息,挺起胸膛贷款助学,这个世界属于你们!(武汉晨报 记者 殷剑锋 伍琼 方亮)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