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英语辅导报社专栏 > 大学教师教学参考:英汉语言差异探源

大学教师教学参考:英汉语言差异探源
http://www.sina.com.cn 2005/03/08 15:17  英语辅导报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语言中自然有其反映, 在英汉翻译中必须尽量淡化和合理消除文化差异.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应重视对西方民俗、文化背景及惯用语的掌握.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又是人类交流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因此学习外语实际上是一个既学这门语言, 又学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国与其它英语国家在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成了语言交流过程中极大的障碍.表达语言意思,离不开语言交流.而翻译则是人类语言交流(language communication)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翻译过程中, 要准确将语言意思表达出来,离不开理解和认识该语句所产生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所谓译事之难, 难就难在处理一些涉及到文化意蕴、民族习俗、语言惯用法等的语言差异上.

  不同文化生活所产生的词汇差异

  语言是文化中一个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整个文化的基础,是文化的现实载体.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得以保存和继承.语言直接反映一种文化的现实,它"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进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传统习俗、文化渊源、地域时空和宗教信仰给其民族语言留下的文化烙印是独特而深刻的.

  (一) 生活经验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中, 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接触不同的事物.这样, 不同语言中就存在语言上的空缺现象.例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而英语中的"tank","jacket","bus","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地道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士"、"尼古丁".再有,"cheesecake(奶酪蛋糕)", 在英语里,指女性健美照或美腿照,"beefcake(牛肉蛋糕)", 指男性健美照.但在汉语里,没有一个恰当的翻译.又如"American Dream"实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lazy Susan(懒惰的苏珊)",指一种盛食品的自动转盘, 供顾客选用;"Merrywidows(快活寡妇)",指一种女子的紧束身衣.这些词都具有独特的英国文化背景,但在汉语中无法对等地表述.

  (二) 节日、庆典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饮食、起居等文化活动,这主要体现在一些节日、庆典等喜庆活动中,如中国的"元霄"、"腊八粥"、"过年"、"爆竹"、"压岁钱"、"红娘"、"月下老"等都代表特殊的中国文化内涵.而英语中的"salad","coffee", "hamburger"等在汉语中也属空缺.只能取其读音借入.

  (三) 宗教信仰

  由于东方人大都信仰佛教或其它, 而西方人大都信仰基督教,这两种宗教的教义、礼仪等方面各不相同, 也造成了词汇上的空缺现象.如汉语中的"观音"、"玉帝"、"风水"、"土地庙"、"玉兔"、"青鸟"等均带有浓厚的汉文化宗教意识,外国人听起来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英语中的"love","God",也并不等于汉语中的"仁"、"上帝"等.

  (四) 传统习俗

  由于人们认识、审美习惯的不同,对客观事物各持己见, 那么也就对代表那些事物的语言赋予不同的意义.这属于词语之间的引申义、喻义空缺现象.如在中国,"山羊"被看作是一种老实的动物,如"替罪羊".而英语里"goat"却含有"色鬼、好色之徒"的意思;"杜鹃"是报春鸟,令人感到愉快, 可英语中的"Cuckoo"的含义却是指傻子;汉语中"喜鹊"象征有喜事, 而英语中的"magpie"则指"嘴碎的人"; 汉语中的"蝴蝶"和"鸳鸯"往往象征着"忠贞的爱情", 由此引起人们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海外就被译为"the butterfly lovers", 可英语中的"mandarinduck"却没有任何指含意义.

  (五)文化渊源

  首先,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其数目词的社会文化内涵各不相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是以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的发展.因此,双数在汉语中蕴含有吉祥的文化涵义.从社会生活中追求好事成双,渴慕双喜临门, 到人际交往中送双份礼,生育风俗中坐双满月, 以至作为文学形式的对联,可以说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对双数情有独钟.如"四平八稳、四通八达、六六大顺、八面玲珑、十全十美"等.

  思维差异导致的语言构成的差异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究其本源,是由民族思维方式以及心理底层结构造成的.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的主体设计者和承担者.传统思维决定了传统文化.不同的传统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和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透过表层的语言差异深入到文化差异,进而深入到文化差异之源——思维方式及思维形象的研究,对解决翻译中的文化冲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一种语言的结构. 由于迥异的地理生存环境与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人自身的生理差异,使得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及思维形象也有很大的差异. 总的说来,中国人偏重历史思维、空间思维、经验综合思维与意向性思维;西方人偏重超前思维、时间思维、理性分析思维与认知型思维.

  (一)历史思维与超前思维

  中国人比较偏重历史思维,西方人较偏重超前思维.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传统上是面朝着过去站着,把已发生的事情看成在前面,而将要发生的事放在后面.所以有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汉书·贾谊传》中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战国策·赵策》中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还有"惩前毖后"、"好戏还在后头"等.这些句子中的"前"均指过去,"后"均指未来.

  (二)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

  思维既具有空间性又具有时间性.中国人偏重空间思维,而西方人偏重时间思维.有过西方社会生活经历的人都认为西方人时间观念极强,就是这个原因.中国文化自始便注重群体关系.群体关系其实是一种空间关系,它着重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定位,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其注重的是空间格局而不是单个的人,追求的是空间关系的稳定与和谐.西方文化中的"人人生而平等"所表现的是起点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非终点上的平等,起点上的平等是一种时间上平等的体现.西方文化注重的是个人本位,是时间性而非空间性,所以西方的称谓简略笼统而含糊,它不注重上、下、左、右等人的空间关系的定位.如英语中的uncle相当于汉语中的叔、伯、姑父、舅等.在语言上,这种思维文化也体现出来了.汉语是一种空间性语言,它表现为对空间中显现事物的模拟,是以形象为主的,因而是一种形象语言.汉语中,句子的组合关系是一种空间聚合关系,更多地体现了一种非线性化特征,意义在空间网络中被决定,诗无标点,文不分段,条理隐蔽,整体决定部分,对整体了解越多,对个体也就了解越多.完整的意义由单个的词、子句、单层的意思构成,组成部分彼此空间位置不能调换,也就是语言学家们所说的重意合、以意统形、神聚形散的结构.没有表明时间的谓格,没有动词形态、助词形态的区别.而英语则是一种时间性的语言,因而英语是一种声音语言(字母语言),所有的声音语言都表现为一种时间性,即通过时间的延续来显示外在事物,属于时间定位(或叫形态定位).时间性语言是线性的,所表达的是结构上的横向关系,注重时间性,因而英语句子必须用明显的语法结构来表达现象与意义,强调词的形态.

  (三)经验综合思维与理性分析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是感性的综合思维,而西方人是理性分析思维.经验综合的最终结果是把人和自然界(包括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是这种思维的根本特点.中国哲学讲"阴阳一体",虽不否认对立,但较强调"统一"的方面.西方哲学讲"神凡两分",虽不否认统一的方面,但比较重视对立.这种差别正好表现了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重整体与抽象,西方人偏重部分与具体;中国人偏于综合而西方人偏重分析.表现在语言层面上,汉语表示时间,排列顺序总是从大单位到小单位,而英语则是从小单位到大单位;汉语表示地点排列顺序是从大范围到小范围,英语则是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在人物介绍时,汉语常先列出头衔(整体)后点名(个体),从大到小逐次列出职务,强调整体,而英语是先公布名字 (个体),然后从小到大讲出一连串的职务,强调个体.

  (四)意向性思维与认知型思维

  中国人偏重以自身为对象的意向性思维,而西方偏重以自然为对象的认知型思维.意向性思维是内向的、收缩的,强调主体,所以汉语线性延展极为有限,常常是逆性的(前面已指出);认知型思维是外向的、发散的、强调客体,所以英语极少逆性延伸扩展.因而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汉语是人治语,英语是法治语.汉语以主体为中心来表达主题与述题的关系,常常不表明主动或被动,突出主题而非主语,往往是主题与述题并列推进,因而多短句、简单句;主题习惯人称化,采用主动发出动作或有生命之物充任主语,因而多动词,倾向于动词化.英语往往采用不能主动发出动作或无生命事物的词语作主语,多被动句、长句、复合句;一个句子以一个动词为中心成直线型发展,因而多名词,倾向于名词化,多用介词、连词等虚词.

  结束语

  从目前翻译的文化观看来,翻译就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译者有必要将外域文化的特色与表达方式移植到本族语言文化中,介绍给本族语读者,丰富本族语言.这对本族语学者研究外域文化及外来文化因素在本族语言与文化中的影响与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了解到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的一些差异,能够使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做到对原文全面而正确地理解,并在翻译的时候能够选择正确的方法、恰当的词语,从而使译文更加趋于精确、完善、和谐!

  (文/郑红艳 英语辅导报大学教师版04~05学年第25,26期;版权归英语辅导报社所有,独家网络合作伙伴新浪教育,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Annotation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4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