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老教授呼吁取消英语四六级考试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18 11:07 中国青年报 |
标准化考试令学生失去自己的语言能力 但是,据清华外语系几位中年骨干教师反映,水平考试影响力不大,学生们并没有如设想中那样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依然沉溺于标准化考试的题海之中,追逐四、六级的热情有增无减。这让孙老师很无奈:“四、六级这根指挥棒太粗,胳膊拧不过大腿。” 48年的外语教学经历让他坚信,语言类课程并不适合标准化考试。“语言教育是一种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标准化考试的答案是标准化的、限定的、惟一的。”在孙老师看来,这种考试令学生失去自己的语言能力,思维被束缚。“为什么在标准化考试下,学生的母语中文能力也在下降?这是标准化考试不适合语言课程的必然结果”。“让名篇佳作、绝妙好句在学生头脑中占主导地位。”孙老师说,这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要大量学习、熟读甚至背诵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但在四、六级的学习和训练中,多为四选一的客观题,“学生天天捧着的应试模拟题中有75%是错句、病句,而且净是在正误之间的,陷阱迭出,似是而非,差别微妙”。 程慕胜教授是清华大学英语系前系主任,她曾经对孙老师说:“几天阅卷下来,脑子都被这些似是而非的选择题给搅晕了,我也不知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了。”大量错句、病句搅乱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导致学生写作下笔就错,“头脑中是一锅粥,根本没有正确句子的概念”。 标准化考试对老师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仿佛离开标准化考试,老师们就不会出题了”。孙老师反问:“难道离开它之后就找不到其他考试方法了?在标准化考试之前,中国学生就没有考试了吗?” 孙老师在学生时代参加的英语考试“都是开放性题,没有标准答案”。“问答加作文,提问结合教材和生活,只要求学生把英语题看懂,看其回答是否扣题,是否有语病,这种考试增加了老师阅卷的难度,或许还有人说不科学,但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的语言能力”。“以前的考试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与现在泛滥的应试教育比较,孙老师说,“应该看究竟哪种考试方法危害更大,谁又能够比较准确地选拔学生、培养学生”。 编后 在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后,清华大学的孙复初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的谢小庆教授都辗转找到本报编辑部,分别站在各自的角度阐述他们对四、六级改革的看法,评价四、六级考试的功过是非———孙先生一直工作在大学英语教学一线,他认为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四、六级存在的弊端,只要这一考试形式存在,就依然是大学英语的“指挥棒”;而谢先生是国内著名的考试测量学专家,他在肯定四、六级考试的科学性和巨大作用的同时,认为“一刀切”才是导致四、六级考试伤害学生的原因。 看来,关于四、六级的批评、质疑、争论并不会因为有关部门积极的改革姿态和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而偃旗息鼓。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考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教育部在公布四、六级改革方案时,表示“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标准化考试,因此考试的改革需前瞻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分步实施,既有近期改革目标,又有中长期规划”。我们在这个时候刊发两位教授的观点,绝不是要给教育部的改革举措泼冷水,改革的效果必须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见分晓;而只是希望这些不同的声音能够提醒有关部门更清楚地认识四、六级考试的病根所在,下一步改革能够更好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在围绕着四、六级的种种是是非非中,我们认为有些关键问题必须要廓清,比如:究竟是哪些力量推动四、六级考试成为了大学教育的指挥棒?是人才市场需要这个考试还是大学教育需要这个考试?评价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大学的英语教学质量,是不是一定要用全国统考这样的测评形式?甚至,我们的1700所大学的英语教学是不是一定都要按照统一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是不是应该改变四、六级考试的官方背景,让一独立的测评机构来负责? 我们也希望广大读者发出自己的声音,展开一场讨论,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不仅有助于四、六级考试走出迷雾、拨云见日,而且会对整个大学英语学习产生巨大影响。(文/胡婷 李斌)
|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四六级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