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分享:用“心”讲英文指引你走向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1日 12:00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清如许》的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每次参加各种教育展会,听到学生们向顾问提出最多的问题之一是:“我学了这个专业后,就业机会怎么样?”。这实在是一个需要问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问题。留学本身不是目的,就业才是目的。不过我很少听到学生和院校招生代表之间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会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雇主都需要什么样的人?”进行探讨,一般总是就“这个专业有什么样的好处云云…”而泛泛而谈。

  自从我毕业工作至今,已经是第十九个年度了。回看一下过去的十八年,各种“雇主”也真是见了不少。职业生涯一路中有些间隙,时不时会“冥想”一下诸如此类的假设:“要是我当时这样做,也许就会更……”。有时明知时间不能倒流,却总忍不住要想想这些“假设”。这种“假设”总带我追溯到我的大学时代:“当时要是……就……”。然而时间真的不能倒流,这让我对现在还没有读大学的同学有些羡慕,因为我清楚在那个时期他们的所言所行,会决定他们将来在职业旅途上能走多远。

  现在我管理IDP北亚区,谈起国外大学的具体专业、申请流程,我不如IDP的专业顾问那样如数家珍。但我认为,无论出国留学与否,最终我们的学生将面对雇主、面对社会,真正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因而我原以为学生和家长们来谈谈“雇主需要什么样的人?”,让那些没有开始这个历程的同学可以知道一些历程中和历程后的事情,或许对他们会有些许帮助。

  职场成功要素——英文能力

  开篇时正好在南京,周日的早晨金陵城内有些薄雾,吃过早餐后坐在写字台前,透过金陵饭店的窗看,大街上车流密集,正对面是南京世界贸易中心写字塔楼,楼顶上又一行大大的“World Trade Centre”的英文标记。是呀,只要是大公司,总要用些英文的,不然难以表明自己的国际化。我,还是谈谈英文吧,我过去参与的各大公司的人员招聘中,很多面试者还真是因为英文能力不够而痛失良机。

  如果你问问国外院校的教授,或者国际公司的主管:“中国学生的英文能力怎么样?”,你得到的答案大概不会是:“噢,他的分数很高!”,他们会比较客气地说:“嗯,希望他们可以更加积极的参与讨论”、“实际上他们可以说得更好的……”,或是直接说:”他们可能要提高表达自己的能力噢”。进入国外大学后,特别是进入外企工作后,英文已经不再是一个卷面成绩,而是每天的实战工具。运用它的能力好坏,决定了你是一个在海外环境中“羞羞答答”的异地人,还是一个“自信的”外来竞争者。

  在中国的跨国公司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有基本的使用英文沟通的自信( A Confident User)。这里的Confident User含有两层意思:首先你要具备一定能力,即:基本听懂、看懂、说清楚; 另外,你得敢于表达,即使你的语言使用不精确、有口音、不流畅,但需要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想起一件我记忆深刻的事例:

  2006年我在一家国际医疗公司工作期间,公司组织一队骨科医生参加欧洲脊柱外科年会,顺道陪同医生团前往法国波尔多公司的脊柱研发中心参观。当地研发中心负责人对此非常重视,不仅准备了产品研究报告,还特地用中文写了欢迎标语。中国医生团到达当天,研发中心产品负责人亲自作了产品研究介绍,然后问参观团:“各位觉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和建议吗?”。医生们沉默不语,可能有些没有听懂,有些是听懂了也不知如何提问。法国方面产品负责人看了很尴尬,自己介绍了一小时竟然一个问题都没有,可能是语言沟通问题吧,于是便问:“你们哪位是中国公司方面的领队?可以帮忙翻译协调一下吗?”。当时我们部门负责带队的是一位来自华南的Z同事。Z同事曾经也是医生,但当时居然连站出来的勇气都没有,甚至根本没有作自我介绍。最后,一位经销商代表勉强协助沟通几句。

  访问后不久,我在上海收到了来自法国研发中心的邮件,信中表示了明显的失望,特别是对中国领队同事的失望。之后我发了好几封邮件表达歉意,以及对员工沟通能力的改善计划。在内心里,身为部门负责人我难堪至极,我们送出去的员工不仅丢了中国团队的脸,还把“中国人”的脸给丢了。我当时也想:中国的英文教育在实用性上真可谓“失败”啊--这些参观团成员之中不乏主任教授;Z同事也是5年科班毕业,想来在大学和工作中就从来不“讲”英文,只是“考”英文吧!一个不能胜任国际互动的人,自然也无法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发展。Z同事不久也因为综合业绩的原因被“请”离了公司。

  我之所以羡慕现在将要读大学的学生,特别是将要留学的学生,是因为他们有太多机会可以“讲”英文。问题是他们是否会“用心”去“讲”。中国学生口语的弱点不仅在工作场合、辩论场合中反映出来,而且也在雅思考分中暴露无遗。从这方面来讲,IDP参与研发的雅思考试,还真是一个对于英文运用能力的试金石。

  用“心”去“讲”就是要寻找机会讲

  在墨尔本工作的间隙我也会去逛街。周末在Swanston大街上还真有上海淮海路的热闹景象!不仅人潮熙攘,而且作为一个中国人,也一定不会感觉到寂寞 — 有大量我们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话语。仔细观察,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澳洲人和澳洲人在一起,讲英语;新加坡马来西亚人在一起,讲英语;中国学生在一起,讲中文,说上海话的也不少……我去了一个四川餐馆居然还听到四川话。在这么多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不由感到在澳洲生活很方便、妥贴而且舒适。不过,作为留学生你要注意了:你来这里是为了讲英文来的!请去和讲英文的人呆在一起:和澳洲学生聊聊足球,和店员开个玩笑……这才是留学生活的重要部分!留学绝不是来到澳洲却大部分时间仍和国内一样讲着中文!

  用“心”去“讲”还可以在“心”里“讲”

  “心里默讲”是我认为很有效的提高口语语速、解决“开口难”的方法。语速慢、需要想一想才讲清楚是中国学生的普遍初始状态。这时和语速快的Native Speaker讲话容易产生内容少、谈话没有深度、甚至不敢讲的情况。尤其在有辩论需求的时候,明明自己有很多理由的,但就是不如别人讲的清楚。商学院的Case讨论需要一定语速,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有国际员工参与的英文会议中也需要语速。这就是为什么海外公司中印度裔、或东南亚华人更加有语言优势而且职位相对更高的原因。

  我推荐同学们的方法是把一种场景的对话预先在心里“演练”几遍。日积月累,很多场景已经在你的心里“讲”过好多遍了。若干年前,我从销售职位回到总部负责销售运营和计划部门,这个职位要求我每月召开一次高层成员参加的会议,参与会议的是各部门的董事总监,我需要用英文来陈述公司的预算(Forecast)、销售和生产量的协调,每个部门汇报的问题(Key Issues)。虽然当时在销售部我的英文能力算是还过得去,但是要在那些精通英文甚至是Native Speaker的高层中协调会议,对我真是一个很大挑战。好在我有用“心里默讲”的“法宝”:我在开会前几天就会把所有要陈述的数据阅读透彻并且记熟,把各部门可能会提出的问题(Challenge)预先设想好,然后用英文在心里默讲一遍:如果他这样问,我怎么回答,用英文怎么讲。

  这个方法在起初的时候真是辛苦。相当一些主题是我不曾用英文谈过的,我还得查查资料看如何准确表达。光是为了准备每月的这个会议我就得花大约一周时间“演练”,开头几次会议,前一晚我甚至要“模拟”到晚上11点。但是我可以明显感觉到:每次我的紧张感在减少,逐渐应对自如。有一次中国区总裁亲自参加了我们的S&OP(销售和运营)会议,由于我准备得非常充分,会议结束后总裁讲了一句:“This is the best meeting I’ve seen。” 就是这一句在全体董事面前讲的话,奠定了一些我之后升迁的基础。殊不知,大量准备工作其实是在我“心里”完成的。我很感谢这个“默讲”的方法,它大大提高了我在一个非英语国家“讲”英文的机会,和表达的有效性。

  除了用“心”去“讲”还要不忘多写

  我知道有些同学经常把“练习写”和“练习讲”当成两码事。可能因为在各类考试中Writing和Speaking是两个独立的部分所致。我实在地告诉他们,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写”和“讲”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从练习的角度来说。在“写”的过程中你比较容易去考究词法和句法,你有较多的时间去调整语句。这实际上是为“说”所作的最好准备。

  当年我从一线的销售人员刚刚调任市场部,才开始用英文读Email、写邮件。在外资企业,由于有外籍员工的存在,促成了邮件大部分是用英文写的传统。初期的工作对我来说也不容易,有时甚至不知道某一个意思该如何表达才准确。这种情况下,多看别人写的东西很有帮助。我当时的老板是一个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香港人,说一口纯正的美语,写得自然也地道。我很有意识地学习她的各种表达方式。邮件中的写法往往不必长篇大论,总是你来我往的对话。当我在写的时候,实际也在“读”和“默讲”。写过的东西再去讲,你就会发现比较容易开口,因为你的心里文法和结构已经形成。在“写”的过程中,甚至一些已经忘记的语法也重新熟练起来了,比如虚拟语气,口语中自然也能灵活运用了。

  当然“说”的熟练境界是能够正确使用一些时态和词性,这需要多讲多练,就像开车用手动挡一样,熟练成自然,最终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因此,我在面试候选人的时候如果听到他很自然地使用“He says”,“She needs”,或者“I went to”之类,我就知道“哦,已经有些基础了”。

  运用英语的“精通”、“流畅”和“发音”

  前面谈的是能够“自信”地使用英文沟通。这个层面的要求主要是对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工作的初中级员工。如果在英语国家就业,或者是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就需要是一个“精通”的使用者了(Proficient User)。“Proficient”指的是能够用英文全方位沟通(In all aspects)。跨国企业的雇主不会希望自己的高级管理人员出国时难以准确表达自己,还需要配个翻译。这些高级管理人员不仅要在业务讨论中充分表达自己,还要在非正式的场合比如就餐,参加晚宴时有足够的社交语言能力。因此对于英语语言的使用面就会更加广,对于英语能力的要求也从基础表达和基本沟通提高到准确表达以及丰富表达。词汇使用,语气语调,语速和口音都非常重要。然而,中国学生的短板大多在这些方面。

  能够满足工作场合的英文使用要求(English for Working Purpose)重在口语的准确,流畅和发音。我认为第一是“准确”,第二“流畅”,第三“发音”。我们大多都知道“准确”就是表达清楚,但是可能会忽视“准确”还表示用词用语应当更多使用当地人的习惯说法,这样才能使自己被“准确”理解。比如我们中文想表达“这个地方实在太远了!”,我们至少知道说:“It’s too far!”,但是Native Speaker可能会习惯说:“It’s way too far!”.是不是和我们的语法书中写的不一样?如果你说出来的都是中国式文法的英文,那么和当地人沟通恐怕也只能停留在学校的“英语角”里和老外谈谈天气和问候你好之类的层面了。

  “流畅”是有较好的语速。有一群人用当地方言在一起聊天,这时有个外地朋友也试着用他们的方言加入谈话,但是说得很慢很疙瘩,最后所有人不得不改用“普通话”来继续。但是在国外没有这样一种“普通话”,所以大家索性只能把谈话主题“简单化”、“局限化”得了。在主题“简单化”、“局限化”之后,自然就没有太多“融入”当地文化的机会了。

  有关“发音”我就很难评价了。如果你有了“准确”和“流畅”说英文的能力,再加上好的“发音”,就如虎添翼,有机会达到Native的水平。我认为,发音取决于语言的模仿能力,而这种能力来自于“天赋“!老天给了你这个天赋,你就可以做到,老天没有给你,恐怕在国外生活10年还是一样。前面提到的我当年市场部主管就是那种“Talent”的人,语言模仿力强,回来之后自然一口美语。但是我还有个同事在美国生活了17年,回来后讲话还带有山东口音。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表明:如果你的英文达到了“准确”和”流畅”的水平,虽然有些“口音”也一点都不会影响你受到当地人尊重。我们知道,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人讲英文都有口音,印度人的口音更严重,但是他们很多人都在一流跨国公司担任高管。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有口音的英语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所以,其实我们不用特别去模仿发音。

  当我写完上面这些浅见之后,突然再次意识到雅思(IELTS)考试的科学性!从听力训练开始就让你不仅听英国口音、澳大利亚口音、美国口音,甚至还有印度口音。这些场景都是学生在海外学习生活时必然会面对的;而口语考试又要求考生对各种可能碰到的问题进行表达,考官在打分中会把准确性和流畅度都考虑在内。作为参与研发这种考试的IDP公司的一员,心中还确实有些自豪感。

  中饭回来之后一直边想边写,不知不觉天色已经暗了,外面还是薄雾弥漫,汽车的雾灯不时闪闪烁烁。冬季的金陵城,小雨淅沥,气候可称不上宜人。让人不免开始期盼春季的到来,那时必然要为三月的澳洲展会再来一趟。今天就暂时写到这里吧,下一篇恐怕又要在另一个城市的逗留间隙动笔了,到时候再谈谈其它的就业成功要素。(作者:IDP教育集团北亚区总监 蒋海华)

  相关链接:

  实用双语:新年职场不可不知的十规

  调查:女性容貌能够决定职场成败(图)

  掏空族:快节奏职场中的精神牺牲者(图)

  剖析“闪跳族”背后的职场心态(图)

  双语:几个动作帮你减轻职场压力(图)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