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舞台“杀手锏” 非外文歌不行?

2012年10月16日13:37  东方网-文汇报    
选秀“杀手锏”为何总是外文歌选秀“杀手锏”为何总是外文歌

  “我希望学员能用世界流行的表现方式,唱我们自己的歌。”不久前,在一个“声音选秀”录制现场,作为评委的刘欢点评学员时轻声嘀咕“感觉有些纠结”,因为每到关键时刻,不少人使出的“杀手锏”,往往不是原创的音乐,而是欧美的流行歌曲。

  网络上,很多歌迷争相堆“中国好声音唱红的外国歌”,帖子的“楼层”超过3位数;还有外语培训机构,打出植入广告“飙歌学外语,去某某英语”。展现“中国好声音”的选秀舞台,为什么偏爱外文歌,演唱外文歌更有说服力?缺了外文歌,就无法证明“中国好声音”的“功力”?

  彰显“唱功”,非外文歌不行?

  “很多学员提交的备选歌曲中都有外文歌,比例比较高。”“好声音”音乐总监李为敏和他的团队为学员提供专业的音乐意见。他告诉记者,一些选手认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非外文歌不能体现。在“好声音”舞台上,几乎每位人气学员,都唱过英文歌曲,其中不乏欧美流行乐坛的名作。

  比如,同台竞技的刘悦和袁娅维,分别演唱了《Feeling Good》和《AtLast》,前者是摇滚乐演出的“标准曲目”,后者则是爵士乐的标杆。尤其是《AtLast》,被包括席琳·迪翁、碧昂斯、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等知名歌手演绎过,国内选秀歌手张靓颖也翻唱过这首歌。袁娅维觉得《AtLast》的爵士风格,是自己嗓音表现的强项,可以体现出“乐器和嗓音交汇出的苦咖啡味道”。为了展现自己飙高音的水平,张玮则改编迈克尔·杰克逊的名作《真棒》,把《真棒》和“神曲”《忐忑》合二为一,突出了两者的高音部分。

  炫技过猛,误读歌曲情感

  刘欢曾经指出,眼下一些演唱者用外文歌曲标榜功力时,因为“用力过猛”误读了歌曲。“想要唱好或改好一首歌,需要了解歌曲的情绪和创作背景。”过了技术关,还有难度更高的情感关。

  为展示在一首歌中驾驭高低音的能力,有的歌手改编《MyWay》,用不同的音色以一问一答的对话体进行演绎。抑扬顿挫的演唱,轻松越过了技术关,却被刘欢认为:“这首忧伤的歌曲并不适合浓墨重彩的表现。”《MyWay》的创作源自一件伤心事:和女友分手的法国歌手克罗德·弗兰索瓦,心情低落随口哼唱了一段旋律,他的朋友记录并填词后,共同完成了《MyWay》。之后,猫王将这首歌定义为“离别之作”,影片《盗亦有盗》也选择《MyWay》做片尾曲,为伤感的剧情收尾。用刘欢的话说,这首歌听着是要让人“沉下心来,想想自己的生活”,听完后如果只对演唱者的技巧有印象,脱口而出“高音真棒,低音真牛”,难免会有喧宾夺主的嫌疑。

  既然演唱外文歌曲要面对“印象”、“改编”、“感观”的重重关卡,不一定能为演唱者加分,为什么外文歌在众多荧屏“声音秀”中还颇有市场?“这不是电视节目的问题,而是原创音乐产业的问题。”李为敏坦言。荧屏和舞台是流行音乐产业链上的“呈现环节”,没有产业链整体的强势,再高的收视率也只能给海外作品做嫁衣,“‘中国好声音’必须有中国好作品支撑,才能持久响亮。”(记者:王磊)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