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央视记者中式英语少嘲讽多宽容

2013年03月30日10:53  大洋网-广州日报    
对央视记者中式英语少嘲讽多宽容央视记者采访赞比亚官员的视频截图。

  “中式英语”走红网络

  日前,一段央视记者采访赞比亚发展署总监安德鲁的视频在微博上迅速走红。视频中,这名男记者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国方言式英语”和赞比亚官员对答,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对其“中式英语”的发音各种嘲笑和讽刺。

  李明波:央视记者采访赞比亚发展署总监的新闻出来之后,在网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嘲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位记者的“中式英语”的口音比较明显。但我觉得,在母语是非英语的国家里,英语有口音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并不是一件特别值得嘲笑的事情。对语言来说,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沟通,只要将意思表达清楚让对方明白就可以。从这段采访的视频来看,无论是这位记者还是那位赞比亚官员,所说的英语都是有口音的,但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是没有障碍的。

  党建军:这种嘲笑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们理想中的英语口语应该非常标准。那么,怎么样才算是一个标准呢?按照现在的情况来说,可能就是美式英语的口音。但我觉得,口音这东西其实并不是记者采访中的重点,就像你刚才说的,只要能完整、清楚地表达了意思就行。有口音也好,没有口音也好,无所谓。我们去阿富汗采访时的翻译是阿富汗本国人,在印度德里上的大学,他的英语也有口音,虽然偶尔会有一些磕碰,但我们和他的交流基本上能很顺利地进行下去。

  口音各国都有

  赵海建:就像你们刚才说的,许多国家的人说英语都有自己的口音,比如,有新加坡英语、爱尔兰英语、印度英语等等,我们中国人说英语为什么就不能有口音?实际上,美式英语也是一种带口音的英语。前段时间网络上不是在炒作一段所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微博上发布原话,说的是世界上没有一种叫做美式英语的东西,只有英语和“错误”(mistakes)。但由于美国影响力的强大,美式英语已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语言。

  党建军:不管是美式英语还是印式英语还是澳大利亚式英语,虽然都是讲英语,但在发音上都是有差别的,可以算得上是英语的方言。

  李明波:特别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英语,从口音上来看甚至算得上是另外一门语言了。那些研究印度和巴基斯坦问题的学者,甚至专门到当地去学这种英语。

  赵海建:在大学期间,曾多次和日本人交流,感觉他们的英语就很有“个性”。

  李明波:对,韩国人讲英语口音也很重。

  党建军:我看过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讲话,他的发言就带有很重的口音。

  越怕嘲笑口音越不敢开口

  赵海建:我觉得,很多人对此事的评价其实也不一定算得上是嘲笑,只是似乎在央视记者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很多人学了多年英语,但真正说英语的机会不多。因此,到真正该说英语的场合,很多人都不敢张开口。当看到这段视频时,许多人突然发现,这哥们儿的口语其实和自己差不多,竟然能够在央视采访这样严肃的场合中使用,因此才有人调侃说“突然对自己的口语有自信了”。

  党建军:即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合,有点口音也无可厚非。这里我想提一个问题,在中国新总理的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外国知名媒体的外国记者用中文提问,虽然他(她)把意思表达清楚了,但按我们的标准,他(她)说的中文有些生硬、带有口音,肯定不是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对此,我们有必要去嘲笑人家吗?

  赵海建:其实,外国人讲中文时也分非洲式中文、俄罗斯式卷舌中文等等。

  李明波:对,实际上很少有人嘲笑外国记者的口音问题。这个事情还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英语学习上的一个误区。一方面,缺少口语表达的勇气;另一方面,对口语的应用也有一个重要的误区,即往往要求“字正腔圆”的美国腔或者牛津腔。就这样,越是担心自己说的英语有口音,不标准,受人嘲笑,越是害怕开口。

  赵海建:因此,对于有口音的英语应该多些包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