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关于《2014-2016年高考[微博]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中,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英语分数从150分调整为100分,比过去减少50分。
除北京以外,多个省市酝酿或已推出高考英语改革的措施。几乎一夜之间,全国多地开始“拿英语开刀”。
英语在国内何时掀起学习热潮?国人在学习英语中又有哪些变化?梳理国人的“英语学习史”,讲述一门语言在他乡的经历。
清末
被视为救国工具
全英文授课,浸入式教学
经历了闭关锁国而被动挨打的屈辱后,清王朝认识到了解西方要从语言开始。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以英语为主,该章程于1903年正式实施,由此开启了我国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的先河。一时间,翻译西文、向西方学习之势蔚然成风,英语教学开始初具规模。
上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界出现了学习西方教育的热潮。1923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规定,从中学开始开设英语课。这被视为中国教育界力图与国际教育趋势接轨的尝试。
教育专家熊丙奇[微博]认为,在最早期的教学机构里,就已经出现后来被称为“浸入式”的教学方法:部分教会学校全英语授课,学生从穿衣打扮到言行举止全部模仿西方。过去150多年间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国人对待英语的不同态度和当时的历史形态有关系。如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很多大学采取的是全英文授课,国外的教材刚出版就可以直接拿到国内教学,目的是希望快速学习西方技术,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情况。因此那时的英语教材和英文课程,对于中国的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正是在那个时代,尽管国家面临贫困和战争,但也出现了西南联大这样的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改革开放
教学重点转向经济
一代人追随电视里的《跟我学》
从事英语教学近30年的陈其彬已不在英语教学的一线,他印象中,1978年出版了“文革”后第一套教材,采用的是结构主义方法,教材重视句型操练和语法知识归纳结合,“这种教学方式注重语法,却忽视了英语的实践,就是我们说的哑巴英语。”
1978年,英语列入高考科目,从此英语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重视英语,特别是主要大城市的学校。”陈其彬回忆说。
在陈其彬记忆中,教学大[微博]纲1982年修改时,重点发生了转移,从政治转向了经济。当时有的人入学时26个字母都认不全。为了能够学好英语,陈其彬和许多同学节假日不放松、单词本随身带。“我们的口袋里都装有一个小本子,上边密密麻麻地记着单词,一到清晨总能看到有人在背单词。当时没有复读机以及其他录音设备,如果学生能够听到学校的英文广播,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了。”
从1982年的1月开始,每到晚6点20分,北京、上海,许多城市中的院落里就响彻着地道伦敦口音的英语对话。那是人们跟着电视里播放的英语教学片《跟我学》(Follow Me)在学英语。“这让长期学习语法英语、说口号英语的中国人体会到了一种颠覆性的英语学习方式,也为国内的学英语热添了一把火。”
1987年,在教育部推动下英语四级考试开始在大学中施行,两年后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开考,考试成绩直接与学位证书挂钩。“这10年时间,英语在中国人的眼中变得非常重要,开始奠定了它的地位,好像被一点点地推向了神坛一样。”
20世纪90年代
出国带热英语
英语被一步步推上神坛
不仅是课堂,1990年后,“出国热”也在这时兴起,而出国的第一关便是通过国外的托福[微博]、雅思[微博]、GRE等英语考试。在陈其彬眼中,这一年,中央正式确定了留学[微博]工作方针: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区区的12个字或许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对于一些怀有出国梦的人来说,一些人琢磨起留学来,‘来去自由’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和刺激,也从背后狠狠地推了一把正在兴起的出国热。”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一些大学生渴望学习英语,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国外大学的奖学金,好以此出国留学。” 邹先生曾经历过那个疯狂学习英语的火热年代,几乎所有英语学习者都准备参加GRE、托福和雅思等考试。“大家的思维里都认为,多背单词,流利地说英语就能增加出去的机会。想出国的人群中,搞科研的都盯着国外先进的科研条件。做生意的,想到国外赚上一笔。有的演艺界人士也都出国镀金,想成为流行文化的主流。”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的热映,让无数青年多了一条实现梦想的途径,出国热也被推上了一个高点。陈其彬回忆说,当时的学生都希望“出国镀金”,大多数的留学生当时都选择去了美国,而这条路也是充满诱惑和挑战。“在当时,英语教学开始强调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注重交流能力的教学法也正是在那时候开始。”
2000年
英语培训兴起
学生背课本,学霸背词典
教材也随之改变,知名度最高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在张媛媛眼中,更愿意称之为“李雷、韩梅梅版教材”。
“教材更加注重情景交际,设计了大量情景故事形式的教学内容。”陈其彬说,一些老教师更是感到不适应。
“那时中国人包括英语专业的学子学习英语的方式仍是停留在以背诵为主体的传统方法上。”当时学英语首要是背单词,背完单词背句子,背完句子背文章,还是以背诵为主,很少有应用的机会。“老家在河北唐山的张媛媛从事英语培训教育近10年时间,先后辗转了两家培训机构,最后决定与朋友一起创业。
从大学的英语专业修读直到现在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在英语教育领域摸爬滚打近10年的张媛媛回忆,那时他们普通的学生就按照传统的方式中规中矩地学习,也有一些非常热爱英语的学霸。“普通同学一般也就背课本,学霸一本一本地背词典。”张媛媛说,方法虽然传统,但是大家都很勤奋刻苦,有的同学坚持每天早上七点到八点的晨练。
2000年中国各种英语培训班悄然诞生,全国各地的英语培训逐渐火热起来。据张媛媛回忆,2004年至2008年是英语培训最火热的阶段,“我记得2005、2006那两年,很明显的,家长[微博]们谈论的话题就是‘你家孩子报新东方了吗?没报赶紧报吧!’就热到这种程度。”
张媛媛说,那个时候培训班刚刚开始流行,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那个时候教育资源极不平衡,尚没有在线教育。很多家长甚至来北京租房,为的就是让孩子上名师的英语培训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