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英语何以成为全球性科学语言

2015年07月01日15:57  参考消息     收藏本文     

  核心提示:英语成为全球性科学语言的过程引人入胜,说明了科学与政治的相互依存。

  参考消息网6月30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6月19日刊发题为《他们真的讲另一种语言》的文章,作者为劳拉·斯奈德。文章称,1674年,列文虎克首次观测到了微生物,他立即写了一封长信给伦敦的皇家学会宣布这一惊人的发现。他用的是荷兰文。皇家学会找了一名翻译把这位科学家的信译成英文,这样才能向学会成员宣读,并将其部分内容刊登于《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哲学汇刊》。该刊物是最早的科学期刊之一,面向全欧洲科学家发行,他们对这份刊物望眼欲穿,视之为了解最新发现的主要渠道。每个月,列文虎克收到最新一期后都不得不求助于一个会讲英荷两种语言的熟人和一本荷英词典来进行阅读,包括有关他自己的发明的报告。

  曾经“三雄”并立

  文章称,直到不久前,满满一书架外文词典还是科学家必备工具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的巴别塔》一书中,迈克尔·戈丁提醒我们说,科学向来是全球性的,科学语言却不是。虽然英语现在是科学通用语,但过去曾有很多语言被用于交流科研成果,包括法语、德语、拉丁语、俄语和荷兰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戈丁向我们描述了在“多语种世界”里做科学研究是什么情景,并潜心探索了英语是如何跃居霸主地位的。

  科学语言的多种多样让人难以及时获悉其他科学家在做些什么,有时几乎无法确认谁是重大发现的第一人。据戈丁讲述,1869年,门捷列夫排列出化学元素的周期,创立了我们如今所说的“周期表”。他在一份俄文期刊上宣布了这个发明,同时寄了一份摘要给圣彼得堡的化学教授弗雷德里希·康拉德·拜尔施泰因,后者创办了一份化学期刊专门登载俄语论文的德文版。他让人把门捷列夫的论文译成德文,发给了远在德国的出版助理洛塔尔·迈尔。身为化学家的迈尔当时也已得出类似研究结果,但由于译者的疏忽,门捷列夫的发现被译为“化学特性的阶段性变化”,有别于迈尔关于周期性变化的观点。于是,迈尔在慕尼黑的一份著名学术期刊上撰文论述了元素周期性,引发一场持续十年的发明先后之争。最终,迈尔承认门捷列夫的俄语论文发表得较早,他抱怨说:“要求我们德国化学家读斯拉夫语文章,这好像有点过分。”

  到了20世纪,科学“三雄”确立,主要官方科学语言是法语、英语和德语。但很多科学家仍梦想只使用一门语言的科学。三门主要科学语言的使用者都不肯选择其他任何一门语言,于是有科学家和语言学家联合提议采纳一门中立的科学“辅助”语言。

  英语脱颖而出

  1907年,一个国际语言学和科学泰斗委员会召开会议,考虑确立一门通用的科学语言。波兰医生、发明家卢德维克·柴门霍甫在1887年创立的世界语似乎恰到好处,许多委员主张选它。然而,某天上午委员们抵达会场讨论时发现,白纸黑字描述的是另一种新发明的语言——伊多语。戈丁说,若干年后,此举的肇事者才曝光。委员会主席、德国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倾心于伊多语,因为它能表达化学关系。他大力推崇伊多语,甚至把他1909年获诺贝尔奖的大部分奖金用来推广它。但随着一战爆发,奥斯特瓦尔德宣布了一个令其所有同行既震惊又愤怒的观点:德语应当是唯一的科学语言。

  一战结束后,为惩罚德国的政治侵略,科学界对讲德语的科学家设置重重壁垒。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把德语踢出其官方语言行列,其他国际科学组织也采取了相同举措。

  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在一个新领域——量子物理学方面领先,德语再度成为可接受的科学交流工具。但是,希特勒的得势迫使德国的很多优秀科学家移居外国,因而也就学会新的语言并用新的语言讲课、出书和发表文章。

  到二战结束时,作为从政治上反抗德国的手段,美国及其他国家不再教学生德语。很快,英语战胜其他候选者成为科学的语言。如今,英语几乎总是国际科学会议的唯一交流语言。自然科学精英期刊上超过98%的文章是用英语写的,科学家无论母语是法语、德语、俄语、日语还是乌尔都语都必须能讲流利的英语。

  英语成为全球性科学语言的过程引人入胜,说明了科学与政治的相互依存。正如戈丁向我们展示的,这个结果绝非必然,英语是在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偶然事件中取得霸主地位的,尤其是“纳粹暴行激发的反德政治浪潮”。谁也无法断定英语会永远是全球性科学语言,还是会有另一座“科学的巴别塔”出现——以及也无法断定如果它出现的话对科学是好事还是坏事。

文章关键词: 英语全球性科学家科学语言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