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2006年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正文

第五章(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2)

http://www.sina.com.cn 2005/07/15 09:49  时代巨流

  (二)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重要基本原理。

  2生产方式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也即劳动方式,而劳动是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的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类在劳动中不可避免地要结成一定的关系,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由此可见,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社会活动无论怎样复杂,必须有个前提,就是首先必须解决吃、喝、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去从事其他活动,而这些条件只有通过生产劳动才能产生出来。可见,生产方式既为社会其他活动提供基础,又对其他社会活动起制约作用。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首先,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基础决定的,而且要由这个基础得到说明。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四,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后者对社会发展怎样起作用及作用之大小,要受生产方式决定。

  (三)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人类对自然界的两种影响方式

  人对自然不是纯粹的依赖关系,自然界不会自动满足人,人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中使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人类通过劳动和其他活动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界。这种影响有两种情形:一方面,人类做了许多有利于自然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工作,如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疏通河道、改良土壤等;另一方面,人类也做了许多不利自然发展和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由于后者,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为今人所特别关注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不是由今日始,不过在古代,由于生产规模狭小,科学也不发达,加之人口稀少,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还不显著,所以环境问题也就不被人们注意。当工业革命刚刚发展的时候,恩格斯就提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其实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几乎难以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人们对环境污染的两种主张

  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在人们应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一种倾向是对环境污染抱着极不重视的态度,另一种倾向提出从根本上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破除以往那种人类高于其他物种的观念,认为人类并非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权利不是人类的专利品,应当把它延伸到自然界的一切实体和过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有自己生存和繁殖的权利。不仅如此,他们还提出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止发展生产。因为正是发达的科学和高速发展的生产力,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巨大威胁。

  当今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保护环境与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当今世界环境面临严重污染的情况下,首要任务是要人们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端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其次,要提高人们利用自然的科学性,把利用与保护、开发与培育、排污与治理合理地结合起来。再次,要把当前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当今的环境问题是由人们不正确地利用科学和生产力所引起,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依赖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保护环境而反对或停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取的,也不能真正保护环境。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