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 > 正文

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近三年命题规律

http://www.sina.com.cn 2005/10/13 10:48  海文学校

  “形势与政策”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一般直接考查10分左右,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为主。但是,随着近几年试题题型和命题思路的变化,“形势与政策”开始加大与材料分析题的结合,在考研政治中的间接分值越来越高。分析近三年“形势与政策”命题的情况,可以看出,此部分考查的主要是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直接分值大约为10分。但“形势与政策”与其他几门学科有关知识结合考查的间接分值就比较高,2004年、2005年试题更为明显地体现着这种趋势,分值达三十多分。

  (一)“形势与政策”命题规律

  研究近五年以来的“形势与政策”历年真题,可以总结出“形势与政策”命题呈现以下命题特点和趋势:

  1.“形势与政策”考查范围

  (1)时间段:年度间的上半年11月起至本年度10月末,2006年考查时间范围,即2004年11月——2005年10月。

  (2)考查内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国内、国际影响重大的事件。

  2.党和政府年度间召开的重大会议、重要领导人讲话内容是考查热点

  每年党和政府召开的重大会议所通过的文件、所做的报告,重要领导人的讲话必定会成为考查的重点,如每年的人大会议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全会通过的有关文件。2000年文、理科第29题出自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内容;2001年文、理科第14、27题出自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文件有关内容;2002年文、理科第15题出自十五届六中全会内容;2004年多项选择题第30题出自十六届三中内容。2003年试题的第14、15、27、28题直接出自十六大报;2004年分析题36题也是直接查考十六大报告内容。2000年文理科第27题考查的是1999年5月13日江泽民同志在欢迎我驻南工作人员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文、理科第28题考查江泽民同志视察广东时在讲话中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文、理科第29题考查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2005年“形势与政策”考查了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科学发展观等当年的重大事件和理论热点。

  3.围绕大国关系,年度间国际重大事件、国际组织召开的重要会议、中国的外交主张成为考查重点。

  每年国际热点、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常常成为命题的重点,如2001年文理科第30题考查了朝韩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会晤;2003年第29题考查了《日朝平壤宣言》;2004年第28题考查中东和平进程“路线图”问题,第29题考查朝核六方会谈问题。

  重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欧盟等年度间召开的重要会议内容常成为考查重点。如2002年文理科第28、30题分别考查了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和APEC上海第九次会议的有关内容;2003年第30题考查的是上海合作组织圣彼得堡峰会内容;2004年第13题考查了欧盟的欧元国问题;2005“形势与政策”国际部分考查的有以色列的“单边行动计划”、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中国所起的作用、俄美和俄欧在中亚的战略利益冲突等。

  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国际局势的认识、评价和主张成为考查重点对象。如2000年文理科第27题考查的就是江泽民在欢迎我国驻南工作人员大会上的讲话内容;2001年文理科的29题考查中国提出的对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遵循的原则。

  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以及中国周边国家关系等常成为考查重点。如,2001年文理科第15题考查因《与台湾关系法》而引发的中美关系危机;2004年第14题考查中国与印度签署的文件,第15题考查中国与欧盟关系取得的进展。

  4.社会热点、人们关注的生活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当年重大社会问题容易成为考查对象

  近两年,随着试题题型的变化和出题思路的灵活,本属于“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开始与其他五门学科结合起来考查。一些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社会焦点问题常常成为了命题的重点。如,2004年单选题第2题关于“北大荒”退耕还 “荒”问题;第3题关于“非典”期间治愈的患者捐献血清问题;多选题第16题关于《城市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问题;2005年辨析题第31题“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与人的价值观问题;分析题第34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分析题第35题就业问题等等。这种考查方式,不仅题型灵活,角度新颖,而且体现出一定的深度,要求考生灵活运用知识。

  5.“形势与政策”与其他五门学科相互渗透考查成为一种趋势

  近两年,“形势与政策”内容与其他五门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考查越来越明显。这种考查,不仅要求考生熟悉当年的时政热点,而且要求考生会运用其他五门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例如,2004年分析题第36题,就把十六大有关内容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有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三农”问题。分析题第37题选做题I把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有关美国的外交政策、战略意图和霸权本质结合起来考查。2005年考研政治试题“形势与政策”与其他学科结合命题趋势更为明显,分值增加,形式也更为灵活。像单选题第4题“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多选题第24题“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多选题第25题“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主要内容有”等与邓小平理论概论有关知识的结合;多选题第17题“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辨析题第31题“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分析题第34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知识的结合;分析题第35题就业问题与与邓小平理论概论有关知识的结合;选择题Ⅱ“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的特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这种“形势与政策”与学科结合渗透的趋势在2006年试题中将会进一步加强。2006年考研政治新大纲明确规定考查考生“结合特定历史事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对此应做充分的准备。

  6.命题方式由原来的单一知识记忆型为主开始向复合分析型转换

  从历年试题分析来看,时事与政策作为考研政治理论的组成部分,相对而言是考生花费时间较少而又得分率比较高的科目。这与命题方的思路和方式有很大关系,即重大时事重点命题,命题方式单一直接,造成考查点较为集中和记忆性选择题目多的命题特点。但是随着考研政治大纲的逐年修订和对综合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近年的“形势与政策”命题也相应出现出一些新的趋向,由以往单纯考查记忆性知识开始向材料分析型转换,开始注重与多学科交叉出题,复合式分析性命题增加。这样,“形势与政策”已经由单纯的考查记忆知识点转向考查分析事件的背景、本质以及知识的内在关联等,体现出一定的深度,且题型灵活。

  例如,2004年多项选择第28题不再属于单纯记忆性题目,该题要求分析 “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这道题命题不再直接考查中东和平问题中的表层现象,而是深入问题的里层,设计的干扰项迷惑性较大,需要考生在熟练掌握相关国际背景的情况下进行分析才能正确选择。2004年考研试题中的辨析32题,题干用的是“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有关材料,但命题者却用辨析题方式考查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辩证关系。

  再以2005年考研试题为例,该部分多项选择题第29题则也不再是单纯记忆性题目,而是在设计上从题干到选项都有变化和深度。该题要求回答中国在三次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哪些,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朝核问题第一、二、三轮六方会谈的有关背景、经过和内容,而且要会总结分析中国在其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7.在“形势与政策”与多学科结合命题过程中,边缘性热点问题成为命题的背景材料

  2005年试题,出乎考生和许多辅导老师意外的考点是两道选做题。选做题Ⅰ要求“结合地图和所给材料分析乌克兰的重要战略地位及俄欧、俄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选做题II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的特点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乌克兰大选是2005年国际上一件新闻,它折射出大国在中亚的战略利益冲突,但很多辅导老师和考生并没有视之为最热点考点。国际石油问题和中国石油战略也是2005年时政新闻中的一件要闻,但也算不上最热点的新闻。然而,2005年试题都以这两个边缘性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的材料,既不直击最热点新闻,又不回避热点,考查的知识点又在大纲规定范围之内。这就向我们考生发出一个信息,即不要专门押题押热点,关键还是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同时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答题技巧。

  (二)2006年“形势与政策”复习建议

  对广大考生而言,由于“形势与政策”每年的直接命题分值就达10分,间接分值高达三十多分,这对政治总成绩意义很大,因此要认真准备,积极备考。就2006年备考而言,考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把握重点,将时政与各学科基本原理相联系,注重培养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强调学习重点的同时,要注意命题的新角度,理清思路,注意与多学科知识的纵横联系,即与基本原理对号入座,注意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二,注意时事信息的全面摄取。考生在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之中,利用各种信息载体对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讲话和文章,党和政府公布的重要文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国际上的重大时事等等做牢牢掌握,扫除盲点和模糊点,在准确记忆和理解分析的过程中全面把握。比如《人民日报》社论、新闻联播、新华社等权威媒体评出的十大新闻,切忌怀有临时抱佛脚的投机主义心理,只想临时突击,不作认真复习,势必吃亏。

  第三,关注新政策方针,国际关系新突破、新观点,关注与现实重大问题相结合的黄金点和热点。党和政府实施的新政策方针,党的重要会议,国际关系的新突破,社会现实和理论上的一些新观点和热点,往往是在命题者选择命题材料的范围之内。考生在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复习时,要多记忆,多联系,多分析。

  (三)2006年“形势与政策”预测重点排序

  1.十六届五中全会

  2.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联、哈萨克斯坦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元首峰会两大峰会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反分裂国家法》

  5.中共中央决定开展保持共产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7.政府抑制

房价
人民币汇率
问题与宏观调控

  8.联合国改革及其60周年首脑会

  9.2005年亚非峰会

  10.朝鲜半岛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

  11.中日关系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