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2006年考研时政重要专题 > 正文

要点阐释

http://www.sina.com.cn 2005/10/17 18:17  北京启航学校

  1.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考点拓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
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总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考点拓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3.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大力节约能源;大力节约用水;大力节约原材料;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考点拓展】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切实加强领导、务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的基本要求是: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政府带头,做好表率;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狠抓落实,注重实效。

  4.既积极做好开源工作,又优先做好节约工作,应该成为解决我国能源资源问题的基本思路:一是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是要加快建立能源资源技术支持体系;三是要注重优化消费结构,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四是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五是要建设促进能源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六是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七是要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八是要加强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

  【考点拓展】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们要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全局出发,全面分析能源资源形势,深入研究能源资源问题,全面做好能源资源工作,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我国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资源保证。节约能源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5.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中国将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考点拓展】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要求我们必须节约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资源。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贯穿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要通过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加强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科技进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中国将面向需求,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着力开发一批资源节约的关键技术。体制创新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保障,中国将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全民动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础,中国将大力建设节约文化和节约文明,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节约活动,提高全民族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使资源节约成为全社会自觉的行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