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2006年考研时政重要专题 > 正文

相关时政

http://www.sina.com.cn 2005/10/17 18:17  北京启航学校

  1.200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二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各行业节能降耗的标准、目标和政策措施;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五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考点拓展】这是第一次出现“建设节约型社会”概念。温家宝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做到: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对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抓好重点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2.2005年3月12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全面落实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考点拓展】胡锦涛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继续做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国土资源工作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机制,全面落实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环境保护工作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水利工作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加强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 

  3.2005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指出:节约能源资源,政府要先行一步。

  【考点拓展】胡锦涛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能源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明确目标,制定规划,落实政策,完善制度,力求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节约能源资源方面率先垂范、先行一步,带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

  4.2005年6月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曾培炎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明确地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考点拓展】曾培炎强调,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确实得到了初步控制,以节约降耗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调整力度加大,工业三废和废物回收利用取得了成效。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工作不断加强,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还比较高,粗放型增长的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经济快速发展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相当大。能源利用效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效益指标与世界先进指标相比明显偏低,节约资源的潜力很大,任重道远。

  5. 2005年6月30日,温家宝在全国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次会议上,温家宝系统阐述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基本内涵、工作重点以及保障和支撑体系。

  【考点拓展】温家宝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