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政治理论名师课堂 > 正文

二部分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4)

http://www.sina.com.cn 2005/11/21 16:38  恩波教育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 按劳分配及其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
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没有权利向社会领取报酬。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是由以下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前提。因为它排除了依靠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劳而获的可能性。第二,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旧分工引起的劳动差别和劳动还是个人的谋生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因为这要求在收入分配中承认劳动差别,体现劳动差别。实行按劳分配,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分配是所有制的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相适应的。第一,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分配方式的多样性。每种所有制形式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第二,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即经营方式多样性也是决定收入分配方式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经营方式不同,人们获得收入的方式也不同,例如,承包经营有承包收入,租赁经营有租赁收入,等等。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方式。市场经营活动有机遇性和风险性,从而形成风险补偿性质的收入。

  (3)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是公有制主体地位在分配领域的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引入了竞争机制,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具体分析,主要有:

  ①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即使以企业为单位的劳动者的联合劳动,也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而只是个别劳动或局部劳动。只有经过市场交换,产品卖出以后,生产中耗费的劳动才能被承认为社会劳动。

  ②按劳分配的劳动量,不能直接用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而只能以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作为计量标准,即只能迂回曲折地通过价值来表现。

  ③要借助货币形式来实现。各种收入(如福利性的实物分配)均应量化为货币来发放。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按劳分配的实现,会受到商品价格因素和供求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劳动的实际收入与劳动贡献之间一定程度的背离是经常存在的。

  ④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来实现,而只能在企业的局部范围内实现。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自主分配权,所以,按劳分配的主体是公有制企业而不再是国家。劳动者个人按劳分配收入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自己劳动贡献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本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不同公有制企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和分配标准不完全相同。

  ⑤按劳分配不是全社会也不是公有制企业的惟一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而是有其他分配方式与之并存。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中共十六大报告在谈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时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财富是由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做出了贡献。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第一,体现一般劳动的贡献,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体现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经营管理人员等的复杂劳动的贡献,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第三,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等的贡献,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国家现代化建设。这样的分配机制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并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优化资源配置。为此,必须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确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使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呈现多样化。除了按劳分配外,还存在着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经营收入、资产收益、按资本取得的收入等。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1)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是当前分配领域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看,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性,总体上说,也是合理的、必要的。说明我国落实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克服平均主义弊端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一个时期收入差距仍有可能继续扩大。但是,另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扩大,而且得不到及时有效调节,就可能危害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影响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200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使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既有利于激发人们劳动和创业的积极性,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机制,又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3)在初次分配中,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效率为前提,贯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让激励性和效率性收入分配确实到位,控制垄断收入,取谛非法收入,实现合理的初次分配。

  (4)在再分配环节,要注重公平原则,加大政府调节力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经济立法、经济政策,运用税收、金融、行政等调节干预手段,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例如,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城乡居民贫困群体的生活困难等措施,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5)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避免差距悬殊,又防止平均主义倾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效率与公平从根本上说是不矛盾的,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力。

  本节命题方式主要是选择题,也出过分析题。命题重点在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等,同时也须关注新增的知识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