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关注2006艺术高考 > 正文

人大艺术学院院长:美术专业学生必具四基础

http://www.sina.com.cn 2006/01/23 14:24  《北京考试报》

  文/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 徐庆平

  世人都惊叹埃及金字塔的雄伟,而且往往把目光盯在与白云相接的塔尖那一点点。实际上,金字塔之所以如此雄伟,是宽大的底座构成了它的基础。狭窄的基础上不可能建造高耸的金字塔,艺术也是如此。只有在宽广的知识基础上才能产生出宏伟博大的艺术。所以我们学院在本科生教学中对于学生全面的基础教育给予了先于一切的关注。

  我们的原则是:所有美术专业的学生,自进入徐悲鸿艺术学院学习,必须接受“四个基础”的训练,它是通往较高、较全面的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手绘基础

  近年来,艺术院校,特别是实用美术学科大量扩招之后,由于教学力量、教学空间及教学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少院校往往忽视学生绘画基础的培养,而直接学习操作技术。实际上这对提高学生素质是不利的。

  诚然,实用美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往往更重与使用相关的技术含量。但从根本上说,应用型的艺术,也不能离开纯艺术的审美规律。比如,对造型艺术中的要素:形状、色彩以及比例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在构图和处理画面时,对疏密安排、大小对比、空间深度、主次关系的考虑,都是视觉艺术各个领域会遇到的问题。纯美术的训练就是解决这些普遍问题的。可以说,纯美术是实用美术的审美基础与核心。因此学生的纯美术手绘能力的训练和水准高低,将直接影响设计艺术教学的质量。只有通过了相当数量的手绘练习,才能真正地使学生了解、领悟、掌握上面所提到的诸多艺术审美和创作规律。

  又如,在艺术作品中,采取大角度透视的作品,对于视觉有极大的冲击力,可以造成空前的力度,它是手绘艺术作品中最难把握的,掌握了它,在实用艺术作品中表现动态时,就能游刃有余。因此,手绘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实用艺术作品的成败和水平高下。

  人文基础

  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是艺术学科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知识欠缺的学生,掌握再高的技巧,也决不可能成为艺术大师。甚至从某 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因为对技巧的学习和掌握大家可能都差不多,但同样运用高超的技巧,谁表现得更深刻,谁就可能超凡脱俗,跃居艺术创作之颠。所以在古今中外艺术史上,人们总是把有无良好的知识学养,有无深刻的思想,当作区别艺术家和匠人的尺度。

  学院在安排教学时,非常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我们鼓励学生选修人民大学各个学院开设的人文课程,如文史哲、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甚至商品学、行政学等。至于中外美术史、中外美学,更是学院要求的必修课。有中国人民大学这样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人文学术环境,给予他们更开阔的视野,他们的创作思路跟局限于一个很小的“专业圈”的学生不同。从我们毕业的两届学生看,情况正是如此。

  计算机基础

  现代艺术作品制作大量依靠计算机实现,电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它能帮助我们更快掌握规律,缩短因此而付出的时间,可以使人们很快地看到自己设想的结果。因此,对于设计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工具的熟练掌握是专业必需。而对于学习纯绘画的学生来说,我们也要求他们修一定的计算机学分,包括音乐系学生,都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要达到中国人民大学对所有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要求。学纯绘画的学生还必须学习一定的实用艺术设计软件,包括基本文档处理软件、网页制作等。

  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是具备现代审美意识、具有介入当代艺术对话的设计师、艺术家,如果没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一切都将难以实现。

  外语基础

  外语也是现代公民生活交流的一个基本技能。艺术无国界,艺术家更需要有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中外艺术各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只有“学贯中西”,对世界各民族的艺术进行比较、学习和取长补短,才能使古老的民族艺术始终保持着青春与活力。没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势必影响学生未来的视野和发展可能。

  艺术类学生外语基础薄弱是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这与我们国家日益发展的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形势很不适应。近年来经过大家努力,已有了很大改进。事实证明,艺术类的学生并非在外语学习方面没有天赋,关键是对外语学习能否足够重视。我们在学生考试入学时就提出了外语的单科要求,这样进入我院学习的学生,应该说都有相对较好的外语基础。

  我们鼓励同学们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刻苦学习外语,使他们能较好掌握外语的基本阅读和对话能力。在中外艺术交流中,要能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把中国的艺术,用国际化的语言,介绍到全世界。

  这一点,应该说效果也很不错。我们的毕业生,很多都过了公共

英语四级,有小部分同学,和高考600分进人大的非艺术类同学一样,考试过六级。这是很不容易的。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点击查看新浪网教育频道与《北京考试报》共建专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