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正文

重视口试第一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6/02/17 14:36  东方飞龙

  口试教师在第一阶段最初的1-2分钟大致有两个目的:

  1.有些比较随和,善解人意的口试教师会尽量帮助考生放松情绪,克服紧张心理。在请考生坐定后,他们问考生的第一个问题很可能不是我们所期待的:“What’s your name?”或 “Where are you from?”之类的正式问题,而是一个似乎与考试无关的非正式的轻松话题。比如他/她会像接待来访客人一样轻松地来一句:“It’s a nice day today, isn’
t it?”“Your T-shirt looks beautiful!”“How did you come here today?”等等,跟你闲谈上一两句,待你放松之后,再进入正式的面试话题。而我们有些考生被这突如其来的生活话题搞得不知所措,有的竟然哑口无言,目瞪口呆,连一个善意的微笑都没有回应,心里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房间。要记住:口语考试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或者说口试教师看重的是你的“生存英文”(Survival English)而不是你的“学术英文”(Academic English)。所以这时考生的正确做法应该是顺其自然地与口试教师交谈,充分展现你与人顺畅自如的交流能力,既放松自己,又给口试教师留下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

  例如:

  Interlocutor: “How did you come here today?

  Candidate: “I came here by bus/taxi/bicycle.”

  I: “It’s a nice day today, isn’t it?”

  C: “Yes, it is. It’s the best season of the year.”

  I: “Your T-shirt looks beautiful!”

  C: “Thanks. This is my favourite one.”

  当然,不要期待每个口试教师都会千篇一律地用这种方式开始面试,正像不要期待每个口试教师都用非常正式的问题开始提问一样,要准备迎接各种不同的面孔和问题,口试教师毕竟是人,不是机器。

  2.口试教师的第二个目的,同时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是得到有关考生英语水平的初步印象。这一印象对于考生的最后得分至关重要。因为根据心理学测试的结果,一个有经验的面试官可以在口试开始后1-2分钟之内得出对考生评判的结论,而无需等到口试结束。在余下的时间里,口试教师多半都在按照自己初步结论的惯性思维,从考生的回答中有意无意地寻找符合自己所做结论的证据来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其实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体现在各种口试中,也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对于一个人或任何事物在最初接触时形成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很难改变的,除非发生什么戏剧性的情况,这种印象经常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对第一阶段最初几个问题的回答,尽管它们都是非常简单的问题,考生绝不能掉以轻心,忽视对这些简单问题的回答。有些考生在回答这些简单问题时甚至会犯一些低级错误,给口试教师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也影响了自己后面的正常发挥。例如:

  I: “What do you do?”

  C: “I’m talking with you.”

  上面两句中口试教师明明在问:“你是做什么的?”考生却回答:“我正在跟你谈话。”可以想像,这样的回答会对考生产生多么不利的第一印象。

  口语考试不仅应该用口,还要用心回答每个问题。在回答任何问题时,不要慌慌张张地急于切入主题,大脑中迅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可能涉及到的后续问题,尽量把话题引到自己比较熟悉而口试教师又可能感兴趣的话题上,而不要匆忙中为自己设下一个陷阱。比如当口试教师问你曾经做过哪些职业或从事过哪些业余活动时,如果你的回答是“I like singing”就可能被问到更多有关singing的问题,如“who is your favourite singer?”“What is your favourite song?”“Why do you like him/her/it?”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考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考试中才能应对自如,轻松过关。

[上一页] [1] [2] [3]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