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06中考新政解读:分配生看重综合素质评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4/13 10:14 荆楚在线-楚天金报 | |||||||||
今年,武汉市约有11.7万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上周,武汉市教育局公布了2006年中招政策,与去年相比,教育行政部门在5项与考生利益休戚相关的政策上进行调整。即:部分省级示范高中首设“分配生”,民办初中优秀毕业生也能上重点高中;省级实验班停止提前测试,遏制各高中学校之间争抢生源;新城区设“保底学校”,满足贫困生读高中需求;综合高中招生范围缩小;民办学校提前录取等。
【新政一】关键词———分配生 “分配生”看重综合素质评价 在今年的中招方案中,一条新政格外吸引考生和家长的眼球:继去年武昌试行“保送生”后,今年,武汉市将在部分课改区(中心城区及东西湖区、汉南区、武钢)初中毕业生中首次尝试“分配生”试点,将部分省级示范高中指令性计划的12%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优秀学生免试入学。 “分配生”青睐全面发展的学生 今年,武汉市课改区初中生毕业都有一份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这一报告测试内容分五大块:一是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二是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三是交流与合作,四是运动与健康,五是审美与表现,考查每位学生的基本素质。 综合素质评价采用等级形式,以A、B、C、D四等区分,这一结果记录了初三毕业生德智体发展情况。至于能否成为“分配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重要一关,要求各项评定必须全部是“A”等。 当然,要想成为“分配生”,在初中被评为区级以上(含区级)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或曾两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也是基本条件。 今年,“分配生”(去年称保送生)招生人数由各校指令性招生计划的5%扩大至12%。武汉市教育部门负责人称,推行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加快素质教育的推进,以此鼓励更多学生全面发展。 薄弱初中的学生也可“保送”重点高中 不用参加今年全市统一的中考,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等方式招录“保送生”(今年称为“分配生”),省级示范高中如何看待这一举措? 记者从部分高中了解到,去年,武昌区曾试行“保送生”,考生可免予中考,直接进入华师一附中、省实验中学、武汉中学、市十四中、水果湖高中等5所省级示范高中就读。由于“保送生”的学生综合素质比较高,绝大多数学生受到了校方的欢迎。 武昌某省级示范校负责人表示,“保送生”综合素质高,是校园中的“进步力量”,他们普遍具有很强的集体意识,热衷于学校的活动,相当一部分人还担任了班干部,他们的学习成绩大多优秀。 由于今年采取指标分配到各区初中(含民办学校),这意味着,今年,一些曾被忽视的民办初中(薄弱学校)内优秀毕业生,也有机会免试就读省级示范高中。这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优质学校特别是省级示范高中的激烈生源竞争,也促进了高中的均衡化发展。有教育专家指出,这种做法也会淡化初中阶段的择校热潮。比如一名要对口入学到一般初中的学生,过去可能担心考不上优质高中而择校,而现在即使在一般初中就读,仍有机会进入省示范高中。 这一新政策的推行,不免让省示范高中忧心起生源质量。对此,武汉市教育局特意安排“五一”测试,各省示范高中可对推荐的优秀初中毕业生进行语数外检测,难度低于中考,其目的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拔。比如,某民办学校分配指标为2人,推荐了4人。那么,通过省级示范高中组织的测试,最后从4名候选名单中选拔2人。 免试能否保证公正公平 对于这一考生、家长关注的问题,武汉市招考部门负责人称,“分配生”的操作过程全部公开透明化,不会出现“走后门”的现象。他向记者介绍了杜绝“走后门”现象的三大招数: 一是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各个项目的良好表现、不良表现,全部向学生和家长公布;二是推荐名单由班级民主产生,最后由学校按1:2的比例确定本校候选学生名单,且名单在校内公示3天。三是把最后的分配生名单,在原初中、招录分配生的省示范高中学校和武汉招生考试网上公示,有不同意见可直接向区有关部门反映。“当然了,全社会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才是保证综合评价顺利进行的根本。” 趋势:课改要培养能力型人才 从新课改的趋势来看,就是要“从过分关注学习成绩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也就是说,中考、高考学习成绩将不再是选拔学生、评价学生发展的唯一指标。 武汉市教育局负责人称,“分配生”政策的推行,将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评价在中招录取中的作用,促进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设;也有利于完善本市“以中考学业考试为基础,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制度;此外,“免试生”招生计划,仍将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从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新政二】 关键词———省级实验班 实验班不再面向全省招生 按今年的中招方案,省级实验班将不再面向全省招生,也不再提前组织测试,而是在其生源范围内自行组织生源。这一新政被公布后,在初中引起很大的震动,尤其是那些欲进入省级实验班的学生,“怎么才能进入省级实验班”,这是他们心中普遍的困惑。 1000人报考仅录取40人 1000多人报名,录取40人,三年后,这个班有10多名学生或被保送或考上清华北大。这些数据足以证实省级实验班在初三学生心目中的魅力,也是每年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学生挤这座独木桥的最大原因———进入省级实验班,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迈进了重点高校。 1994年,黄冈中学、武钢三中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办我省第一批面向全省招生的实验班。1997年,华师一附中也开办了省理科实验班。从此,省级实验班名声大噪,所培养的学生不是在国际奥赛中屡屡获奖,就是被提前保送清华、北大等名校。 2002年后,武汉开办省级实验班的高中升至9所,它们分别是华师一附中、武钢三中、省实验中学、武汉外校、武汉一中、武汉二中、武汉六中、武汉三中、武汉十一中。这些学校由当初的理科实验班发展到现在的科技创新实验班、人文实验班和双语实验班等4个类型。 理科实验班成招生“利器” “我的孩子成绩不错,能读你们的理科实验班吗?”“你们学校的省级实验班今年怎么招生?招多少人?”……连日来,一些重点高中的省级实验班成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主要原因就是理科实验班的老师,多是学校里师资中的精英,且培养出的学生大多考入北大、清华、人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同时,理科实验班也成了众多重点高中招徕生源的“利器”。 按规定,武汉外校、华师一附中等学校,只能招收一个省级实验班,每班40人,报考比例为1:6,即一个学校可以有240人报考。但实际并非如此,一些学校每年的参考人数达数千人。学生要上好学校,学校要揽好生源,重点高中之间的招生大战在所难免,因此,省级实验班招考被人喻为“小中考”。 2004年以前,省级实验班的招生陷入混乱之中。据一所省重点高中副校长回忆,那时,招生大战可谓是热闹非凡。为了揽取好生源,各校除了做好摸底工作外,还组织多场内部考试,只为了招取更多的好生源。当时各校理科实验班各自为政招生的做法,让学生们吃尽了苦头,他们需要多方打探消息四处“赶考”。为此,武汉市在2004年统一省级实验班的测试时间,杜绝了学生多校“赶考”的局面,但招生大战仍然暗流涌动,一些高中为抢夺优秀生源,不惜违规招生,造成了招生的恶性竞争。 这种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其负面效应显而易见。它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原则,促使考生与学校均处于一种不平等的无序竞争中,导致好学生逐步向少数学校集结,加剧了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间、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间的两极分化。 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新政随之颁布,省级实验班不得面向全省招生,不得提前组织测试。 培养模式遭人质疑 据了解,省级实验班采用的是一种精英教学模式,基础知识传授进度快,单位学习量大大高于普通班学生。不少学校采用的模式是:高一学完高中三年的基础课程。在这期间,学生和教练进行双向选择,确定竞赛科目和方向。高二开始,学生进行高强度的竞赛培训,最终获得赛区一等奖的人可保送上名牌大学,其余人则转向高考。 这样的内部竞争让学生感到压力甚大,尤其是那些致力于竞赛又与一等奖擦肩而过的学生,转向高考备考时,“压力大得有些喘不过气,因为我们把太多的时间给了竞赛,造成偏科现状”。 对这一培养模式,教育专家也存在争论。有的专家认为,与竞赛衔接过于紧密,易让学生产生偏科,不利于综合素质培养,与教育发展趋势不符;另一些专家则表示,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优秀的师资队伍,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本身就是一种因材施教,有其合理的一面。 趋势:省级实验班将如何招生 既然取消了提前考试,那么省级实验班会如何招生,这是不少初三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汉口一所省重点高中负责人说,学校都不会等到中考录取时,再把尖子生组建成一个省级实验班,毕竟好生源对于重点高中的发展而言是如此的重要。 目前,一些重点高中已经开始行动,到各初中学校进行摸底了解:学生在初中三年的成绩、元月调考的成绩、在理科方面获得的竞赛成绩。这些成绩足以反映一名学生的客观成绩现状。然后和这些“好苗子”的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各种方式让这些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报考该校。 据介绍,不少学校都倾向于把善于竞赛的学生和中考尖子生混合组建省级实验班,这样既满足了奥赛的需要,也为学校在高考中拔得头筹积蓄了人才。但是,由于今年叫停了提前测试,那么,到底是违规采取私下测试还是其它方式,不少高中仍在观望中。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