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 > 正文

第三讲 文化作文的写作积累(下)

http://www.sina.com.cn 2006/05/26 18:08  《文化底蕴》

  作者:谭蘅君

  一、诗词积累

  文化作文的分类中第一种就是诗词底蕴,那么诗词名句自然是写作的必备素材。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开始,几千年历史由诗歌堆积而成,仅唐诗就达到九万多首。那么怎样才能最有效地积累和理解诗词,便于高效地引用和化用呢?一般说来最有效的是对诗词文化进行分类积累,记住诗句和诗人,如果同时还能记住作品名称当然更好。不过大体了解诗人作品风格、思想性格、人生追求等情况,对理解、背记、和写作运用都有很大帮助。阅读背诵诗句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诗词意象的有关知识,赏析重要名句意境,个性地运用和表达这些名句潜在的亮点。

  分类积累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比如:我们可以按事物分类可分为“诗中日”、“诗中山”、“诗中愁”等,可以按作家分类如“李白名句”、“屈原名句”等,可以按作品分类如“《周易》名句”、“《尚书》名句”等分类整理,这样同学们容易背记和管理。

  比如按作品分类:

  《诗经》中的名句: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等等

  比如按作家分类:

  辛弃疾的名句: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3.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宋·辛弃疾·鹧鸪天)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

  比如按系统分类

  比如“诗中别”,可进行如此归纳: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元二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去,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词人柳永与恋人之间的“伤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

  相信学生对离别的认识会因此而深刻。

  二、历史文化名人

  历史文化名人的重要事迹或相关轶事,主要作品内容、风格,表现其精神品质和艺术品位的名句等等,在文化作文的写作中经常综合运用,因此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掌握显得相当重要。一般说来要掌握他们的“生平简介”、“相关事迹”、“主要作品”、“重要名句”以及“名人评价”。对历史文化名人有了全方位了解,写作时可随意剪裁取舍,很快就会写出满意的文章。

  现以“陶渊明”为例,谈谈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素材掌握。

  陶渊明

  【生平简介】: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kǎn)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相关事迹】:

  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初次做官: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可能与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早年抱负有关。现在我们心目中的陶渊明往往是一个淡薄名利的隐士,这大体上不错,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最起码早年的陶渊明曾颇有壮志,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qiān)翮(hé)思远翥(zhù)”,而他的《拟古》则云:“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yè)至幽州。”表现一种任侠的精神。第二,与亲老家贫有关。这一点他诗文中并不讳言:“畴昔苦长饥,投耒(lěi)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年立,志意多所耻,……”(《饮酒》)说自己是由于生活困难,年近而立,不得已而出仕的。但这次出仕时间并不长,不久即以不堪吏职而辞职,后来江州又召他为主薄,他也未就任。

  第二次做官:约在三十五岁时,他出仕到江陵,担任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桓玄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他占据长江中上游,对晋室虎视眈眈,图谋篡夺。陶渊明至江州后,可能看到桓(huán)玄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对于他企图篡弑的丑剧也很憎恶,于是又产生了归隐之念,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的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恰好在他三十七岁这一年,他的母亲去逝,按古代丁忧规矩,陶渊明便辞职回家了,守丧(sāng)三年。

  第三次出仕:在四十岁时,他出仕先任镇将军刘裕的参军。但是他的心情仍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有幻想与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很可能他与刘裕仍然合不来,所以第二年改官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同年八年,他又以“耕植不足以自给”,求任彭泽令。但到了十一月,不过八十多天,就以“不愿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从此以后,陶渊明再未出仕,从四十一岁起辞官至去逝,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大概情况。

  【主要作品】: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这些文章质朴自然,言浅意深,深为后世推崇。陶渊明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如《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陶渊明虽栖身田园,却仍未忘怀现实,也未消沉颓废,这种执著于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形成了陶诗的另一种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诗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风格。

  【名家评论】

  梁 钟嵘:每观其文,想其人德。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诗品》)

  宋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

  宋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

  近代 梁启超:“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陶渊明)笑。”“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现代 鲁迅:陶潜、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

  现当代 朱光潜:渊明则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思其为艺术。

  【重要名句】: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6)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0)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细流。 

  这样我们就较完整地掌握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写作素材,写作时可以自由地、从容地选择我们需要的材料。

  三、重要历史事件

  重要历史事件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文化作文的重要素材,同学们在历史课上已经学过,诸如春秋争霸、三国鼎立、文景之治、安史之乱、鸦片战争等等,在写作中可以随意运用。这里就不再详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