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正文

06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前热点预测

http://www.sina.com.cn 2006/06/05 14:11  中公网

  专题五 民风——公共秩序

  一、问题

  公共秩序指的是人们在工作、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为维护公共事业和集体利益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在执行后对所有人都有益的秩序。公共秩序包括社会秩序、公共场所秩
序、治安秩序、公共卫生秩序、交通秩序等。

  社会公共秩序代表着全体公众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要求,建立良好公共秩序是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鲜明标志。

  二、公共秩序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公民公共道德意识不足。这种不足是有社会历史原因的。同传统社会相比,公民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在传统交往中的“熟人社会”基础上生成的道德,总是表现为私人道德,而不可能是公共道德。因此,导致人们对“他者”的无视,这种无视就意味着公共道德的缺失。

  第二,对“公共”认识混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中原来就有一个特点、或者不如说是缺点,就是与“人治主义”、“人情主义”相联系的“重成事,不重立规矩”的习惯。对于“公共”的东西,包括规则和秩序,很多人习惯于把它们当作是“别人的”或“为了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所以一旦觉得它对自己不便时,就首先考虑怎样超越它、绕开它,通过走“后门”,托人情,拉“关系”等,使自己成为规则、程序和秩序中的“例外”。这种情况,从大事到小事都有表现,积习很深,几乎积重难返。

  第三,法制不健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交替,市场秩序不规范,法制不健全,经济生活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漏洞,以及市场管理不力,监督不力等一些不法分子由于有暴利可图,不惜铤而走险。

  三、对策

  第一,建立更合理、完善、有效的规则体系,并通过改革来加强执行和管理;

  第二,要确保信息媒介的正确舆论导向。信息媒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确保信息媒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高扬时代主旋律,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方向性的意义;

  第三,通过家庭、学校教育和个体的社会交往,将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转化成社会成员内在的自觉意识;

  第四,依法律规范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

  专题六 商风——霸王条款

  一、问题

  消费者在电信、

邮政、公共运输、商品房、家庭
装修
、物业服务、金融、保险等领域因“霸王条款”的存在无法维护自身利益,有苦说不出的事件时有发生。霸王条款集中在两类行业:一类是垄断行业,比如银行、电信、铁路、民航等行业,它们脱胎于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目前尽管已经或正在进行改制,但仍居于垄断地位。这些行业的格式合同本来就是相关主管部门制定或审批认可的,片面强调企业的权益,而忽视消费者的权益。另一类则是与官员政绩有密切关系的行业,比如房地产业。在消费者与其发生纠纷时,企业往往可以轻易地借助权力摆平消费者。

  二、原因

  第一,垄断行业大都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因此他们敢“店大欺客”,将“霸王条款”以部门规定甚至法律形式体现出来,强加于消费者,侵害消费者权益。

  第二,没有专门的反垄断机构,权力分散。反垄断职责分散于工商、卫生、贸易和质量监督等部门。这就导致了执法力量难以协调,执法效率低之又低。消费者协会没有执法权、行政权,对“霸王条款”只能起到舆论监督作用。

  第三,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拥有比消费者更多的信息(包括专业知识),房地产商总是比购房者更清楚房屋的质量,保险合同中多有消费者难以理解的生涩词汇;经营者又总是试图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如不实的价格折扣;同时,隐瞒对消费者不利的信息,如旅游景点和酒店的服务水准。因此,经营者就利用信息不对称,炮制了一系列“霸王条款”。

  三、对策

  第一,政府要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大概有三种模式可循:以美国日本为代表设立准司法性质的专门机构,如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该委员会具有相当的权威性,直接向国会负责,不受总统指挥,执法中完全独立行使权力而不受其它机构干预;第二种是设立行政机关专门执法,欧洲各国大多采取这种模式;第三种是司法机关执法,为行政机关提供司法支持。

  第二,建立统一的反垄断专门机构行使执法权。目前情况下,政府要加强与消费者管理协会的协作,共同监督。

  第三,加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向消费者宣传“霸王条款”的表现形式,及维权方法和途径。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第四,工商部门可以组织各行业(尤其是制定“霸王条款”的商家)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目的进行服务教育学习。对于继续延用“霸王条款”,没有改善的商家,严厉处罚。

  第五,由于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造成的“霸王条款”,主要将依靠以合约管理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做到信息发布、信息透明、信息公正、不确定性后果承担等的制度化,以解决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和不公平待遇。

  第六,建立反垄断立法。强化对不平等格式条款的强制性规范,严肃处理对不平等格式条款拒不改正、拖延推诿的经营者。

  专题七 教育——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一、城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迫切需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东部地区文化设施完备而且比较先进,而西部一些地区,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滞后,资金不足,致使文化娱乐设施落后,难以满足本地居民的正常需要,同时在规模和数量上也难以与前者相比较。(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文化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由于经济上的限制和文化素质上的制约,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几乎没有,文化资源相当匮乏。(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资源分布不平衡。总体看,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相对于边远地区,城镇相对于农村,其优越性是一目了然的。即便是一个省、一个城市,其公共文化的资源分布也是不尽合理。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商业中心的改造和行政中心的搬迁,大多从经济着眼,缺少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由于缺少调查和论证,往往性质和形式单一,难以得到公众欢迎。

  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发展,教育为先。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须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摆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教育首先应该更好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作出智力贡献。

  2.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农村教育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是构成城乡差别的基础性原因之一。统筹城乡教育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业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的重大举措。

  3.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就教育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受教育者为本,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使受教育者得到公平教育。应该说,我县的基础教育已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十五年教育已基本普及。但目前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大制约因素。而教育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于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如果不推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难以实现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就难以为全县老百姓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务。

  三、原因

  第一,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本来就十分短缺,但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使这些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被不恰当地过度集中,这在客观上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形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和结构性短缺,导致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呈现出巨大的失衡。。

  第二,不利于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体制性弊端。传统的城市教育体制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体制单独面向城市居民,这是一种人为的行政分割的封闭式教育,极不适应现代开放社会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已经自然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决破除不利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传统教育体制。

  四、对策

  第一,破除不利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传统教育体制。一方面,城市公办学校应当向农民工子女敞开校门。

  第二,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根本上要靠财力的支持。依法增加教育投入,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区与镇(街道)两级人民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职能,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科学合理地制订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进一步明确公用经费列支范围,并随着教育成本的增长逐年递增公用经费,逐步做到城乡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基本一致,努力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

  第三,统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1)合理调整高中段学校布局,努力实现规模化办学。按高中教育要集中县城的标准,积极支持有关民办学校办好高中段教育;(2)加快基础教育布局调整步伐。按初中建在中心镇和乡镇所在地,小学建在中心镇所在地和中心村的标准,加快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布局调整过程中进一步消除农村薄弱学校,减少城乡学校在硬件建设中差距。

  第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加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办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及时改变和调整现有专业,积极发展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适应和服务市场经济的能力,广泛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乡镇就业或自主创业。(2)广泛开展以农村劳动力培训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一步搞好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建设,努力推进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积极开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又要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的转移。

  第五,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引导。办好教育,不仅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吸收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投资教育,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制。

  第六,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在评优、晋升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热爱农村教育的教师,配合强师工程方案,积极推进城乡教师互动行动方案,除安排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外,积极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选派农村优秀教师到城镇中小学挂职见习,尽可能地使每一所农村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

  第七,关注弱势群体,确保教育公平。教育弱势群体包括残疾儿童,农村贫困家庭的儿童,下岗职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等。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教育弱势群体的基本教育,一方面要对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采取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及外来民工子女就学的多种形式,努力办好民工子弟学校;同时要为残疾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为他们提供绿色通道和专项奖助金。

  专题八 科学——科技创新

  一、问题

  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但这种发展并非技术创新,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结构,正在制约未来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必须超越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模式,代之以自主创新能力优势,这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存在以下问题:(1)从投入来看,政府部门正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但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还不够高。有限的投入目标还不够集中。(2)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不少企业目光短浅,创新动力不足。有些企业在年度预算中不重视研究开发费用的预留。有些企业在搞产学研项目时,指望政府拨款。(3)在与创新相关的市场上,信息流动不够活跃。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科研院所应展示自己有什么能力;企业应积极提出对于科技研发有何需求。目前,大学与科研院所寻求合作的积极性比较高,但许多企业在这方面意识不强。(4)缺乏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渴求领军人物。领军人物,能够带领科研团队攀登制高点,并懂得将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领军人物,能够带领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这样既懂技术,又熟知产业化运作的顶级人才。

  二、原因

  第一,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不同轨道运行,能深入结合的不多。

  第二,企业没有成为创新的主体。我们国家的专利发明主题大多数是科研院所和个人,他们无法独资承担起科技发明的投入,也无法承担起科技发明所具备的一些供销。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大概有80%以上的企业却没有自己的专利,科研院所、个人和企业的错位使大量专利没有办法转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多人都说中国人聪明,老百姓当中确实有不少心灵手巧的能人,但是如果不让企业真正地担当起创新的主角,不能让创新的机制真正运行到位,那么老百姓的创新力再强,也没有办法转化成国家的创造力。

  第三,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人才的流动,企业产权的明晰等制度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创新活动的展开。

  三、对策

  第一,促进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方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鼓励研究生联合培养,促进三方人员的流动。

  第二,进行“创新型”教育体系改革。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体系。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偏重于知识传授,厚重有余,活力不足,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中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授方式、考评方式等方面均有诸多待兴待革之处。

  第三,政府部门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重点投在那些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前瞻性的项目上。

  第四,政府要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国家对自主科技创新的制度支持应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效的项目评估和资金支持体系;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有明智的产业政策;有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科技创业的社会融资系统;政府提供专项基金,用于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在研发和自主创新方面也将给予相应支持;对企业国内外研发投入给予所得税抵免或退征;设立研发和品牌风险基金,政府和企业共担风险;完善科技经费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费的监督,提高透明度。

  第五,自主创新,必须注重专利申请,尤其是发明专利,在知识产权这一高台上与国外较量。要更加鼓励发明、创造、创新,使知识产权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定科学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政策,理顺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第六,要通过建立引导和约束机制,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发挥企业在整合全社会创新资源中的主导作用,继而提高全社会创新活动的整体强度。

  第七,培育与创新相关的中介机构。让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需要提升技术转移服务的质量,形成由一批中介机构、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以及高素质技术经纪人构成的服务体系。要加强激励政策设计,支持这些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快速成长,例如让部分科技服务机构享受高技术企业的同等政策。

  第八,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例如,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有热爱科学的社会风气,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教养和规范;对创新精神的褒奖,允许失败,对创新成果的激励。

[上一页] [1] [2]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