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2006高考真题 > 正文

名师做客新浪点评2006年高考文综试卷

http://www.sina.com.cn 2006/06/09 21:18  新浪考试

>>点击查看访谈视频回放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2006年高考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结束,新浪考试频道联合北京新干线学校邀请舒嘉文老师做客新浪,对2006年高考文综政治试卷进行点评。

名师做客新浪点评2006年高考文综试卷
舒嘉文老师

  舒嘉文老师是北京新干线学校专家组顾问,北京市政治高级教师;北京市中学市级骨干教师,高三备课组长。海淀区兼职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高三政治学科把关教师。下面请舒嘉文老师对06年高考文综政治试卷进行评析。

  舒嘉文:同学们好,各位网友好,我首先对高考的改革提出我个人的一些看法。高考改革是一个方向,教育部关于高考改革正在从试题到制度各方面进行改革。现在我们来看高考改革,透过今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三点:

  第一,高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现在国家特别重视高考整个在全国范围内做的工作。关于高考一方面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种统一高考体现尽可能的公正、公开和公平性。所以,高考这个方向决定了它是选拔人才,使我们国家成为人才大国的必然的措施。高考是必然要沿着这个轨道发展下去。

  另一方面,人们对高考制度的负面性作用,比如说一考定终身,高分低能的弊端也有批评,要求改革。但是,高考的改变它牵扯到千家万户的利益,这一系列的改革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各方面高度关注,所以,高考改革目前不可能急于求成,它的方向是小步走、不停步。平稳的促进目前高考制度乃至试题的改革。

  我们今天主要是围绕着文综政治的试题,跟同学们或者网友们来谈一谈,高考试题的改革、创新以及它的平稳发展。对比2005年北京高考文综38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考试题的创新在06年高考文综38题实现了平稳发展。05年38题第三问也是运用表格,要求考生填表回答。但是在与课本知识结合和考生答题可操作性方面,06年的试题有了很大的进步。05年38题,38题的第三问,第一问它的创新型更为明显,把社会上热点的问题,微笑曲线拿出来评价学生。对于第三问,结合政治常识,从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说明国家应怎样营造有利于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的环境,并列举事例、法律个政策两方面各举一例,这种填表回答问题,对当时来讲,对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考察,在考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操作能力表现得如何?

  但是,教材中关于法律和政策的区分有哪几点并没有详细的讲述,从题目设计上,引导思考上也有欠缺,因此在高考阅卷中,这一题在答题中学生的准确率不高,得分率比较低,对于2006年对于高靠试题的创新,考察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继续坚持创新。2006年第38题是这样来问的构建和谐社会,“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公平可以理解为,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等不同方面。在经济学上,机会公平强调的是市场主题间平体的竞争地位,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结果公平强调人们收入和分配的平等,有利于防止贫富分化,维护社会稳定。这个题目就把要考试的概念,什么叫机会公平合什么叫结果公平,在试题里给考生做了诠释,使考生明确到想考察的究竟是什么知识。它给出的考试形式是,请判断下列表格中的措施是侧重于促进机会公平还是结果公平?

  也就是考察考生在对刚才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作一个应用性的操作。在相应的栏目中划勾,运用经济尝试说明理由。这个表格给出了一共是5层。第一层作为范例,第一层范例指出措施是打击侵权、盗版等不法经营行为,这表明国家在引导公平竞争。所以,这个是属于机会公平。所列出的理由就把经济常识的市场经济特征法制性,和保护

知识产权的现实要求,和最终的结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一种给竞争者以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个范例我觉得给同学提示得非常好。

  高考命题并不是说出得越难越好,应当是引导学生把你所学的知识,正确的进行表达、进行应用,从而达到引导素质、能力乃至心理的提高。考试的过程既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同学或者说考生解决问题、调整心态的过程。所以,这个在试题的设计上就要求要具备科学性。

  在第二问,也就是说是措施是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这个属于结果性公平。也就是说提高城市居民生活保障,是最终要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这是一种结果性的目标。

  第三栏是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航空、银行等垄断性行业。这个是属于在市场竞争方面给予公平的机会。当前我们国家社会有相当一些领域需要开放,需要引进公平竞争,使参与市场竞争的人都有机会表现你的才能,使你的要素,也就是经济要素得到最大、最充分的利用。这个就属于机会公平。理由是市场它的特征,首先是平等性,由平等才能引出竞争。由竞争才能实现平等。体现了市场经济平等竞争的客观性的要求,还是扣在经济常识第二课最基础的知识。

  第四层,给予贫困地区优惠的产业政策,吸引外部投资。这是国家行政,也就是政府机构对于贫困地区给予的政策倾斜,利用这种政策倾斜和相关的经济手段,调控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这是实现公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府手段。而这种倾斜,不是给予公平的机会,而是追求社会公平的应有效果。

  最后一层是建立就业信息平台,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择优选择。这个知识是在经济常识第四册。这一道题是整个体现了把当前一个社会性的难题,怎么样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常识上册的重要主干知识作为一个串联,也就是说要求同学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去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怎样实现公平竞争,实现平等。这就表明,我们的试题创新,首先是要求考生要关心当前社会重大的现实问题。

  现在社会上关于公平,怎么样缩小经济上的差距是一个社会热门的话题,也是当前国家正在理顺的一种分配关系。所以,我们看怎么样去认识这个问题,社会上或者说媒体上经常有一些报道,或者说有一些讨论。对于青年学生、中学生来讲,我们还是要用我们的基本理论常识来引导认识这个现象,避免走向极端化。第二问用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一点应该回答三层:

  第一点,首先要回答公平与效率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不能过分的重视一个方面。如果过分了,另一方面就会受到压抑。但是,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一方的合理解决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可以说改革开放追求效率最终是为了实现公平创造条件。而公平是我们提高效率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不能离开效率谈公平,也不能离开公平谈效率。这个观念在当前社会上是有争论的。对此,从我们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在考试当中,这是一个正确的引导。

  一般同学或者说考生,都能回答出这第一层的理论关系要求。第二层,要求学生回答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体上可以叫做“东部先开放,西部再开发”。现在重点提出一个口号叫“中部要崛起”,这就表明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齐步走的,必须得有一个过程,也就是有一个顺序,中部的开放,得益于他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等因素,决定他在先开放中先富裕起来。国家必须调控这种发展差距,引导资源向西部、中部流动。使得全国的经济形成一盘棋,这是由我们国家的制度和我们追求生产力最终目的、目标决定的。

  所以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要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马克思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个理论方法我们必须要掌握。

  第三点,本题的总体。要全面的看问题,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要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一题第二问对同学是有难度的,也就是说大多数同学能答出第一点,对第二点和第三难免有疏漏,这也是高考选拔性的一个特点表现。第三问是从政治常识角度讲实现解决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是政府的职责,应该从政府职责找理由,从政治常识上,我们从国家性质、从政府职能和特别是政府组织经济生活、改善人民生活具体职能入手,三个层次。这第三问应当说比较好回答,一般同学都能拿到考分。

  总体来说,06年北京卷高考第38题就是做到了既使试题的内容和形式有所创新,同时又不使同学们感到过难,或者说同学们讲的话叫过于灵活。也就是说,它既表现出是重点、是焦点、是难点,但是它回答问题又特别基本,又特别基础,所以我觉得这是北京卷高考试题改革一个成功的范例。

  我们进一步的说关于全国卷,例如06年全国卷I 38题,也是紧扣当前热点、重点和焦点的问题,主要是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道题本题既要求同学们分析和概括图标材料中的经济信息,进而用经济常识提取该有措施,进而用主观能动性的远离,说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道创新型表现在同学答题的过程,既是思想的过程,又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要我们的中学生从学生时代就学会、考虑、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你的主张,而你的主张、你的办法绝不是凭空生来的,必定是你在学生中积累的表现。高考试题的这种创新型,无论从全国卷还是北京卷,文综试题,特别是是政治试题,实现了把教材知识和热点紧密结合,引导高中学科教育,特别是是政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重点、落点还是落在基础教学,贯彻大纲的要求,学什么、考什么。这是一个重点原则。重在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分析、判断和应用的能力。我们从以下的选择题当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启示。

  当前,高考试题的改革正在实现多样化、个性化色彩,人们会看到北京的高考试题和上海的高考试题有很大的差别,和广东的高考试题差别更大。它反映了事物发展,也反映共性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教育水平,所提出的发展目标不应该是整齐划一的,应该具体的地方发展情况和具体的文化氛围进行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改革,包括试题改革和制度改革。

  因此,从高考试题的创新和平稳发展入手,我认为这是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这个体现了细节决定成败。如果在试题上我们能够做到健康、平稳的引导素质教育发展,那么最终制度上的改革会做到水到渠成。我们在试题改革上应该也要坚持这个原则,叫做“小步走、不停步”。

  我们来分析一下全国卷,全国卷在选择题当中主要是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尽可能扩大知识覆盖面,24题和25题是考察了基本经济理论常识的应用。26题考察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成本的概念。27题考察了央行的职能,28题考察了税收调解经济,29题考察了哲学基本方法,事物发展在文化和诗词当中的表现。30题考察了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基本理论常识。这和北京市一道高考题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做到了一种相互呼应。也就是说,在重点知识上,既可以考选择题,也可以考比较大一点儿的题目,完全依据所应试的地区教育水平,能够引导学生素质能力提高达到什么水平。31题在人生价值方面,对考生做了引导,32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基础、金钱财富本质做的分析。33题分析了重点时政知识,“十一五”规划和国家职能的关系,34题是

个人所得税的修改。这些题目和北京的题正好形成一个呼应。难题、难点、焦点的问题可大可小,可以作为大题来考察同学们的素质能力,也可以作为基本、基础能力题作为选择题来考察同学们。

  下面我们来看北京卷的表现方式就更有意思,北京卷表现得方式是把热点、重点问题组成连选题,也不是像全国卷I那样强调知识面覆盖的宽度,而北京卷的命题方式更侧重于在一些重点和主干知识上要求学生的理解深度,比如24、26题讲

宏观调控方面,引出一个公式和理科知识是相结合的。也就是说,经济效益的提高有若干因素,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技术性因素,这个问题的选择得需要同学思考,如果技术因素不变,它的经济增长是粗旷性的,如果技术性因素变化引导了其他要素,它的消耗降低则是一种集约性的,这个题的考察理论上来说,属于文科结合式的。25、26题连续三题都是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引导考生去分析宏观调控的要素,以及它的方法和具体操作中自己可以选择的方式等。27、28题则是涉及到政府管理方式转变,政府管理方式转变主要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现在体现的人本价值,也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这些方面试题和答案,同学们可以看到,它是涉及到管理方式、管理者和监督者的相互关系。29、30题涉及到家庭消费与投资的选择,这也是当前特别是在大城市当中,居民所关心的一些问题。

  像这类试题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上的转变是很有好处的。31、32题涉及到国家安全,要求同学们对国家安全的内涵一定要有所扩展,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主要是讲主权、领土。而现代意义上国家安全还包括生态、社会,比如说反对恐怖主义等等。在选项中有一些技巧性的要求,也就是这些问题以下还有题,比如说从民主平等、荣辱观、认识论的扩展,把一些文化创作当中,艺术评价当中的问题引入高考。

  总体来说,我们对比一下北京卷和全国卷都体现高考试题在创新中平稳发展,并且也是在实践中实现对素质教育的正确引导,体现了高考试题和我们当前教育方向是更加科学的,更加民主、更加实现以人为本化。

  主持人:谢谢文老师的精彩点评,请各位考生继续关注新浪考试高考站即将放送的2006高考系列点评,同时也祝愿每位考生都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本次访谈到此结束。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