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2006年高考作文速递 > 正文

高考作文该不该“以题传道”应考虑考生的喜好

http://www.sina.com.cn 2006/06/12 10:29  中国青年报

  民调显示当下公众最希望高考作文题涉及“公民与责任”(39.9%)、“人性与人格”(38.3%)

  本报记者 张伟

  “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这时,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鹰抓羊,但由于能力不
够,结果又被牧羊人抓到了。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6月8日这天,杨丽第一时间在网上看到了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I卷的这个题目。她的评价是,“不如我们那年活泼”。

  杨丽所说的“我们那年”是指1999年。当年,很多苦练了一年枯燥的议论文,记了半肚子“事例”的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时,全都“傻了”。那年的作文题目只有一行字:“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1999年是高考作文由死板向活泛转变的关键一年。北京八十中学高三语文组的孙洁老师就认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近年来首次出现的话题作文。她表示,该类作文“内容的开放程度令人赞赏,考生的思路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对考生的思想认识、想像能力、语言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

  有专家认为,各地的作文题由过去一味地讲究“诚信”等道德灌输,变为现在强调学生内在的人生反思,强调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由前些年单一强调话题作文创新,变为话题作文主导,命题、材料作文并举,多种形式回归的命题格局。

  在话题作文逐渐成为趋势的同时,新的问题产生了,哪些话题更应该成为高考作文内容?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每个时期不同的作文题目,对当时青年的思考方向,应该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高考作文题目,时代的痕迹跃然纸上。主流价值观覆盖下的作文题目,早已起到了引导“思考方向”的作用。

  1954年,个人选择无条件服从集体需要的年代,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1958年,狂热的生产热情席卷全国,当年的作文题目变成了《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文革”结束,社会思潮普遍迷惘时,《画蛋》、《陈依玲的故事》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励志类题目大量出现。随着高考作文命题的逐渐成熟,作文题目的僵硬和应试化趋势也开始逐渐为人所诟病。

  2004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转折》受到不少表扬,原因之一,是因为“在考生即将迈入一个人生新阶段的时候,出这个题目很有意义”。

  那么,在公众视野中,哪些范畴或关键词是如今的青少年应该被引导的?

  日前,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实施的一项调查(2455人参与)显示,公众认为最应该对青少年加以引导的两个范畴,依次是“公民与责任”(39.9%)、“人性与人格”(38.3%)。

  此外,“想像力与创新”(26.1%)、“理想与未来”(23.6%)、“环境保护”(23.2%)以及“人生与幸福”(21.6%)等也是公众认为高考作文需要进行引导的内容。

  “这基本与当下社会整体关注相重叠。”夏学銮表示,“公民与责任”、“人性与人格”这两个范畴,分别寄托人们对青少年既能兼济天下,又能独善其身的期待。对照今年的大多数作文题目,无论是谈读书、生命力,还是对“人与路”等话题的讨论,他认为,都与调查所显示的公众期待基本合拍。

  不过,批评的声音仍然存在。一名资深编辑评价,这些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往往不是谈道德,就是谈人生,看上去很有哲理,但是千偏一律。论述生命意义的题目几乎每年都有。这对一个涉世未深,生活经历简单的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来说,未免过于沉重。而类似题目的重复出现,则表现了我们的作文命题是多么苍白。

  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以题传道”。《中学语文》杂志刊登文章,声称高考作文中出现了过多“公认的道德话题”和“劝善性质的话题”,并成了主旋律。

  对此,夏学銮表示,参加高考的人大多数仍然处于

青春期,有他们自己的爱好和追求,高考作文在引导他们的人生观方向时,也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喜好和感受。不要完全从成人的、功利的视角来看待高考作文的命题。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