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中考 > 正文

思想政治科目评析

http://www.sina.com.cn 2006/06/27 19:22  燕赵都市报

  思想政治科目评析

  一、该试卷贯彻了三个原则

  1.科学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整套试题做到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科学安排考试内容,适当选择表现形式,从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置到答案和评分标准的确定都能做到准确、简练、科学,切合教学实际。在此基础上,继承吸收了前几年试题的优点,进行大胆创新,从内容到形式实现了“四新”,即立意新、思路新、形式新、材料新。

  2.选拔性与导向性相统一

  该试题设计既着眼全体考生实际水平,又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保持了适当的区分度,以利于高中选拔新生。同时,又非常注重试题的导向性,在试题中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理念,对教学中的问题既有纠偏作用,又有导向作用。

  3.基础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试题立足教学,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但从试题的内容、呈现方式及答案要求上也较好地体现了开放性,给考生以思维和创造的空间,给其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方便和余地,达到了将综合能力的考查寓于开放的设问之中。

  二、试题体现了六个特点

  1.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试题在选材上体现了时代特征,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如“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这些涉及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这样设计试题的目的就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考查考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度,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引导考生面向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

  试题对重大时政的反映,并没有限于政策解读的层面上,而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用典型、具体的情景材料,采用小角度切入,使考生体会到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与自己的联系。如非实验区第36题,选取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几个具体指标,反映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进而与考生自己的环保行为结合;实验区第29题,选用王选事迹及创新成就,让学生从具体材料中解读出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从材料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试题的思想教育功能

  试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非实验区第6题、第35题,实验区的第25题、第30题,其行为主体都是中学生,讲的是中学生的事,反映的是中学生的生活,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设置的问题,都具有很强的思想针对性和教育性。

  为了提高“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正确引导教学,今年的试题不但加大了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考查力度,而且在考查途径和方式上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和探索。有时是情景材料渗透,有时是现实问题感悟,有时是日常行为要求,有时是社会现象评析,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全方位和多途径。如实验区的第29题,材料本身包含了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科学的教育,让学生谈对王选事迹的启示,再次渗透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努力成才、承担责任、报效祖国等方面的教育。实验区第30题,设置了“明事理”、“知荣辱”、“辨是非”三个环节,从认识活动意义、评析

漫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日常行为归纳分类等不同的侧面提出要求,贯穿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3.凸显知识运用价值,突出综合学习能力考查

  试题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科主干知识与社会热点、现实生活三方面的结合处。着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均以具体事实或资料作为情境,根据情境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问题。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结合具体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体现了知识的生活意义和现实价值,进而反映出了考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如非实验区的第13、14题,实验区的第28题依托均是表格,考生首先要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概括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要根据这一结论,对问题进行解答。这就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提取、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非实验区的第34题、实验区的第29题,都需要考生正确解读材料,具备较强的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4.体现课程改革理念,正确导向学科教学

  今年是我省思想政治课标与思想品德课标并行、交叉的一年,思想品德课将要取代思想政治课。为了实现新、旧两个课标的衔接和过渡,正确导向教学,该试题编制时,既立足于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又面向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思想政治试题中体现和渗透新课程的理念。

  具体做法是:

  第一,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加大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力度。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单纯以知识立意的试题已从试卷中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应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的题目。

  第二,增加了试题的探究性。以非实验区为例,选择题中的6、8、10、12、13、14、15题,非选择题中的第36题的(1)、第37题的(1)和(2)、第41题的(2)和(3)都具有一定的探究意味和价值。

  第三,加强了试题的生活性。为体现生活德育的理念,几乎每个题都设有生活情境。

  这样做不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而且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克服死记硬背,单纯以知识为本、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本的倾向,引导教师要教活书、活教书,引导学生要活学、会学,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5.准确把握开卷特点,实现基础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统一

  开卷考试要求试题要体现开放性和综合性,同时又要依据课程标准,不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今年的试题正确处理了开放性与基础性的关系,解决了综合性与难易度控制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选择题以问题立意实现综合。非实验区选择题均以问题为中心设计,一题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则均为学科基础知识,其中有9个是一托二的选择题。

  二是非选择题在设问上给考生留出发挥和选择的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多个思路选择组织答案。

  如“上述事例对你健康成长有什么启示”、“请写出你保护环境的两个具体做法”、“王选的创新成果带来的影响说明了什么”、“王选的事迹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启示”、“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对这两幅漫画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分别进行评析”等,这样设问,既有明确的指导,又有一定的开放性。

  三是在答案设置和评分标准上,提供了多种可能的答题角度和思路,营造了宽松的得分环境,尤其是对于开放性较强的设问都设置了鼓励性加分因素,以鼓励考生的创新。

  6.尽量反映学生文化,试题呈现形式生动活泼

  试题中反映重大社会热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切入角度灵活,小巧活新;试题语言凝练。

  中考试题面对的是初中学生,试题的选材及问题的设置上做到了学生乐于接受,学生可以理解,反映和体现的是学生的文化。具体表现在:

  一是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尽量减少文字量,用学生的语言表述材料,增强语言的亲和性。

  二是材料力求活泼生动。如整张试卷图、文、表、画并茂,政治试题有两幅漫画,三个表格,使材料更加形象生动。

  三是选材力求从小处入手,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以王选创新成果考查学生对创新重要性的理解,以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反映学生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以“十一五”规划中的具体数字考查学生对我国资源、环境方面国情的认识,从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入手,体现学生的荣辱观等。这些做法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三、教学启示

  1.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突出教材内容的生活意义

  中考坚持能力立意,倡导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材知识的时代意义以及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价值,注重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启迪作用的知识,把现实社会生活纳入教学的视野,强化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基于生活的意识,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让鲜活的社会生活材料进入课堂,实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交融,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的基本知识观察、认识、分析、评价社会生活,进而增进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中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个体的见解和创新。如果学生只靠临时翻书,照搬教材内容,不会自己归纳总结,不会自己分析思考,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就不能适应中考考试要求。因此,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学生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体验、感悟,强调学生对过程的认知,鼓励学生就教材或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克服;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

  3.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中考试题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多种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地体现和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尤其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实现,克服那种单纯关注教材知识,忽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倾向。

[上一页] [1] [2] [3]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