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正文

高考落榜生:命运拐了个弯

http://www.sina.com.cn 2006/06/30 15:19  中国新闻周刊

  高考分水岭的作用,实际上并不可虑,可虑的是全国统一高考这种看起来很公平的形式,背后隐藏着的不公平,越来越难以起到从低阶层向高阶层过渡的桥梁作用

  ★文/张鸣

  再过一年,恢复高考,就已经有三十年了。在我们这个高等教育资源基本上被国家

  包干的国度里,高考对于许许多多家庭和个人来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人生分水岭,爬过这座山,是一番人生,爬不过,又是一番人生,一般来讲,后一种人生不及前一种是明显的。

  对于农村的人而言,差别就更突出,很可能是人上人和人下人之别。前几天《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提到过甘肃农村的一个干了20多年的代课教师,就是当年的高考落榜生,每月工资200元,如果她当时考上了,今天也许就是2000元,甚至20000元,至少用不着为那区区200元而求爷爷告奶奶。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且又在“发展中”的大国,高等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能是精英教育,进门,就意味着进入预备精英行列。

  近年来高校大跃进式的发展,想在几年之内赶英超美,把大学变成非精英教育,跟美国比肩,事实上是对本来就基础薄弱的高等教育的一种损毁,将众多响应扩招的大学变成没有多少专业技术的职业技术学校。

  既然是精英教育,高考成为应试青年的人生分水岭是自然的。在任何社会,都会存在阶层,随着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各个阶层的间距会拉大。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鼓励人们通过高等教育改变人生,而不是降低大学的水平,让众多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学子,进了大学得到的报偿跟没进大学差不多。

  高考分水岭的作用,实际上并不可虑,可虑的是全国统一高考这种看起来很公平的形式,背后隐藏着的不公平,越来越难以起到从低阶层向高阶层过渡的桥梁作用。这种不公平,随着高考制度的推行,显露出越来越大的危害。

  首先,统一命题(自己命题的省,也是全省统一命题),全国一盘棋,不分城乡,不分地域,造成的结果是全国的中小学教的内容高度一致,在这种同质化的竞赛中,农村和偏远地区只能被越拉越远,农村的考生,还没等到高考,就已经身处不平等的竞争了。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统一命题造成的教育同质化,极大地窒息了教育的活力,所有的人只能学一种内容的知识,按一种模式考试,事实上也只好按一种模式思考,即使是高分考生,进了大学之后,其僵化的思想状态,令每个有点想法的老师都大感头痛,得要花很大力气去扳。很多聪明而且富有个性的学生,不仅在高考面前往往失败,甚至在中小学阶段,就容易因为不适应学校生活而成了弃徒。

  其次,统一时间考试,考生一年只能有一次机会(试行的春季考试,由于参加的学校不多,档次不高,大体上等于没有),万一发挥失常,则一年绝产。复读则成本又太高,一般人家难以承受。

  至于一向为人诟病的高考招生的省份差异,事实上也是这种统一招生制度的产物,这个制度本身就要求分配高校向各省的招生名额,拥有比较优质教育资源的大学,必然要向自己所在地倾斜,如果所在地是首都,那么倾斜的幅度就更大,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事实上,实行了几十年的高考制度,早就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因为它太像科举。

  在导致教育同质化,思想禁锢,窒息创造力的方面,高考跟科举是难兄难弟。只要这种高考制度存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就只能是以应试为目的的给定答案、给定真理式的教育。

  最近上海

复旦和交大所做的高考招生试点改革,很是招人骂,但这种改革的精神却是值得肯定的,这就是把考试招生的自主权,还给高校,同时也就等于把初等和中等教育的自主权还给了各个中小学,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当然,这次改革的形式还大有问题,显然,在技术层面上,面试这种形式,是无法面向全国的考生的,无法想象,各地的考生,大批地不远万里或者千里来都涌到上海来面试,再大批地返回。如果一个考生既参加上海学校的考试,又参加北京甚至广州学校的考试,那么他必须在这三个地方来回奔波。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各个学校自主出题,但考试依然由各地的考试机构统一组织,在一个时间区间内(比如暑假的一个月)举行考试,各个学校的题分成若干档次,考生考哪些学校,哪些档次,由他们自己选择,可以考好几次,一次失误马上就可以补救。而且由于各校出题五花八门,倾向各不一样,也有利于考生的个性化选择,在某些学校考不好,但在另外的学校也许就考得很好。这样做,惟一的困难就是给各个高校增加了出题和判卷的任务,其实作为高校,这理应是自己的本分,各个高校与其开一堆没用的课,做一堆谁都头疼的杂务,倒不如出题判卷,做点本分。

  高考是一个人生的梯子,爬上这个梯子必须要用力,但是这个梯子要尽可能让那些真正的人才爬上去,而不仅仅因为他们的特殊个性或者偏好而掉下来。

  近三十年了,那些难以计数的本来很优秀的高考落榜生,用他们的心酸血泪,告诉了我们这个本来近乎常识的道理。★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