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MBA 拿来主义已经不够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7/18 17:45 中国青年报 | |||||||||
那些满脑子西方管理理论的毕业生 是否真能如他们自己所坚信的那样管理好一家企业?专家认为 MBA,拿来主义已经不够了
本报记者 董伟 实习生 林丽鹂 7月14日、15日,就着清华-麻省理工中国管理教育合作项目十周年庆的机会,各路贤能汇聚一堂探讨MBA国际合作模式的现状和挑战。虽然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MBA教育,“拿来主义”已经不够了,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伊志宏明确提出,仅仅把国外的教材、国外的案例、国外的培养过程和教学管理模式整个移入中国,已经不能满足今天的需要,中国的管理教育需要从原来的单一的模仿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MBA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在1998年就和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开办了一个EMBA项目。虽然伊志宏在演讲中一再表示“项目本身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也并没有掩盖其中的问题。实际上,从2002年开始,该项目就已经处于停顿状态,双方合作难以持续。 分析原因,伊志宏认为,一个是案例教学没有本土化,以哈佛案例为主,缺乏中国的内容;一个则是学位是布法罗授予,虽然有中国教师的参与,而且学生管理也主要由中国人民大学来做,但是并没有获得学生的归属感。另外,全英文授课对生源也造成了不小影响。 正是有了这样切实的经历,伊志宏才深刻地感觉到,中外合作不能是一边倒,必须有自己的创造,在学生的交流、合作研究还是合作案例开发等都要有一个新的局面才行,同时在这种交流中提高中国管理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伊志宏的观点在会上得到了颇多呼应。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较早的工商管理硕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见证了MBA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深知其间短板不少。成思危认为,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科学可以在学堂学到,艺术却非得要在实践中锤炼不可。因此他深为担心,那些满脑子西方管理理论的毕业生是否真能如他们自己所坚信的那样管理好一家企业。 成思危表示,MBA教育,特别是国际合作项目,在帮助学员熟练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应该了解中国几千年的管理哲学和思想,并和中国正在发生着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中国自己的管理教材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把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最高的,即科研教学互动型,第二类是教学互动型,第三类是教学单方面促进型。最开始中国是第三类。各高校大多希望通过合作办学促进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在自己品牌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借助外方合作者展示自己的力量。而现在比较好的高校在合作中基本上属于第二类,除了外方向中方输出外,中方也向外方输出一些东西,互有裨益。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尤建新教授指出,目前的MBA在动机和操作中存在诸多“地雷区”: 第一个就是赶时髦。看到别人在搞国际合作,自己也跟着搞,但是实际上本校并没有国际合作的需求和目的。尤建新认为,这种合作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风险,“降低管理教育国际合作风险的一个要点就是适合需求和恰当的合作伙伴、合作项目。我们教课的时候要告诉老总什么是适合,但往往我们自己做的时候把这点忘记了”。 第二个是自觉不自觉地扮演洋买办的角色,为他人做嫁衣。尤建新说,国际合作是双向的,否则很容易偏离原来的目的,成为合作方的买办机构。高等学校不应该扮演买办角色。 第三个是把合作项目当成摇钱树。国际合作不能以赚钱为目的,这是与会者中很多人的共识。尤建新进一步指出,主政者要认识管理教育的责任,“高校的管理教育虽然要遵循市场规律,满足人才需求,但不应该成为赚钱的工具”。 第四个误区是投机观,没有诚信和耐力。国际合作不是一次性买卖,必须要强调诚信、保证质量、履行和约,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规范化的运作,否则这个项目会短命。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