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一类文近10% 审题功力主题开掘需加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7/21 14:20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龚瑜 2006年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光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上海高考语文平均分为96分左右(满分为150分),略高于往年,考生作文大多得分在55分左右,但一类作文即65分以上的优秀作文数量比往年少。
今年,上海有大约11万人参加了高考,王光祖粗略统计,一类作文还不到10%。缺乏审题功力、缺少真情流露、主题开掘不深等遗憾在高考作文中出现频率较高。 连续10多年参与了上海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的王光祖表示,“整体而言,今年高考作文亮眼的不多”。 今年上海高考卷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延续了近年来让考生有话可说的思路,写作余地较宽。但是,能抓住“想”这个题眼开掘内涵的文章却难见到,王光祖表示,“想”字对考生提出了潜在要求,即文章应铺垫出如何接近、了解“手”的主人,并引起自己的崇敬和思考。 “不少考生套用了‘我所熟悉的人’或‘我所崇敬的人’的作文,选择握亲人或名人的手。”王光祖告诉记者,有一名考生,开始想“握”鲁迅的“手”,接着又“握”苏东坡的手……最后又想“握”姚明和刘翔的手,整篇文章像是多位名人的小传,就是没写出自己的思索。王教授感慨:“说到底这是一个审题的问题,考生没有抓住题眼。” 但也有考生在看似平凡的选材中写出一类作文,王光祖回忆有一篇作文,写了考生的父母离异,自己选择跟了父亲,而在母亲出国前夕,她表达了“想握母亲的手”的想法。可贵的是她写出了自己当初选择的苦衷,把握手的理由讲得真情流露,“想”的过程也细腻动人,评卷老师因此认为十分扣题,给出了高分。 “满分作文未必面面俱到,但总有某一点过人之处。”如一篇高考作文主题为“我想握司马迁的手”,却并不流于写名人事迹,而是尽力深入挖掘主题。这位考生思考了司马迁的使命感、历史观以及荣辱观,并联系自身,在“握手”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人生的思考。王光祖表示,许多作文只是因为写作对象是名人而想握手,而这篇文章则胜在敬仰之外的内涵。 阅卷老师也发现,考生大多写的是议论文,而能较好地描述故事、投入情感的记叙文很少。不少学生写亲人身患重病,却露出破绽,让人觉察出是虚构的。 “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里,考生要定好主题并做好文章,的确很不容易,不过光有想像力,而没有想法,同样写不好高考作文。” 关于高考语文,王光祖还有他的困惑。 “学校老师和考试部门一方猜题,一方反猜题,双方一直处于猫捉老鼠的状态。”王光祖表示,多年来一直参与语文研究和教学的他,当听到一些中学老师抱怨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书的时候,也深感困惑。 上海高考卷的阅读考题都是课外材料,有的中学老师就从课外押题,甚至热衷于追逐生僻的材料,使学生晕头转向。 “即使回答出这样生僻的问题,意义也不大。”王光祖建议,语文高考题可以有一部分体现研究性和创造性的题目,但也应该有一些反映基本文化素质的题目。后者如文言文阅读,可以选取200首诗词和100篇古文作为精读选材,在其中产生高考题目。 有人会问,这不成划考试范围了吗? “这也不是坏事。”王光祖认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方式虽然很久以前就淡出中学语文教学了,但也有可取之处。如果一个人能把300篇古文烂熟于心,他的文学素质不可能没有提高。 他表示,如何通过考试来加深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化的印象、提高文学素养,这个高考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还将有待于教学部门和考试部门的合作研究。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