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2007考研政治精选实用教程》 > 正文

第二章(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http://www.sina.com.cn 2006/07/23 13:33  文都教育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关于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里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物的有用性。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其一,其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其二,其矛盾性表现在: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交换劳动。B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都具有的共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的范畴。C对同一个人而言,不能兼有二者。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的买卖才能得到解决。

  2、价值凝结在商品里面,它要表现出来就必须借助交换价值这一形式。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商品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它们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兼有二者。其矛盾性表现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1、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里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数量。衡量劳动量的标准是劳动时间,但它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它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它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2、生产不同种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简单劳动是指不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在同样的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是简单劳动的倍数。这种倍数的确定,是在商品交换中自然形成的。

  所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去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时,需要将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或者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当然,这种还原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地完成的。

  3、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所以,劳动生产率可以表示为: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使用价值)数量(正比),或者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价值量)的长短(反比)。

  劳动生产率可以区分为社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它们对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生产都具有影响。在劳动生产率恒定的情况下,个别劳动生产率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其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产品少于部门平均数,其生产单位产品的时间多于部门平均数;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企业,情况相反;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则相当。

  在劳动生产率变动的情况下,其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的数量不变、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下降。

  其二,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的数量增多、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不变。

  (三)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是指劳动的私人属性,即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所以劳动的过程由私人控制,劳动的成果归私人占有。社会劳动是指劳动的社会属性,即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因而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不可能确切、完全地知道社会的需要,因而他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或不能全部销售出去,得到社会的认可。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通过商品交换。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该矛盾之所以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理由在于:其一,它是商品和商品生产一切矛盾如价涤胧褂眉壑担咛謇投统橄罄投霰鹄投奔浜蜕缁岜匾投奔涞母矗黄涠岽┥唐飞⒎⒄沟娜蹋黄淙龆ㄗ乓运接兄莆〉纳唐飞叩拿恕?

  关于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作用的必然结果。从产生过程看,货币是商品的价值形式(即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不断演进的结果。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用公式表示:1只羊=20只鸡,也就是说羊的价值通过鸡这一种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上,鸡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上,鸡是羊的价值形式或等价物。

  2、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

  3、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统一地表现在从普通商品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不固定,在不同地区、时期存在差异。

  4、货币形式,即所有商品的价值固定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是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在交换实践中,人们发现金银的天然特性最符合充当货币的材料。货币的产生,使一切商品的价值有了一个固定的、相对同一的表现形式,也使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外在地表现为货币(代表价值)和商品(代表使用价值)的矛盾。这种变化,一方面有利于商品交换;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商品买卖脱节的可能性,促使危机爆发。在货币形式下,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各式各样的商品,它们以使用价值的形式存在,在交换中,它们要求转化为价值;而另一极则是货币。

  在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反映的经济关系是相同的,区别仅在于充当价值形式即等价物的商品是否固定。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含义包括:其一,货币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其二,货币有自身的特性,即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2、货币职能是货币特性的具体表现。货币的职能有:其一,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标准。但它是外在的尺度;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之所以能够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是因为它自己有价值;货币履行该职能时,只需要观念或想象中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用

汇率表现)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除了商品价值、货币价值之外,还有供求关系、国家政策等。但在四个因素中,商品价值、货币价值——合称为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价值与价格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物质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但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会有价格;但有价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例如土地、

股票

  货币的计量单位,如人民币的元、角、分等,就是价格标准。它通常由国家规定。

  其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执行该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自身的价值小于所代表的价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一方面促进了商品交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买与卖这两个环节的分离,加大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其三,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执行该职能的货币从本质上讲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在现实生活中,在币值稳定的情况下,银行储蓄存款可以成为货币通行的贮藏方式。但金属货币的贮藏能够起到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而纸币的储蓄则不能。

  其四,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销、清偿债务、交付赋税、支付租金以及发放工资时所履行的职能。它是流通手段的特例。货币履行支付手段,意味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交易模式被“先取货后付钱”的模式所取代。此举在促进商品交换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商品买卖的矛盾。

  其五,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履行货币的职能。

  在上述5大职能中,前2项职能被马克思界定为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三)货币的形式:纸币和信用货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不是商品),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代替其履行货币的一些职能,自身没有价值。货币在执行流通职能时的特点(可以是不足值货币、并且只在瞬间充当买卖媒介),构成纸币产生的基本条件。历史地考察,纸币是继实物货币、贵金属货币、铸币之后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货币形式。

  信用货币是指由银行发行的、能够代替货币履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的价值凭证,如银行券、

信用卡、支票、汇票、期票等;信用货币体现着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又出现了“电子货币”,它是一种观念货币。

  (四)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其内容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单价)/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单位时间里的流通次数)。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有部分债权、债务可以相互抵消而无须现实的货币支付,由于货币履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所以该公式表现为: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单价)—赊卖商品延期支付价格总额+到期支付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五)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在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以纸币、不足值货币的存在为前提)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发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是指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发的纸币升值、物价下跌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物价上涨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成本推动——商品价值、需求拉动——供求关系),所以,不能把物价上涨简单地与通货膨胀等同。

  国际上普遍采取的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的指标,是消费价格总指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所以,防止和消除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实现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是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关于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商品的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价格与价值不一致的现象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恰好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理由在于:(1)深入地看,价格归根到底由价值决定的,价格的波动受到价值的制约。(2)全面地看,价格的上涨部分与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价格与价值具有一致性。

  (三)市场机制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或者说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所谓市场机制,就是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个机制实际上是一回事,是同一过程的三个方面)。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机制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调节,称为市场调节。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无时无刻都在进行。例如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就存在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扬时,其供给会增加,其需求会减少;而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跌时,其供给会减少,需求会增加。另一方面,当某种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其价格会下跌;而当它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其价格则会上扬。

  (四)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1)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2)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引起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甚至两极分化,产生公平与效益之间的矛盾。

  (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地方,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生作用。在影响和制约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中,价值规律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全过程,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是在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后,即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当时的经济结构以工农业物质生产为主,非物质生产比重较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占有优势。所以,马克思的考察以产业资本为主,着重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完整体系,回答了:为什么劳动要转化为价值,是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又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它弥补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的缺陷,赋予了它新的、科学的内容。这一理论是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础,因而掌握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马克思之后的一百多年来,科学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当代社会面貌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1)在产业结构方面,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比重下降,服务型产业的种类增加、比重上升,它们构成为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劳动的形态方面,科技型劳动、管理型劳动等非直接生产型劳动的种类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

  (3)在劳动成果即商品的形态方面,出现了“软件”等智力型产品,它们与过去的商品相比具有不同的物质属性。

  以上变化表明,其一,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种类在增加,不只局限于工人的直接生产劳动;其二,创造价值的劳动的领域在拓展,即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不只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科学研究等劳动形态在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中的作用,从而深化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并将它与时俱进地推向前进。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