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2007考研政治精选实用教程》 > 正文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07/23 13:16  文都教育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哲学与人们的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每个人都有世界观,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哲学是将世界观以理论的形式组成的思想体系。所以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广义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一定的世界观在对世界"是怎样"的回答中必然地包含着世界对人来说"应怎样"的问题,因此,世界观也反映着人的情感、愿望、理想和信念。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

  二者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世界(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哲学源于知识,又高于知识,是知识的综合和升华,达到对世界、对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的本质的认识。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思想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方法论。在不同层次上又可以分为具体学科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哲学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所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人们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1.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包含许多领域、许多方面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问题,贯穿全部领域,决定整个哲学体系的性质,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的性质决定的:(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表现为人们思想和行动究竟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还是从客观现实出发的倾向。

  3.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它也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是引导我们更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工具。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即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其基本表述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4.中国哲学表达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特殊方式

  人类认识的发展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每个民族的思维类型不同,语言表述形式也不同。但我们中华民族作为理论思维发达的民族早在……时期,就开始把人的意识本身作为对象,进行人类精神的反思了。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是一端,外界的知识是一端时,就已经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握住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了。不过,中国哲学是独立于欧洲自行发展的,尽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把握是与西方发达民族共通的,但却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概念体系。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通过心物、天人、名实、理气、道器、知行以及有无、形神、本末、体用等关系来揭示和表达的。

  “天”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不同的思想体系中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

  ①意志之天与义理之天――对“天”的唯心主义理解

  认为天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他能够赏善罚恶,听取祷告,接受奉献,决定寿夭。“天”实际上就是上帝。这种唯心主义观念长期以来广为流行,为唯心主义思想家多方发挥。

  如西周时期,《尚书•洪范》中说:“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再如孔子主张“知天命”、“畏天命”,并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宋代程颢则认为“天者理也”;

  ②物质之天与自然之天――对“天”的唯物主义理解

  认为天和其他自然物一样,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持这种主张的人,大多相信天是由气构成的自然界。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有人把“天”看成是自然界的全体,如郭象在《庄子注》中说:“天者,自然之谓”;“天者”,乃物之总名也。”

  ③天人相对之天――区分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

  还有一些哲学家拿天和人相对而言,认为天是不假人力的天然状态。把客观事物的本来状态叫作天。例如《庄子•秋水》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认为未遭人力羁络而自由奔驰的牛马,处在天然状态,所以叫作天;一旦强加人力,天然状态遭到破坏,就不能再称之为“天”的状态,而是人为状态,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有着特定的含义的专门的哲学术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

  ⑴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物主义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⑵唯心主义是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把脱离物质的意识当作现实世界的本原。认为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⑶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哲学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的,后来列宁在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作了明确的阐述,“最新的哲学象在两千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这两个“党派”的斗争贯穿于全部哲学史。某些哲学体系中可能既有唯物主义因素也有唯心主义因素,某些哲学家的具体论点也可能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是任何哲学体系或论点不可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或凌架于两者之上;就其出发点和基本倾向来说,任何哲学都分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就是所谓哲学的党性。

  ⑷二元论是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和一元论相对立。17世纪法国的笛卡尔是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他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精神没有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还有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包含有二元论的因素。如17世纪荷兰的斯宾诺莎,他认为广袤(物质性)和思维(精神性)二者绝对独立,不能相互影响。二元论把物质的派生物精神当作完全脱离物质而独立的东西,因而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同时,由于它违背了科学所证明的基本事实,所以也不能真正将物质与精神绝对独立的原则贯彻到底。二元论其实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最终还是要陷入唯心主义。如笛卡尔为了说明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来源,不得不承认上帝是“绝对的实体”,无论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都得依赖于上帝。这样,他的二元论最后还是倒向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唯物主义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即自发的唯物主义,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古代中国还是古代希腊罗马都存在过这种唯物主义学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有如下特点:

  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用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生成。

  ②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他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③力图从具体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他们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没有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④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

  ⑤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科学论证和理论体系,带有猜测的成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对封建主义、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经过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到19世纪上半叶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唯物主义都属于这一类。

  ①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依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并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描绘了一幅唯物的世界图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概括了观察、实验和归纳等认识自然界的实验方法。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出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他任何东西。并由此出发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②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整体的辩证法观点。古代的唯物主义把世界看成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的画面,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发结合。而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自然科学获得日益迅速的发展,进入了以实验为基础的阶段。科学家们把自然界分解成各个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对有机体进行解剖学的研究。这种分门别类研究的方法使人类在认识自然方面获得巨大进展。但是这种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孤立地、静止地考察事物的方法被人们从自然科学移到哲学领域后,形成了形而上学的长期统治,造成了几个世纪在思维方式上特有的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局限性。

  ③具有三个历史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唯物主义不彻底性)。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手工工场阶段,人们在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多半是杠杆、齿轮、水磨等简单的机械装置,使用的能源主要是风力、畜力、人力等等自然力,生产中提出的中心问题是力学问题。因此,在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机械力学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从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伽利略发现落体定律到牛顿发表《数学原理》,机械力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其他自然科学部门还很不成熟。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用力学规律来解释形形色色的各种现象。如霍布斯就认为,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机器,人体不过是精妙的小机器,心脏好比发条,神经好比游丝,关节好比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他们认为事物不发生根本质变,事物的发展不过是是循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这一物质层次,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而且,完全不能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看不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时所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3)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

  (1)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

  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唯心主义内部的区别,培训它们都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都把虚构的脱离物质的意识当作现实世界的本原,在这一根本点上,二者是一致的。

  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意志)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必然导致“唯我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外部世界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产物,没有“我”及“我”的感觉就没有世界。如宋代的陆九渊宣称,“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的王阳明主张,“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认为,物质是 “观念的集合”或“感觉的组合”,“对象和感觉是同一个东西”,“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认为“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

  主观唯心主义者从个人的感觉经验或者精神活动出发,把世界看作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者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必然导致一种极端的逻辑结论――唯我论。根据这种观点,他们必然认为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唯一真实的、本原性的存在,每个个人都可宣称自己是世界的创造者,是世界上唯一的实体。这就走入了与科学与常识不相容的死胡同。

  ③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观念、概念、理性)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客观唯心主义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创造者。西周的天命观是具有初步理论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汉代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是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天”是“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魏晋玄学把神秘的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王弼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而“道”是“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宋代的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由具体事物构成的“感性世界”则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是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的外部表现。

  ④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失误之处

  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颠倒了感觉和对象的关系)。

  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颠倒了概念和对象的关系)。

  (2)唯心主义存在根源

  ①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阶级根源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其中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而反动的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② 唯心主义的功能和局限性

  列宁指出,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它却是生长在结果实的、活生生的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是因为,唯心主义尽管在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不少重要问题,产生过有重要价值的思维成果,但作为一种主观同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的理论观点,唯心主义并不能有效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只能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不结果实的花。”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