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中考 > 正文

06厦门中考作文述评--品生活之味 咏心灵之歌

http://www.sina.com.cn 2006/08/07 11:21  厦门晚报

  核心提示:去年开始,市教育局授权本报《教育周刊》首次登载中考最优作文及评点,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今年,本报继续独家刊登最优作文,并邀请中考语文命题组成员、厦门教育学院中教室高级教师黄霞老师对中考作文做全面述评,邀请陈新惠等5位老师对最优作文做一一点评,希望对我市中小学作文教学有所启示和帮助。

  2006年厦门市中考作文题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即将在我们的家乡厦门举行。这全球顶级赛事、激情

音乐盛典,激发我们对“歌”的无限遐思……

  歌,咏叹生活的酸甜苦辣;歌,抒尽人间的喜怒哀乐;歌,穿透历史,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余音绕梁;歌,跨越地域,在千千万万人的心灵里引发共鸣。

  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像,你会发觉:山水有歌,风雨有歌,岁月有歌,亲情有歌,校园有歌……(友情提示:“歌”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

  请以“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或描述经历,或抒发情感,或说明事理,或阐述观点,考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②字数不少于500字,诗歌不少于15行。③题目或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者,请用××代替。

  (2)题目:那一次,我尝到了 的滋味

  要求:①加上适当的词语,补足题目,扣题作文。 ②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500字,诗歌不少于15行。③题目或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者,请用××代替。

  灵活度大,可选角度多

  ——命题体现“以学生为本”

  2006年厦门中考作文试题在设计意图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广阔的张扬个性、展示水平的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学生调动其生活积累;二是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三是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四是有利于学生有创意地表达;五是有利于学生联系阅读所得。

  第一道话题作文“歌”十分贴近现实生活。提示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话题”来源于生活,“作文”即是生活。

  “歌”为平日寻常之事。由“歌”能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从寻常的题材中挖掘出不同寻常的深刻内涵,关注自然、社会、人生,表达真情实感,咏唱心灵之歌。

  “歌”具有极大的发散空间。“歌”,可实写,也可虚写。将“歌”作名词,可写所唱之歌;将“歌”作动词,则可写歌咏之行为。从正面,可借“歌”来咏赞生活的甜美、欢乐;从反面,则可借“歌”吁叹生活中的痛苦、悲哀。从时间的角度,“歌”可穿透历史。从空间的角度,“歌”可跨越地域,在千千万万人的心灵里引发共鸣。“歌”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极为广阔的联想与想像的空间,可诱发学生的辐射式思维,全方位立体地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其作文的触角可及自然、社会、人生……

  由于不设审题障碍,且发散拓展的空间足够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擅长的文体,从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切入,自由发挥,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开放创新。

  第二道半命题作文“那一次,我尝到了 的滋味”,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细细品尝生活之味,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并力求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滋味”亦可实可虚。实者,指味道;虚者,可指独特的心灵感受。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则草木有滋味,诗书有滋味,人生有滋味……所以,“那一次,我尝到了 的滋味”这个作文题也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

  两道作文试题灵活度都较大,可选择角度很多。两题相互配合,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开放创新的空间,能充分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激发起较为强烈的写作欲望。

  总而言之,2006年的厦门中考作文试题关注学生在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体验与感悟,关注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积累,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命题理念。

  优秀作文选登:最后的古琴

  在诗意的歌声中隽永

  那一次,我尝到了幸福与痛苦的滋味

  韵律清音

  谁话沉香歌风月

  人生之歌--赏识自我

  那一次,我尝到了池水的滋味

  假如我是一支歌

 [1] [2] [3]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