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 沟通 人际关系 领导心理与行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8/14 16:19 自考365.COM | |||||||||
第八章群体动力 第一节群体的规范与压力 一、群体的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涵义和作用 1.群体规范的涵义 规范: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管理心理学所讲的“群体规范”既包括群体中的规章制度,还包括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切参照原则。 2.群体规范的作用 1、维持和巩固群体的作用2、树立评价标准的作用3、群体动力的作用4、行为导向的作用 (二)群体规范形成的原因 群体规范的形成,除了一部分是群体本身由于特殊需要而正式规定的之外,大部分来源于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的一致性。 皮尔尼克的“规范分析法”的内容:1、明确规范内容2、制定规范剖面图将规范进行分类3、进行改革 二、群体的压力与顺从 (一)从众与顺从 (1)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 (2)顺从: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上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心却仍然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 (二)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1.出于知觉的歪曲;2.出于判断的歪曲;3.出于行为的歪曲。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群体因素:a.群体的性质b.群体的成员以c.群体的气氛d.群体的凝聚力e.群体的一致性 2、个体特征:a.智力水平的高低b.情绪的稳定性c.“自我映像”d.个性特征c.态度与价值观e.生活阅历 3、问题的性质 个体在面临复杂、没有把握的问题时,容易从众。 (四)群体压力的产生 群体压力: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群体压力的心理基础,一般是当事人群体归属、社会交往以及安全、尊重等需要。人们一般都害怕受到所在群体的冷落、孤立、排斥和唾弃。 (五)群体压力、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 1.从众与不从众 群体压力的结果,一般是个体的从众。当个体对群体的压力不予接受时,叫做不从众。 2.群体压力与管理对策 ①群体压力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区分(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利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群体压力) ②要善于分析“不从众”者的情况(对出于“集体主义自决”的不从众者,不但不能对其施加压力,而且要给予支持。而对那种故意和群体闹对立的、情绪性的执拗行为,要给予帮助和教育) ③应该尽量避免用压制的方式对待群众中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和支持群众的独创精神) 3.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 (1)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2)要警惕和防止从众心理、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3)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防止在“表面一致”的情况下,匆忙地作出决策。 (4)重视并善于倾听不同的及反面的意见。 第二节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或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P188 1、群体的目标结构2、群体规范的性质3、群体的领导方式4、成员的个性特征5、群体与外部的关系 6、群体的地位7、群体规模的大小8、信息沟通状况9、奖励方式10、成员的身心健康 三、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P190 无论凝聚力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效率,并且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低。凝聚力强的群体比凝聚力弱的群体更r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群体凝聚力越强,其成员则越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群体的凝聚力强并不一定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只有在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前提下,,增强凝聚力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当群体的态度不支持组织目标时,凝聚力强反而会使生产效率下降。 四、群体凝聚力的测定 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 群体凝聚力 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目 第三节群体的冲突 一、群体冲突的概念与性质 (一)冲突的一般概念 所谓冲突:就是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激化的表现。 (二)群体冲突的性质企业内部的冲突,从性质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1、建设冲突:凡是双方目标一致,只是手段(或途径)不同所产生的冲突,大都属于建设性冲突 2、对抗性冲突:凡是双方目标不一致,而造成的冲突,往往属于对抗性冲突 二、群体冲突的过程 (一)冲突的过程 群体冲突的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2、认知和个性化3、行为意向4、行为5、结果 冲突源有3类: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 (二)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激发了功能正常的冲突,能够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 三、处理群体冲突的策略 (一)处理群体冲突的策略 在组织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有如下几种: ①职工、权力、大小都相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②权力、地位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③附属群体对抗大群体的冲突。 由于冲突的种类不同,其解决的方法亦不尽相同。较常见的解决方法有如下几种: (1)交涉与谈判;(2)第三者仲裁;(3)吸收合并;(4)运用权威或武力。 (二)预防群体间冲突的方法 缓和冲突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必须找出两个群体(或两个以上的群体)都能同意的目标;第二,应该建立群体与群体间的沟通联系。 以下介绍的是几种具体的方法: (1)设立共同的竞争对象;(2)订立超级目标;(3)尽量提供各群体互相往来的机会; (4)尽量避免形成争胜负的局面;(5)强调整体效率;(6)加强思想教育。 第九章群体的沟通 第一节沟通的一般概述 一、沟通的概念 信息沟通: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 二、沟通的过程 沟通模型包括七个部分:①信息源;②编码;③信息;④通道;⑤解码;⑥接受者;⑦反馈。 三、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 3、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4、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四、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1、信息沟通是决策的基础;2、信息沟通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3、良好的沟通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 第二节沟通的种类 沟通的种类,从不同的角度,信息沟通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1、按沟通的目的来分: (1)工具式的沟通:其主要目的在于传达情报 (2)满足需要的沟通:其目的在于表达情绪状态,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对方同情共鸣、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 2、从组织层次的角度分类: (1)个人与人人的沟通:即一个人与另一个的信息交流。 (2)个人与团体的沟通:即指个人与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3)团体与团体的沟通:如车间与车间、小组与小组、小组与车间之间的信息交流。 3、按组织系统分类: (1)正式沟通:一般是垂直的,它遵循权力系统,并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 (2)非正式沟通:向任何方向运动,通常称为小道消息的传播 4、按信息流动的方向分类: (1)下行沟通:(自上而下的沟通)。在群体或组织中,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更低水平进行的沟通称为自上而下的沟通。 (2)上行沟通:(自下而上的沟通)。自下而上的沟通是在群体或组织中从低水平流向更高水平的沟通。 (3)平行沟通:是沟通发生在同一工作群体成员之间或同一等级的工作群体成员之间,同一等级的管理者之间以及任何等级相同的人员之间时 5、按沟通者有无地位转移分类: (1)单身沟通:它是指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而另一方只接收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两者之间的地位不变。 (2)双向沟通:它是指发送信息者,在发出信息后,还要听取对方对信息的反馈意见,直到双方对信息有了共同的了解为止。 6、按是否经中间环节: (1)直接沟通:它是指发信者与受信者的直接沟通。 (2)间接沟通:它是指必须通过第三者(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传递,发信人的信息才能传到受信人手中。 7、按语言沟通的形式分类: (1)口头沟通:口头沟通的形式很多,如会谈、电话、会议、广播、对话等等。 (2)书面沟通:书面沟通的形式也很多,例如,通知、文件、通信、布告、报刊、备忘录、书面总结、汇报等等。 8、按是否使用语言分类: (1)非语言沟通:它是指使用语言或文字进行信息交流的沟通方式。 (2)语言沟通:它是指通过身体动作、说话的语调或重音、面部表情以及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身体距离来传递信息。 9、沟通通道的选择各种通道在传递信息方面的能力是不同的。 第三节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 一、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 (一)语义上的障碍;(二)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三)知觉的选择性障碍; (四)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五)组织结构层次的影响;(六)信息过量的影响。 二、改善沟通的方法 (一)重视双向沟通;(二)重视面对面的沟通;(三)重视利用附加信息的沟通;(四)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第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一般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一般概念及特性 (一)人际关系的一般概念 人际关系:是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它既包括心理关系,也包括行为关系。它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成的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特性 人际关系的特性:1、社会性2、情感性3、复杂性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按性质划分:(1)自然性人际关系(2)社会性人际关系 2、按形式划分:(1)合作型人际关系(2)竞争型人际关系 3、按效果划分:(1)良好的人际关系(2)不好的人际关系 4、按公私关系分:(1)公务关系(2)私人关系 5、按组织形式分:(1)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2)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三、群体成员人际关系的分析 1、群体成员人际关系分析图 这一方法是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创造的。他认为成员相互作用的关键在于彼此的好恶情感。他制作了一种由群体成员自行填报的调查表。根据填报内容分为“吸引”、“排斥”和“不关心”三类,然后绘制成“群体成员人际关系分析图”。 2、相互影响分析图 这是由贝尔斯于1950年创造的一种分析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方法。 四、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P234 1、对团结的影响2、对工作效率的影响3、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4、对人体心理健康的影响5、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受到多种多样因素的影响。 1、相似性和一致性:人们之间在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一致性,是建立和发展友谊关系最主要、基本的条件。 2、距离的远近:人们在居住、工作、学习等空间位置上的接近。 3、交往的频率:指人们在单位时间内相互接触次数的多少,一般来说,人们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密切关系。 4、性格和气质:这两种因素往往影响人际交往的数量与质量。 5、主观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主观印象尤其是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6、思想品德:最关键的还是个人的世界观与思想觉悟。 7、需求互补 第三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 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 1、吸引接近规律:(1)外貌吸引(2)言语吸引(3)才华吸引(4)学识吸引(5)名望吸引 2、趋同离异规律:(1)认同现象和趋同倾向(2)认异现象和倾向(3)酬赏性趋同和惩罚性离异 3、互需互酬规律:(1)互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2)互酬是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4、交往深化规律:(1)礼仪交往(2)功利交往(3)感情交往(4)思想交往 5、交互中和规律:人际关系双方,通常并不是完全均等的,而是互有差别,在交往过程中互相影响,逐渐接近,结果呈中和状态。 第四节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 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P245 1、社会测量法2、行为测量法3、参照测量法4、动机测量法5、层次测量法6、相关测量法7、历史测量法 第五节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一、感情投资法 感情投资是对人倾注真挚、炽烈的感情,舍得在密切感情方面花本钱、下功夫,以争取人心,更好地发挥群体成员的积极性。 二、心理吸引法 心理吸引法是创设一种“心理磁力场”,设个吸引的中心,就能吸引群体成员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深层了解法 人们的交往是由浅入深的。礼仪交往,互相关照;功利交往,促使事情办成;感情交往,建立一定友谊;思想交往,成为知己。心理动力学认为,深入了解别人,是要经过一定层次的。 四、中和互补法 人们之间互有差别,互有需求,互有补偿,相互接近,逐渐中和,成为好朋友,使群体达到和谐的状态。 五、求同存异法 人们交朋结友,只要政治原则、基本倾向相同,至于个性特点、习惯爱好、生活情趣等有差异,不妨求大同,存小异,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枝节问题上不苛求于人,同样可以成为好朋友。 六、排难解纷法 朋友之间遇到了困难,在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助他排难解纷,表示同情和支持,最能获得对方的感激,最容易结成亲密的友谊。 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领导的一般概述 一、领导的概念 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 人们对领导这个概念的各种表达P259 1、哈罗德?孔兹:领导是一门促使其部属充满信心、满怀热情来完成他们任务的艺术。 2、泰瑞:领导是影响人们自动为达成群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 3、杜平:领导即行使权威与决定。 4、坦宁鲍姆:领导就是在某种情况下,经意见交流的过程所实行出来的一种为了达成某个目标的影响力。 5、赖特:领导不凭借特权、组织权力或外在形势而说服和指挥他人。 6、阿吉里斯:领导即有效的影响。 二、领导的功能P260 1、正式领导者:拥有组织结构中的正式职位、权力与地位,其主要功能是领导职工达成组织目标,具体表现在: (1)制订和执行组织的计划、政策与方针(2提供情报知识与技巧(3)授权下级分担任务 (4)对职工实行奖惩(5)代表组织对外交涉(6)控制组织内部关系,沟通组织内上下的意见 2、非正式领导者:其主要的功能是满足职工的个别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1)协助职工解决私人问题(2)倾听职工的意见,安慰职工的情绪(3)协调与仲裁职工间的关系 (4)提供各种资料情报(5)替职工承担某些责任(6)引导职工的思想、信仰及对价值的判断 三、成功领导者的素质与培养 (一)领导者素质领导者素质是指领导者具有的先天条件与后天品格、能力的综合反映。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品质素质:①政治上要坚强②工作要勤奋③品德要高尚 2、知识素质:①与领导者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②领导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 3、能力素质:①组织能力②社交能力③决策能力④创新能力⑤用人能力:广纳贤士、用人所长、任人唯贤 4、心理素质:①较完善的人格②善于转换角色③外松内紧的防卫心理④富有使命感和同情心 (二)领导者的素质培养与方法 1.领导者的素质培养:1、吸取新知识2、重视理性3、强调成效4、开发意识 2.领导者的选拔与培训方法 (1)评鉴考核法;(2)情景模拟法;(3)实绩考核法;(4)案例分析法;(5)工作轮换法; (6)座谈访问法;(7)敏感性训练;(8)成就需要法;(9)交往风格类型鉴定法。 第二节领导有效性理论及其运用 一、领导有效性的品质理论 领导有效性的品质理论:主要指有效领导者要有一定数量的品质与特征:1、传统品质理论2、现代品质理论 传统品质理论:统品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生来就具有的,不具备天生领导品质的人,就不能当领导。 现代品质理论:现代品质理论研究者密切联系管理实践,改进研究方法,从动态的角度深入研究领导者的品质特征。 二、领导有效性的行为理论 (一)关心人与关心工作的领导行为方向领导行为方向:即从领导者的行为方式来探索成功的领导模式。 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首先开创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把领导行为特征归纳为“关心人”和“抓工作组织”两个行为量纲,四种组合,并设计了“领导行为”四分图。之后,密执安大学的管理心理学家也提出了领导行为的两个方面:面向职工,面向生产。 (二)管理方格理论管理方格理论:是管理心理学家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提出的。 布雷克和莫顿在管理方格图的基础上,提出了81种管理方式的类型,其中有5种典型的方式。 (1)(9.)型管理方式:又可称为“任务型管理”。这种类型的管理者非常关心生产,但不关心人。 (2)(1.9)型管理方式:又可称为“乡村俱乐部型管理”。这种类型的管理者只强调关心人,而不驱使人去生产。 (3)(1.1)型管理方式:又称“贫乏型管理”。这种类型的管理者既不关心生产,也不关心人。 (4)(5.5)型管理方式:又称为“中间道路型的管理”。这种类型的管理者既要完成必要的任务,又要保持必要的士气。 (5)(9.9)型管理方式:又称为“团队式型的管理”。这种类型的管理者既十分关心生产,又十分关心人的因素,而且并不认为这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 (三)PM领导行为类型理论 领导行为的PM类型是将领导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执行任务为主的领导方式,简称为P型;另一类是以维持群体关系为主的领导方式,简称为M型,取两个英文名词的第一个字母P与M,简称为PM. 领导行为的PM类型可分为四种,PM型(最好)、P型、M型、pm型(最差)。 三、领导有效性的情景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不决定于领导者不变的品质和行为,而是决定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条件三者的配合关系。 公式:领导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1、领导的“连续带”模式:认为在“集权”和“民主”两种极端的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许多种领导行为方式,它们构成一个连续带。 2、领导—参与模型:(由管理心理学家佛隆和耶顿提出的) 这一模型要点是:有效的领导应根据不同情况,让职工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 3、通路—目标模型:(由加拿大豪斯提出)又名目标导向模型,其要点是:根据工作的程序化与非程序化来决定领导作风。 4、生命周期论:(由卡门倡导的) 其要点是: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相适应,随着被领导得的成熟度逐步提高,领导的方式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5、领导风格抉择模式:这种观点认为,抉择领导风格必须考虑五个因此: (1)工作的性质(2)职工的成熟度(3)传统的领导方式(4)上级的领导风格(5)领导者本人的个性 6、弗德勒模式:(由弗德勒提出)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关键在于视情势如何而定。 领导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三个条件:(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任务结构(3)职位的权力 第三节领导决策 一、领导与决策 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 造成决策科学发展的原因:1、知识经济的综合性2、现代大科学的复杂性3、社会活动的多样性4、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二、影响领导决策的客观因素 1、客观对象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决策对象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做充分地研究。 2、情报资料的收集:要对未来加强研究,提出预测,给决策提供依据。这一点实际上是强调情报研究。 3、社会发展的需要:决策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需要为出发点和依据。 4、国家政策和法律规范:每一个活动的主体——人,都要受社会的法律和政策的制约。 三、领导决策的三种典型方式 1、集权式的领导决策 集权式领导决策的含义:主要特征是权力相对集中,企业领导者中心地位突出,凡事湎经领导者首肯,否则无效¥要领导者有权否定助手或其他部属的决定;对领导者的决定部属必须服从,坚决执行,不容打折扣。 2、参与式的领导决策 参与式领导决策的含义:主要特征是领导者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即在重大问题上,领导者有决策权、指挥权和对部属决策的否决权等,而将其余权力按职责范围分授予部属,并支持部属在职责范围内自主行事,合理用权。 3、放权式的领导决策 放权式领导决策含义:主要特征是领导者有意将大部分权力下放,让部属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在决策上,领导者提出目标与要求,让广大职工自议自决,不予干涉。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