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2007考研政治理论同步训练1600题》 > 正文

答案解析

http://www.sina.com.cn 2006/08/17 17:44  文都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 经济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B 【解析】 通货膨胀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造成的;通货紧缩则是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致。

  3.D 【解析】 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的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的要求就只能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一致,只不过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现实中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

  4.B 【解析】 商品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但商品的所有者和购买者都不能同时拥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生产出商品后,拥有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他所要实现的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价值;而商品生产者最终要让出的使用价值却恰恰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所以马克思有此一说,故选B。而D的表述虽然是正确的,但题干没有论述二者的统一,因此不正确。

  5.B 【解析】 没有用的东西人们不会付出劳动创(制)造它,就没有劳动的凝结在其中,也即不会创造出价值,所以说,价值的存在是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的,而不是互为前提。AD明显错误。

  6.A 【解析】 同一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是一定的,劳动生产率下降,所得到的使用价值量减少,那么平均到单位产品上的价值量就上升了。

  7.A 【解析】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但是它必须借助于有形的东西或物质作载体,这就是有具体形态、具体方式的具体劳动。

  8.B 【解析】 使用价值与价值不能同时为一个人所兼得,二者的矛盾必须通过交换得以解决,货币出现以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矛盾了。

  9.C【解析】本题考查对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的理解。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选项C中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执行了流通手段职能;A项执行的是价值尺度的职能;BD是支付手段职能。

  10.D 【解析】 本题属于识记性的,考生在平时备考时一定要记清楚各选项所对应的题干,以免失掉本该得到的分。

  11.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价值规律实现途径的认识和理解。价值规律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市场机制,即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当然,在这些机制作用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如果此题是多项选择,则ABCD都正确,由于本题是单项选择,因而D是最佳选择。

  12.D 【解析】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其物质形态就是商品本身,它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并得到价值增殖的物质载体。卫先生的观点是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高度看问题的,而不是仅仅从有形的物质产品看问题,属于正确的观点。

  13.C 【解析】 在任何条件下,等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只是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而已,但却使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总量增加。

  1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个别劳动时间与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获得价值总量的关系的理解。个别劳动时间越少,即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时间越少,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越多,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个别劳动时间越低,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越多。只有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才有可能获利。

  15.A 【解析】财富的物质内容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而自然物质和具体劳动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而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物质生产的作用,就是认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源泉,关键是对同一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不同方面的理解。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解析】 只要清楚记得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搞清楚价格为何以及怎样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上下波动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2.ABCD 【解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其次必须用来交换,即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以价值为基础。所以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缺一不可,题中四个选项都正确地反映了这种关系。

  3.ABCD 【解析】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就是使用价值是否能转化为价值的矛盾(即商品能否交换得出去的矛盾)、具体劳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能否通过等价物转化为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互比较以确定个别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能有多少会被社会承认的矛盾、私人劳动会不会被社会承认以及承认多少的矛盾等,故全选。

  4.ABCD 【解析】 题中备选项全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容易选。

  5.BD 【解析】 小王购买球拍是执行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商店纳税执行的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故选BD。

  6.ABC 【解析】 恩格斯的话尽管比较长,其实质是论述了价值规律的有关内容,只要理出了这一点,不用再分析原话,可很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

  7.ABC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关系的理解,题干中有关概念的解释就降低了本题的难度,据其解释推断分析,可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8.BD 【解析】 纸币的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为基础的,金属货币的减少或贮藏都可改变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通过银行存款的形式如果只存不贷,其引起的结果同金属货币的减少或贮存引发的结果一样,但现实中纸币是既存又贷,其结果就不同了。

  9.AB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使用价值这一商品的自然属性本质的理解。任何商品的用途都不是单一的,因而它就有多种使用价值,而且其使用价值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使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10.ABCD 【解析】 此题不难做,但要注意选择“不正确”的。本题稍有难度的是D项,只要看清楚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前提,就知当时的交换已经不是偶然的行为了。

  11.BD 【解析】 通过交换,三只羊就处在等价物的位置上——通过三只羊自身的价值就表征了牛的价值,而且交换的比例是1:3;否则的话,牛的价值是多少没法衡量和得知。

  12.BCD 【解析】 等量劳动投入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劳动生产率提高,等量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则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13.ABC 【解析】 选项D明显错误,由于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相同的商品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的销售价格是不一样的,即就是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方,或同一地方的不同时间,其销售价格也往往不一样。

  14.ABCD【解析】一般价值形式就是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的货币的形式已经出现,但是还没有找到相对完美的、固定的依附物,还需要发展到真正的货币形式,所以就表现出了价值形式在这一阶段特有的诸多特点,如题中的各选项就是最典型的几方面特点。

  15.ABCD 【解析】 本题各选项是关于使用价值、价值和产品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均正确。

  三、分析题

  1.\[参考答案\]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和创造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自然物质和人类劳动。自然物质提供了原材料,人类的具体劳动将原材料加工制造成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商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创造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价值的实体是人类的抽象劳动,劳动是人类价值的惟一来源。在劳动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自然物质是抽象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它们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因而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的劳动。

  【思路点拨】 很明显,本题分两部分来思考,前半部分表述正确,但不能据此就推出后半部分也正确,因为这里不是完全的因果关系,而必须具体分析,重点在商品价值的源泉到底是什么。

  2.\[参考答案\]

  (1)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可以互相比较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在质上是相同的,从而在量上才可以互相比较。这种共同的同质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它们的内部都包含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这种人类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形成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按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可以互相比较。所以,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可以形成价值,但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一般人类劳动都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只有当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可见,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思路点拨】 本题类似于问答题,有两问,重点是前者,在分析清楚商品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之后,第二问体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就水到渠成,一点即出。

  3.\[参考答案\]

  (1)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它不是取决于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本题中马克思所指的“劳动强度”是指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劳动的中等强度”是指社会必要劳动的时间。

  (2)马克思的论述告诉我们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必然改变。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增多,表现为生产商品的数量增多,而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不变的,所以单位商品所含价值量减少。反之,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加。因此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单位商品中所含的劳动量成正比。

  (3)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运行中同样起作用。从国际角度看,在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中,国际价格的基础是国际价值,其价值量是由国际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或者说,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计量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认识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我们根据世界必要劳动量来考虑我国商品的价值决定问题,降低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不断增强国际

竞争力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原理明显,只不过将其应用拓展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其实这不是问题的症结,问题的症结是分析原理,最后联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的现实,谈其现实意义即可。

  4.\[参考答案\]

  (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严谨而科学的体系。但是应该看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于工业化初期,当时创造价值的劳动,主要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 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伴随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表现为: 劳动的领域得到扩展,劳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劳动过程的整体性得到增强。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包括: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于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同样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 二是拓展对创造价值的领域的认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导致劳动向其他领域转移和延伸。 商品生产劳动的领域,已不仅仅局限在物质生产领域,而是延伸到了非物质生产领域,即社会服务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 这样,在当今社会,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精神财富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思路点拨】 回答本题有难度。思路重点在: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说明马克思价值论的发展变化过程,强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于工业化初期,当时创造价值的劳动,主要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今天,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重点分析现在劳动的形式和内涵扩展了,但都创造价值,都应强调。

  5.\[参考答案\]

  (1)对比分析材料1和2材料,应归纳出如下结论: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无法克服其固有的矛盾、消除无政府状态,因而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

  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能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促进生产力发展。

  建立在不同的所有制基础上,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根本区别。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2)对材料3的认识应包括: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承认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深化农村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等,这些都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

  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才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发挥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从而提高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思路点拨】 本题设问清楚,分析材料容易作答:材料1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对经济的危害巨大,其根源为何一分析就知;材料2是中国的情况,经济发展速度比较高,近年持续增长,主要原因是“中国正成功地把市场因素引进中央管制经济中去,”但没有放弃中央的

宏观调控;材料3的重点是强调引入市场机制,加速城市、农村发展,以凸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6.\[参考答案\]

  (1)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

通货紧缩

  (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已不是金属货币,而是能兑换成贵金属的各种货币符号。它们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因而国家对货币流通实行管理和调节时,其调控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各种货币符号本身虽然没有价值,但其在流通中又代表贵金属执行货币的职能,因此,它客观上要求货币符号的发行量与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

  (3)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起作用,纸币的供应量应该符合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如果纸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的需要货币量,他们代表的价值或象征的社会劳动就会减少,即发生货币贬值,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称通货膨胀。相反,如果流通中的纸币供应量过少,少于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则会出现货币升值,单位货币象征的社会劳动增加,引起物价普遍持续下跌,这种经济现象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会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会造成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这说明,按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办事,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危害。防止和治理通货紧缩,是一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经济发展中的总量失衡或结构矛盾是造成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以保证实现经济运行稳定、健康发展。

  【思路点拨】 本题层次清楚:首先叙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其次说明一般情况下通货紧缩是怎样造成的;接着讲明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说明据此原理如何解决通货紧缩问题。

  7.[参考答案]

  (1)上述观点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现代化的机器由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更多的使用价值,但并没有创造更多的价值,当然,率先采用现代化机器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上述观点也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现代化机器只是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不会创造新价值。工人的劳动和剩余劳动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3)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之所以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是因为这些企业工人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二是因为它们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思路点拨】本题考点比较明确,观点正误也比较清楚,重要的是怎么样组织答案。回答本题主要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结合不断发展的实际问题进行评析。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