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GCT-ME逻辑应试辅导》 > 正文

第四节:词项逻辑的相关知识及其运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10/08 13:14  北京安通学校

  命题逻辑所处理的推理依据的是命题之间的关系。命题逻辑只分析复合命题的结构,不分析原子命题的结构。词项逻辑所处理的推理依据的是概念(词项)之间的关系。词项逻辑要进一步分析原子命题的结构。日常思维的推理,一部分是命题推理,另一部分则是词项推理。与GCT应试相关的词项推理是对当关系和三段论。

  1.对当关系(附:模态对当关系)

  [思考]

  所有产品都合格。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试确定以下各断定的真假:

  A.所有产品都不合格。

  B.有产品合格。

  C.有产品不合格。

  答:

  A和C假;B真。

  [思考]

  有产品不合格。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试确定以下各断定的真假:

  A.所有产品都合格。

  B.所有产品都不合格。

  C.有产品合格。

  答:

  A假;B和C的真假不能确定。

  [思考]

  A.所有产品都合格。

  B.所有产品都不合格。

  C.有产品合格。

  D.有产品不合格。

  在以上四个断定中:

  满足“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两个断定(可以不只一组,下同)是();

  满足“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两个断定是();

  满足“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的两个断定是();

  满足“如果前者真,则后者真”(即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亦即前者蕴涵后者)的两个断定是()。

  答:

  满足“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两个断定是(A和D;B和C)

  满足“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两个断定是(A和B);

  满足“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的两个断定是(C和D);

  满足“如果前者真,则后者真”(即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亦即前者蕴涵后者)的两个断定是(A和C;B和D)。

  以上所思考的,就是所谓的对当关系。一个对相关知识并不熟悉的人,通过日常思考,完全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但熟悉相关知识,显然有利于正确、迅速地找到答案。

  不难发现,所谓对当关系,就是具有相同的主、谓项的四个不同的原子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这样的原子命题,称为直言命题。

  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有无某种性质的原子命题。如:

  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的。

  有的新闻报导不是真实的。

  都是直言命题。

  直言命题的有主项、谓项、量项和联项四个构成要素。

  主项和谓项统称词项。量项分为全称量项和特称量项,全称量项通常用“所有”(任一)表达;特称量项通常用“有些”(有的)表达。联项分为肯定联项和否定联项,肯定联项用“是”表达,否定联项用“不是”表达。量项决定直言命题的量(全称或特称);联项决定直言命题的质(肯定或否定)。

  直言命题分为全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肯定和特称否定四种。下表给出这四种直言命题的实例、一般形式、简写形式和简称。

  名称实例一般形式简写形式简称

  全称肯定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所有S都是PSAPA命题

  全称否定所有的宗教都不是科学。所有S都不是PSEPE命题

  特称肯定有的官员是清廉的。有的S是PSIPI命题

  特称否定有的报导不是真实的。有的S不是PSOPO命题

  关于直言命题,有几点补充说明。

  第一,关于单称命题。

  主项为单独概念的直言命题称为单称命题。如: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多瑙河不是欧洲最长的河流。

  分别是单称肯定命题和单称否定命题。单称命题中不出现量词,但是,由于单称命题的主项是单独概念,因此,单称命题和全称命题一样,实际上都断定了主项的全部外延。所以,在词项逻辑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单称命题就作全称命题处理,也就是说,单称肯定命题为A命题,单称否定命题为E命题。

  第二,关于特称量项“有的”(“有些”)。

  作为逻辑上的特称命题,当我们断定“有的S是P”,就是断定存在S是P,或者说有S是P,至于量上的多少则没有断定,可多可少,至少有一,也可以是全体。因此,特称命题也称为存在命题。例如,事实上所有的中国人是都是炎黄子孙,相应于这个事实,全称命题“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是真的,特称命题“有些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也是真的”。

  第三,关于日常语言中直言命题的规范分析。

  在日常语言中,直言命题大都不是以标准形式表达的,即有时省略了量项或联项,有时使用了不规范的量项或联项。因此,需要对日常语言中不规范表达的直言命题进行规范化整理和分析。这点对GCT-ME逻辑应试颇具重要性,因为试题所涉及的直言命题很多是不规范表达的。

  [思考]

  对以下直言命题进行规范化整理:

  (1)没有无因之果。

  (2)天鹅不都是白的。

  (3)鱼目岂能混珠。

  (4)不少植物不是多年生的。

  答:

  (1)可以整理为“所有的结果都是有原因的”,是A命题。

  (2)可以整理为“有些天鹅不是白的”,是O命题。

  (3)可以整理为“所有的鱼目都不是能混珠的”,是E命题。

  (4)可以整理为“有些植物不是多年生的”,是O命题。

  如果两个直言命题的主、谓项均相同,则称它们是同一素材的。如:

  (1)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2)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可以克服的。

  (3)有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4)有些困难不是可以克服的。

  这四个直言命题是同一素材的,它们的主谓项均相同。再如:

  (1)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2)有的天鹅是黑的。

  这两个命题不是同一素材的,它们的主谓项不尽相同。

  不同素材的直言命题之间一般地说没有直接的真假关系。例如,已知:“所有的肝炎都是传染的”真,不能推知“有些癌症不是传染的”的真假,因为这两个命题的素材不同。但同一素材的命题之间就存在直接的直假关系。例如,如果“所有的癌症都不是传染的”真,则“有的癌症是传染的”就一定假。

  同一素材的直言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称为对当关系。

  可用下面的方形图来刻划对当关系。这个方形图称为逻辑方阵。

  所有S都是P 反对 所有S都不是P

  矛 矛

  从 从

  属 属

  盾 盾

  有的S是P 下反对 有的S不是P

  这一方阵也可表示为:

  SAP 反对 SEP

  矛 矛

  从 从

  属 属

  盾 盾

  SIP 下反对 SOP

  对当关系刻划存在于同一素材的四个直言命题之间的四种逻辑关系,它们是: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和从属关系。

  矛盾关系存在于A命题和O命题,以及E命题和I命题之间。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真假。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由其中一个真,可推出另一个假;由其中一个假,可推出另一个真。

  反对关系存在于A命题和E命题之间。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由其中一个真,可推出另一个假;由其中一个假,不能推出另一个的真假。

  下反对关系存在于I命题和O命题之间。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由其中一个假,可推出另一个真;由其中一个真,不能推出另一个的真假。

  从属关系存在于A命题和I命题,以及E命题和O命题之间。从属关系即是蕴涵关系,即A命题蕴涵I命题,E命题蕴涵O命题。即如果A真,则I真;如果I假,则A假;如果A假,则I不能确定真假;如果I真,则A不能确定真假。类似的关系也存在于E命题和O命题之间。

  根据对当关系,由一个直言命题的真假,可推断出同一素材的其它命题的真假情况(这种真假情况包括三种:真、假或真假不能确定)。在作此出推断时,一般地只运用矛盾关系和从属关系就可以了。

  [思考]

  已知:“所有的公民都要守法”真,求同一素材的其它命题的真假。

  解:

  由条件,已知A命题真。

  由矛盾关系,由A真可推知O假,即“有公民不要守法假”。

  由从属关系,由O假可推知E假,即“所有公民都不要守法”假。

  由矛盾关系,由E假可推知I真,即“有公民要守法”真。

  [例36]

  这幢楼的住户中, 发现有外来人口未到街道办事处登记。

  如果这一断定是真的,则在下述三个断定中不能确定真假的是:

  Ⅰ.这幢楼中有外来人口居住。

  Ⅱ.这幢楼中所有的外来人口都已到街道办事处登记。

  Ⅲ.这幢楼中有的外来人口已到街道办事处登记。

  (A)Ⅰ、Ⅱ和Ⅲ。

  (B)只有Ⅰ和Ⅱ。

  (C)只有Ⅲ。

  (D)只有Ⅱ。

  答案是C。

  题干断定“有外来人口未到街道办事处登记”,因此,这幢楼中有外来人口居住,即Ⅰ为真。

  根据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有外来人口未到街道办事处登记”和“这幢楼中所有的外来人口都已到街道办事处登记”是矛盾关系,由前者真可推知后者假,即Ⅱ为假。

  “这幢楼中有外来人口已到办事处登记”和“有外来人口未到街道办事处登记”的下反对关系,由后者真,不能确定前者真假,即Ⅲ不能确定真假。-

  关于对当关系,有两点须说明:

  第一,对当关系的成立,是以直言命题的主项非空(即主项所断定的对象是存在的)为条件。如果主项是空概念,即它所断定的对象不存在,那么,对当关系就不普遍成立。例如,所有的永动机造价都很高,这是A命题,有的永动机造价不高,这是O命题,根据矛盾关系,它们必有一真一假。我们很难设想,其中哪个命题是真的,因为永动机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在对当关系中,单称命题不能作全称命题处理。因为单称肯定命题和单称否定命题是矛盾关系,如果把它们分别处理为全称肯定命题和全称否定命题,就成了反对关系了。例如,单称命题如果作全称命题处理。那么,“鲁迅是文学家”和“鲁迅不是文学家”就成了反对关系,我们不能设想,这两个命题可以同假。

  下图刻划的是全称肯定、全称否定、单称肯定、单称否定、特称肯定和特称否定6个直言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

  SAP 反对 SEP

  从 从

  矛 矛

  属 属

  从 矛 盾 从

  s是P s不是P

  属 属

  从 盾 盾 从

  属 属

  SIP 下反对 SOP

  在上图中,s表示主项S的外延中一个确定的元素,“s是P”是单称肯定,“s不是P”是单称否定。除了原有的逻辑关系继续成立以外,矛盾关系还存在于单称肯定和单称否定之间;从属关系还存在于全称肯定和单称肯定、单称肯定和特称肯定、全称否定和单称否定、单称否定和特称否定之间。(事实上,还有其它一些关系成立,如全称肯定和单称否定是反对关系,等等,但这些关系不会在应试中涉及。这里略了。)

  [思考]

  甲班班长考试及格了。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求以下命题的真假情况:

  (1)甲班同学考试都及格了。

  (2)甲班同学考试都没及格。

  (3)有的甲班同学考试及格了。

  (4)有的甲班同学考试没及格。

  解:

  令S表示“甲班学生”,P表示“考试及格”,s表示甲班班长。

  已知“s是P”真,根据从属关系,得SIP真,SAP真假不能确定;

  由SIP真,根据矛盾关系,得SEP假;

  由SEP假,根据从属关系,得SOP真假不能确定。

  因此,命题(1)真假不能确定;命题(2)假;命题(3)真;命题(4)真假不能确定。

  [例37]

  在某次税务检查后,四个工商管理人员有如下结论:

  甲:所有个体户都没纳税。

  乙:服装个体户陈老板没纳税。

  丙:有个体户纳了税。

  丁:有个体户没纳税。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断定属实,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 甲断定属实,陈老板没有纳税。

  B. 丙断定属实,陈老板纳了税。

  C. 丙断定属实,但陈老板没纳税。

  D. 丁断定属实,但陈老板纳了税。

  解析:

  答案是B。

  甲的断定是E命题,丙的断定是I命题,互相矛盾,必有一真一假。由条件,四人中只有一人的断定属实,因此,乙和丁的断定都不属实。由乙的断定为假,可推知:陈老板纳了税;丁的断定是O命题,由O命题假,根据矛盾关系,可推断A命题真;由A命题真,根据从属关系,可推断I命题真,即丙断定属实。因此,可得结论:丙断定属实,陈老板纳了税。-

  上述对当关系,不仅对相关的直言命题成立,而且对相关的模态命题成立。模态命题的对当关系,在GCT-ME逻辑应试中多有涉及,这里作一介绍。

  “必然”、“可能”称为模态算子。包含模态算子的命题,称为模态命题。

  为了讨论的简明方便,以“”表示模态算子“必然”;“”表示模态算子“可能”。

  如果以p表示命题“美国发生恐怖事件”,则

  p的含义是“美国必然发生恐怖事件”;

  p的含义是“美国可能发生恐怖事件”;

  p的含义是“美国必然不发生恐怖事件”;

  p的含义是“美国可能不发生恐怖事件” 。

  [思考]

  设p的含义同上,则p、p、p和p的含义各是什么?在p、p、p、p、p、p、p和p八个模态命题中,哪些命题是互相等值的?

  解答:

  p的含义是“美国不必然发生恐怖事件”;

  p的含义是“美国不可能发生恐怖事件”;

  p的含义是“美国不必然不发生恐怖事件”;

  p的含义是“美国不可能不发生恐怖事件” 。

  p和p等值。即“美国不必然发生恐怖事件”等值于““美国可能不发生恐怖事件”。

  p和p等值。即 “美国不可能发生恐怖事件”等值于 “美国必然不发生恐怖事件”。

  p和p等值。即 “美国不必然不发生恐怖事件”等值于“美国可能发生恐怖事件”。

  p和p等值。即 “美国不可能不发生恐怖事件”等值于“美国必然发生恐怖事件”。

  以上的思考涉及到了模态命题的对当关系。同样,一个对相关知识并不熟悉的人,通过日常思考,完全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但熟悉相关知识,显然有利于正确、迅速地找到答案。

  对任一命题p,p、p、p、p这四个基本模态命题的真假关系,称为模态对当关系。这种模态对当关系可以用我们熟悉的逻辑方阵来刻划。

  p 反对 p

  矛 矛

  从 从

  属 属

  盾 盾

  p 下反对 p

  记住以下等值式:

  p  p

  p  p

  p  p

  p  p

  即

  不必然p = 可能非p

  不必然非p = 可能p

  不可能p = 必然非p

  不可能非p = 必然p

  [思考]

  不必然 “所有S都是P” = ?

  不必然 “所有S都不是P” = ?

  不必然 “有S是P” = ?

  不必然 “有S不是P” = ?

  不可能 “所有S都是P” = ?

  不可能 “所有S都不是P” = ?

  不可能 “有S是P” = ?

  不可能 “有S不是P” = ?

  答案在以下各项中选择:

  必然 “所有S都是P”。

  必然 “所有S都不是”。

  必然 “有S是P”。

  必然 “有S不是P”。

  可能 “所有S都是 P”。

  可能 “所有S都不是P”。

  可能 “有S是P”。

  可能 “有S不是P”。

  解答:

  不必然“所有S都是P”,根据模态对当关系,等值于:可能“并非:所有S都是P”;“并非:所有S都是P”,根据直言命题对当关系,等值于:“有S不是P”。因此,不必然 “所有S都是P”,等值于:可能“有S不是P”。

  类似地,可分析解答其余问题。

  因此答案是:

  不必然“所有S都是P” = 可能“有S不是P”

  不必然“所有S都不是P” = 可能 “有S是P”

  不必然“有S是P” = 可能“所有S都不是P”

  不必然“有S不是P” = 可能“所有S都是P”

  不可能“所有S都是P” = 必然“有S不是P”

  不可能“所有S都不是P” = 必然“有S是P”

  不可能“有S是P” = 必然“所有S都不是P”

  不可能“有S不是P = 必然“所有S都是P”

  记住以下等式:

    SAP =  SOP

    SEP =  SIP

    SIP =  SEP

    SOP =  SAP

    SAP =  SOP

    SEP =  SIP

    SIP =  SEP

    SOP =  SAP

  注意:在命题逻辑中,否定“并且”,得到“或者”;否定“或者”,得到“并且”;在词项逻辑和模态逻辑中,否定“所有(全称)”,得到“有些(特称)”;否定“有些(特称)”,得到“所有(全称)”;否定“必然”,得到“可能”;否定“可能”,得到“必然”。

  [例38]

  不可能所有的错误都能避免。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必定为真?

  A) 可能所有的错误都不能避免。

  B) 可能有的错误不能避免。

  C) 必然所有的错误都不能避免。

  D) 必然有的错误不能避免。

  解析:答案是D。-

  [例39]

  不必然任何经济发展都会导致生态恶化,但不可能有不阻碍经济发展的生态恶化。

  以下哪项最为准确地表达了题干的含义?

  A.任何经济发展都不必然导致生态恶化,但任何生态恶化都必然阻碍经济发展。

  B.有的经济发展可能导致生态恶化,而任何生态恶化都可能阻碍经济发展。

  C.有的经济发展可能不导致生态恶化,但任何生态恶化都可能阻碍经济发展。

  D.有的经济发展可能不导致生态恶化,但任何生态恶化都必然阻碍经济发展。

  解析:答案是D。

  “不必然任何经济发展都会导致生态恶化”,等值于“有的经济发展可能不导致生态恶化”;“不可能有不阻碍经济发展的生态恶化”,等值于“任何生态恶化都必然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答案是D。-

  2.三段论

  三段论由有“逻辑学之父”之称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建立,是西方传统逻辑的主要部分,也是其体系中最完善最严密的部分。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它应该当代成为各种专业的高层次受教育者的一种常识。三段论的知识在GCT-ME逻辑考试中有涉及。

  考虑下面两个推理:

  推理1:

  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苏格拉底是人。

  -----------------------

  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推理2:

  毛泽东是革命家。

  毛泽东是诗人。

  ------------------------

  所以,有些诗人是革命家。

  以上两个推理都是三段论。

  三段论是由三个直言命题构成的一种推理形式,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第一,这三个直言命题以且只以三个不同的词项作主项和谓项。

  第二,每个词项在任意一个命题中至多出现一次,但在这三个直言命题中共出现两次。

  第三,以其中的两个命题为前提,以第三个命题为结论。

  有且只有一个词项不在结论中出现而只在前提中出现两次,该词项称为中项,常用M表示;结论中的主项称为小项,常用S表示;在结论中的谓项称为大项,常用P表示。包含大项的前提叫做大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叫做小前提,按照习惯,我们一般将大前提放在前面,小前提放在后面,但这不是区分大小前提的标准。区分大小前提的标准是它们的定义。

  [思考]

  写出上述推理1和推理2的推理形式:

  解:

  推理1的中项是“人”,用M表示;小项是“苏格拉底”,用S表示;大项是“要死的”,用P表示。大前提是全称肯定命题,即A命题。小前提和结论都是单称肯定命题。注意,在三段论中,单称命题都作全称命题处理,因此,推理1的小前提和结论都是全称肯定,即A命题。

  推理1的推理形式如下:

  MAP

  SAM

  -----

  SAP

  类似地,可得推理2的推理形式如下:

  MAP

  MAS

  ------

  SIP

  三段论的形式分析和形式比较,在GCT-ME逻辑试题中多有涉及,应给以注意。

  [思考]

  三段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推理形式?

  解析:

  三段论的中项在大小前提中有且只有四种不同的位置,三段论因而分为四个格:

  第一格:

  M-P

  S-M

  第二格:

  P-M

  S-M

  第三格:

  M-P

  M-S

  第四格:

  P-M

  M-S

  每一格的大、小前提和结论都可能有A、E、I、O四种形式,因此,每一格有64种不同的形式。因而三段论共有256种不同的形式。

  以上推理1是第一格,大、小前提和结论的命题类型按顺序是A、A、A,因此称为第一格的AAA式。推理2则是第三格的AAI式。

  在三段论的256种不同形式中,只有25个是正确推理式(有效式),其余都是错误推理式(无效式)。

  考虑以下两个推理

  推理3:

  所有的罪犯都有作案动机

  有的被告没有作案动机

  ------------------------

  所以,有的被告不是罪犯

  推理4:

  所有的罪犯都有作案动机

  有的被告有作案动机

  -------------------------

  所以,有的被告是罪犯

  推理3是正确的,其推理形式是第二格的AOO式,是有效式;推理4是错误的,其推理形式是第二格的AIO式,是无效式。

  如何根据一些确定的形式的标准,来判定任一三段论的有效性?这是逻辑学的任务。传统词项逻辑给出了七条规则,依据这些规则,能无一例外地判定任一三段论的有效性。GCT-ME考试不涉及基于这些专业知识的三段论有效性判定,因此,没有必要在本书中介绍三段论的形式判定规则及相关的专业知识。

  GCT-ME有关三段论的试题有两种类型:第一,三段论的形式分析和形式比较;第二,选择反例来证明某个三段论的无效。

  [例40]*

  有些台独分子论证说: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管辖的都是中国人,台湾人现在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管辖,所以,台湾人不是中国人。

  以下哪一个推理明显说明上述论证不成立?

  A.所有成功人士都要穿衣吃饭,我现在不是成功人士,所以,我不必穿衣吃饭。

  B.商品都有使用价值,空气当然有使用价值,所以,空气当然是商品。

  C.所有技术骨干都刻苦学习,小张是技术骨干,所以,小张是刻苦学习的人。

  D.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都应受到社会的谴责,所以,所有犯罪行为都应受到社会谴责。

  解析:答案是A。

  题干的推理结构是:

  所有M都是P

  S不是M

  -------------------

  所以,S不是P

  诸选项中,A项具有与题干相同的结构,且明显前提真而结论假。因此,可说明题干推理的不成立。

  3.在解题中的运用

  下面通过实例说明词项逻辑的相关知识在GCT-ME解题中的运用。

  [例41]

  已知“基本粒子不都可分”真,则据此不能确定真假的命题是()。

  (1)所有的基本粒子都可分。

  (2)所有的基本粒子都不可分。

  (3)有的基本粒子可分。

  (4)有的基本粒子不可分。

  A.仅(1)和(4)

  B. 仅(2)和(3)

  C.仅(2)

  D. 仅(3)

  解析:答案是A。

  题干“基本粒子不都可分”的规范形式是“有的基本粒子不可分”,同(4),是O命题。

  (1)、(2)、(3)分别是A、E、I命题。由O命题真,只能推出A命题假,不能推出E和T命题的真假。-

  [例42]

  有的哺乳动物是有尾巴的,因为老虎是有尾巴的。

  为使上述论证成立,以下哪项必须成立?

  A.有的哺乳动物不是老虎。

  B.老虎是哺乳动物。

  C.有的哺乳动物没有尾巴。

  D.有老虎不是哺乳动物。

  解析:答案是B。-

  [例43]

  宏达超市的所有商品都是合格产品。有些贴有蓝箭

商标的商品不是合格产品。

  如果以上两个命题为真,则以下哪个命题能确定真假?

  (1)贴有蓝箭商标的商品都是宏达超市的商品。

  (2)贴有蓝箭商标的商品都不是宏达超市的商品。

  (3)有些贴有蓝箭商标的商品是合格产品。

  A.只有(1) B.只有(2)

  C.只有(3) D.只有(1)和(3)

  解析:答案是A。

  题干断定:宏达超市的所有商品都是合格产品;有些贴有蓝箭商标的商品不是合格产品。,由此可推出,有些贴有蓝箭商标的商品不是宏达超市的商品。因此,可断定命题(1)假。

  命题(2)和(3)不能断定真假。

  可用欧拉图辅助解题。下图刻划了题干所断定的关系。题干断定:有些贴有蓝箭商标的商品不是合格产品。符合这一断定有下图所示a、b、c三种可能情况。

  合格

  宏达商品 蓝箭商标

  (b)

  蓝箭商标

  (a)

  蓝箭商标

  (c)

  命题(1)在三种情况下都假,因此可确定为假。

  命题(2)在情况a下假,在情况b和情况c下真,因此,不能确定真假。

  命题(3)在情况a和情况b下真,在情况c下假,因此,不能确定真假。-

  [例44]

  世界上不可能有某种原则适用所有不同的国度。

  以下哪项与上述断定的含义最为接近?( )

  A.有某种原则可能不适用世界上所有不同的国度。

  B.有某种原则必然不适用世界上所有不同的国度。

  C.任何原则都可能有它不适用的国度。

  D.任何原则都必然有它不适用的国度。

  解析:答案是D

  不可能p,等值于:必然非p。因此,“不可能有某种原则适用所有不同的国度”,等值于:“并非有某种原则适用所有不同的国度,这是必然的。” 而“并非有某种原则适用所有不同的国度”,等值于:“任何原则都有它不适用的国度”。因此,“世界上不可能有某种原则适用所有不同的国度”,等值于“任何原则都有它不适用的国度”。-

  [例45]

  甲班所有学生都通过体检。未通过体俭的学生中发现有特长生。

  如果以上两个命题为真,则以下哪个命题能确定真假?

  (1)所有的特长生都在甲班。

  (2)有些特长生是甲班学生。

  (3)有些特长生通过了体检。

  A.只有(1) B.只有(2)

  C.只有(3) D.只有(1)和(3)

  解析:答案是A

  可用欧拉图辅助解题。下图刻划了题干所断定的关系。题干断定:未通过体俭的学生中发现有特长生。符合这一断定有下图所示a、b、c三种可能情况。

  特长生

  (b)

  体检合格 体检不合格

  特长生

  甲班学生 (c)

  特长生

  (a)

  命题(1)在三种情况下都假,因此可确定为假。

  命题(2)在情况a下真,在情况b和情况c下假,因此,不能确定真假。

  命题(3)在情况a和情况b下真,在情况c下假,因此,不能确定真假。-

  [例46]

  不可能宏达公司和亚鹏公司都没有中标。

  以下哪项最为准确地表达了上述断定的意思?

  A.宏达公司和亚鹏公司可能都中标。

  B.宏达公司和亚鹏公司至少有一个可能中标。

  C.宏达公司和亚鹏公司必然都中标。

  D.宏达公司和亚鹏公司至少有一个必然中标。

  解析:答案是D。

  断定“不可能(非A并且非B)”,等于断定“必然(A或者B)”。

  题干断定“不可能宏达公司和亚鹏公司都没有中标”,即断定“不可能(宏达公司没有中标,并且亚鹏公司没有中标)”,这等于断定“必然(宏达公司中标,或者亚鹏公司中标)”,即等于断定“宏达公司和亚鹏公司至少有一个必然中标”。 -

  [例47]

  林园小区有住户家中发现了白蚁。除非小区中有住户家中发现白蚁,否则任何小区都不能免费领取高效杀蚁灵。静园小区可以免费领取高效杀蚁灵。

  如果上述断定都真,则以下哪项据此不能断定真假?

  Ⅰ 林园小区有的住户家中没有发现白蚁。

  Ⅱ 林园小区能免费领取高效杀蚁灵。

  Ⅲ 静园小区的住户家中都发现了白蚁。

  A.只有Ⅰ和Ⅲ。 B.只有Ⅰ和Ⅱ。

  C.只有Ⅱ和Ⅲ。 D.Ⅰ、Ⅱ和Ⅲ。

  解析:答案是D。

  题干作出了三个断定:

  断定一:林园小区有住户家中发现了白蚁。

  断定二:小区中有住户家中发现白蚁,是该小区免费领取高效杀蚁灵的必要条件。

  断定三:静园小区可以免费领取高效杀蚁灵。

  和选项Ⅰ相关的是断定一。但由断定一的真,不能断定选项Ⅰ的真假。

  和选项Ⅱ相关的是断定一和断定二。但由这两个断定的真,不能断定选项Ⅱ的真假,因为断定二断定的是必要条件关系。

  和选项Ⅲ相关的是断定二和断定三。由这两个断定的真,可推出“静园小区有住户家中发现白蚁”真,但由“静园小区有住户家中发现白蚁”真,不能确定选项Ⅲ的真假。 -

  [例48]

  甲说:“我班所有同学都已申请了贷款。”

  乙说:“如果班长申请了贷款,那么学习委员就没申请。”

  丙说:“班长申请了贷款。”

  丁说:“我班有人没有申请贷款。”

  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甲说假话,班长没申请。

  B.乙说假话,学习委员没申请。

  C.丙说假话,班长没申请。

  D.甲说假话,学习委员没申请。

  解析:答案是D。

  甲的断定是A命题,丁的断定是O命题,互相矛盾,必有一假。因此,乙和丙说的是真话。可得:班长申请了贷款;学习委员就没申请。因此,甲说的是假话。-

  [例49]*

  某旅游团去木兰围场旅游。团员们骑马、射箭、吃烤肉,最后去商店购买纪念品。已知:

  (l)有人买了蒙古刀。

  (2)有人没有买蒙古刀。

  (3)该团的张先生和王女士都买了蒙古刀。

  如果以上三句话中只有一句为真,则以下哪项肯定为真?

  A.张先生和王女士都没有买蒙古刀。•

  B.张先生买了蒙古刀,但王女士没有买蒙古刀。

  C.该旅游团的李先生买了蒙古刀。

  D.张先生和王女士都买了蒙古刀。

  解析:答案是A。

  (1)和(2)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3)假,即事实上张先生和王女士至少有一人没买,因此(2)真,因此(1)假,即事实上所有人都没买。因此A项肯定为真。-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