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自考 > 正文

自考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清代文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10/08 15:26  新浪考试

  清代文学占考试比重的百分之二十五,是仅次于宋代文学的十分重要的部分。其中的《红楼梦》《聊斋志异》《桃花扇》等作品内容都是历次考试从不回避的重点,而且诗歌和词也有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色,文学批评等诸多方面都很重要,所以再复习的末期,一定要拿出复习宋代文学时的精神,复习好这一部分,考试多拿些分数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祝各位同志复习顺利!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诗歌

  理解:遗民诗人作品的共同特点(共同特点是能够坚持民族气节,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很多作品表现了民众在明清战乱中的流离之苦和失国之痛,使诗歌呈现出苍凉,激昂悲壮的艺术风格。显然有回归诗骚和汉魏风骨传统的趋向,表现出诗歌服务于社会的道统文学观念。)

  顾炎武诗歌创作(以深挚的情感在诗歌中将晚明统治者的腐朽堕落,清兵入关后残酷的杀戮行为和汉族人民的灾难和反抗熔为一炉,再现于纸上。如《秋山》二首直接写江南人民与清兵的浴血奋战,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真实情感,使他的诗风雄浑悲壮,苍凉沉郁,语言却又朴素自然)

  吴嘉纪诗歌创作(在表现民族矛盾和亡国之痛方面他和顾炎武大致相同,由于他的个人经历,使他在诗歌中能够较多地反映滨海地区民众的苦难生活,有白居易的新乐府诗风,自然质朴,浑然天成,在清初具有独特的风格。)

  屈大均诗歌创作(虽属遗民诗人,但人格和诗风却十分接近李白。如《壬戌清明作》诗末“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亡国之痛,悲凉感人,堪称清初遗民诗的绝笔。)

  钱谦益诗歌创作(提倡宋元诗歌,又能兼唐人诗歌之长,故能汇唐宋诗歌风格为一炉,如广为传诵的《后秋兴》之十三,在艺术上,技巧圆熟,语言华艳而又沉郁,富有形象性和暗示性。)

  吴伟业诗歌创作(早年诗华艳绮丽,明亡后则苍凉凄楚,风骨遒劲,诗歌多五言,七言古体,尤长七言歌行,时有“梅村体”之称,在叙事方面受白居易影响,在用事和辞藻方面则接近李商隐,形成沉郁苍凉,气势磅礴的特色。在清人宗法唐人诗路中,吴为开导先路者。)

  “南施北宋”(施润章和宋琬,二人由明入清,时常在诗歌中流露出惊悸之感。如宋的《初秋即事》。他们的思想属于理学复古的保守派,在诗歌上主张以温柔敦厚的诗风来为盛世服务,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样的文学思想。)

  王世真及其“神韵说”(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能社会性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籍的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多为七言绝句,如《江上》)

  沈德潜及其“格调说”(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附加的诗教传统。)

  翁方纲及其“神韵说”(他认为“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格调说的毛病则在于食古不化,所以提出“肌理说”对二者加以匡正。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识记:郑燮诗歌创作的内容及主要特点(诗歌方面主张诗人要“自树旗帜”,“直抒血性”,比袁枚更加注意关注现实,对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写实诗人特别推崇。常常通过一些题画诗来表达个人情怀。)

  赵翼诗歌创作的内容及主要特点(主张诗应创新,反对模拟古人,努力用自己的诗歌去体现其论诗主张,所以他的诗题材与风格比较多样,并注意在诗中突出个性,抒发才情。)

  黄景仁诗歌创作内容及主要特点(主要反映他医生穷困潦倒的生活,困顿的生活却使他形成一种孤傲清高的品行。)

  简单运用:性灵派与明代公安派的思想关联?

  答:袁枚的文学主张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但在创作时间方面却取得了比公安派更大的成就。公安派的创作实绩主要体现在小品散文方面,而以袁枚为首的性灵派的成就却主要为诗歌。他的近体诗成就较高,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他的诗构思新颖,笔调轻灵,变化多姿,如《春日杂诗》。

  第二章 清代词

  理解:陈维崧与“阳羡派”(以陈为代表的的一个词派,在清初词坛上以学苏,辛为主,尤其陈,接近辛词风,所作之词,豪情奔放,才情纵横,长调小令,挥洒自如,词作呈现多种风格。

  朱彝尊与“浙西派”(与“阳羡派”明显不同,朱推崇姜夔,张炎的词作,认为张炎所说的“清空”是作词的最高境界,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注重词的格律,技巧,此派影响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百余年的词坛。)

  简单运用:纳兰性德与阳羡派与浙派有何不同?

  答:他身为贵介公子,他却将这些荣耀地位视为难以解脱的束缚,并由此形成了郁郁寡欢的性格和壮志难酬的情怀。这种心绪给他的作品蒙上了一层浓浓的哀婉幽绝的色彩。

  这种词风上承后主李煜,旁则与清初文学的感伤思潮相融会,所以他的词风也与后主相近,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情,自然流转,没有雕琢的痕迹。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这种展示作家真诚心灵的作品不是过多,而是太少。在清初词坛中,阳羡派有失粗率,浙派短于挚情,相比之下,他的词则纠正了二者的偏颇,所以他的词代表了清词的最高成就。

  第三章 清代散文与骈文

  简单运用:“学人之文”和“文人之人”的区别及对清代散文演变的作用?

  答:(清初散文家可分为两派,一派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另一派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前者被称为“学人之文”,后者被称为“文人之文”。)“学人之文”主张文章须有益于天下,强调经世致用,从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文人之文”则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放诞与华丽文风基本上被荡涤肃清。

  二者在清初的出现,使得在晚明受到极大遏制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重新抬头并很快居于文坛统治地区。

  识记: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木魁,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为“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做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散文理论。)

  阳湖派(张惠言和恽敬二人,都接受了桐城派的影响,由于二人及大部分追随者都是阳湖人,被称为阳湖派。理论与桐城大同,但有小异。一是在桐城派所规定的取法《论语》《孟子》和唐宋八大家古文之外,兼取诸子百家;二是把骈文笔法引入散文也具有了博雅共丽的特点。)

  理解:桐城派三人创作文学主张?

  答:方苞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就是要求文章“言有物”“言有序”;刘大木魁则着重探讨了文章写作中的“神气”“音节”“字句”三者的关系;姚鼐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总结融化,他强调文章要“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兼备,提出了“八要”之说,将文章的风格从总体上归纳为“阳刚”“阴柔”两种审美范畴,从而使桐城派散文理论更加完整,更加系统化。

  桐城派散文及其理论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

  答:桐城派的散文理论,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方苞提出“义法”,其意图就是要使已经被分离的道统和文统再次融为一体。代表了清代封建政权和士人心态对散文的要求期望,不仅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也为广大文人规定了一种十分明确的文章操作程序,因而在整个清代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桐城派散文理论至姚鼐而系统化,首先,他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其次,为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他还提出“八要”,其三,他总结了前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增加了中国美学的范畴,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和文学艺术风格的分析探索具有重大影响。这就使得桐城派的文学理论更加完整,更加系统化了。

  总之,桐城派的散文理论适应了清王朝巩固专政的需要,代表了清王朝和士人对散文的要求,与清代质实尚朴的社会思潮较为吻合,所以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士人的欢迎,在清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汪中的骈文及其意义(从文学发展眼光看,他的骈文风格与当时诗歌领域袁枚等人的“性灵说”遥相呼应,有力地支持并推动了主性情文学思潮的推广。

 [1] [2] [3]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