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自考 > 正文

清代戏剧:长生殿、桃花扇

http://www.sina.com.cn 2006/10/08 15:26  新浪考试

  第八章 清代戏剧

  理解:清代戏剧的剧种演变的过程?

  答:昆剧到明末清初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前期,昆剧趋于衰落,逐渐分化为苏昆(南昆),武林昆曲,永嘉昆曲,高昆(北昆)等。由明代弋阳腔演变
而来的高腔到清代也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一些重要的地方戏,如广东的潮州高腔,湖南的长沙高腔,四川的高腔等。与此同时,梆子,皮黄等新的声腔和剧种蓬勃兴起,它们盛行于南至广东福建,北至陕西北京的广大地区。地方戏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标志着我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清代戏剧的三种流派及代表作家?

  答:一是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二是以吴伟业,尤侗等人为代表的文人派,三是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

  识记:苏州派主要作家(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左,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等。)

  简单运用:李玉剧作及其反映的苏州派特点?

  答:李的代表性作品是《清忠谱》,该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以同情和赞赏的态度描绘市民关注现实政治,参与政治斗争的高昂热情,塑造了反抗性很强的人物形象。在结构上,该剧以周顺昌为主脑,同时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遇难穿插其中,该剧在艺术上尤为称道之处是作者充分考虑到舞台演出的实际,使剧本的思想表达,人物塑造和场上的演出效果融为一体。如第二十二折《毁祠》整场戏节奏鲜明,气势宏伟,堪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等等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苏州派关注现实,注重演出特点,情节生动,音律和谐的特点。

  理解:李渔的戏剧创作及对其理论的体现?

  答:李把是否适合场上演出作为戏剧创作的出发点。他大胆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创作原则。首先,对于如何搞好剧本的构思布局,李做了精心的探索。他提出要“立主脑”,即要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脱窠臼”,即题材内容要追求新奇,摆脱俗套;“密针线”,即情节紧密,前后照应;“减头绪”,即删除繁杂的头绪,使“主脑”清晰。其次,在剧本语言方面,他也注重将适合场上演出作为首要条件。提出要“重机趣”,即要有情致和风趣;“戒浮泛”,即防止平庸,一般化;“忌填塞”,即少用古人古事和古书中现成的句子。此外他还具体论述了填写曲词在声韵,宾白,科诨方面的要求。他的戏剧理论相当精辟的揭示了戏剧艺术的内部规律,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系统化的标志。

  他的理论在他的剧本创作中得到了证实,他将戏曲的娱乐和消遣功能放在首位,他的剧本充满喜剧色彩,很好的体现了他的主张。他的喜剧作品善用偶然性,意外性以及误会,逆转等艺术手法,常使观众被剧中悬念所吸引,又同时被作品无所不在的幽默,滑稽和诙谐所陶醉,真正得到了娱乐的享受。

  识记:清代中期戏剧衰落的表现(首先,戏剧内容日益被强调风化的道德说教所笼罩,很多戏曲专以宣扬忠孝节烈为目的;其次,戏曲艺术本身的规律被忽视,以写作诗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来进行戏曲创作;第三,戏曲表演的地位超过了戏曲创作的地位。与此同时,各地地方戏的蓬勃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戏剧市场,使戏曲文学创作很快走向衰落。)

  第九章 《长生殿》

  识记:洪升生平及主要作品(字日方思,号稗畦,先以诗闻名于世,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传奇《长生殿》和杂剧《四婵娟》传世)

  综合运用:《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的关系?

  答:作品中作者一方面歌颂了李,杨真挚的爱情,一方面又指责他们对国家民众负有责任。这种描写,不是艺术的败笔,恰是匠心独运之处。对于作者来说,作品中李,杨的矛盾只是他探索人生哲理的一个外显层次。在承认李杨爱情与国家政治之间矛盾的问题上,作品与《长恨歌》《梧桐雨》并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长生殿》在此基础上却主张对这个永恒的遗憾用佛家出世的思想进行顿悟和超越。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实际上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李杨二人乐极生悲的故事,总结福祸互倚的人生哲理以垂诫来世;二是让李杨二人在历尽劫难的人生况味后大彻大悟,终于跳出爱河情海,以佛家色空观念否定他们的情欲,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深化。

  简单运用:《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答:1,对创作素材的剪裁和提炼。作者根据自己表达的主题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剪裁和提炼。为了从正面表达李杨爱情的肯定,坚持把杨玉环写成一个忠贞专一的情痴;对于以往同类题材戏剧中众多人物,作者也根据主题和剧情需要,对他们作了各种巧妙的艺术处理,或移花接木,或舍弃不用等,这些处理都为表达情缘虚幻的主题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2,宏伟严密的结构艺术。为了表现情缘虚幻的主题,作者在剧本结构方面颇具匠心,长达五十出的剧本,场面壮观宏伟,情节曲折细密,组织排场相当严密周全。作者有意设计了爱情和政治两条线索。其中李杨二人爱情线索为主线,国家政治命运为副线。在主线中作者又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即一对金钗贯穿始终。与此主线相应的是,作者又巧妙地把宫廷内外的政治于社会生活情景相互交叉映衬,融为一体,使剧情既丰富多彩,又层次分明。

  3,优美抒情的曲词艺术。作品情缘虚幻主题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得力于其优美抒情,流畅细致的曲词。作者善于吸收唐诗宋词元曲的语言艺术营养,创造出生动活泼而又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既不失诗词曲语的典雅,又与剧中情节人物水乳交融。如《闻铃》一出“武陵花”传达出风声,雨声,和着檐前铃铎,使李隆基触景生情。作者运用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明皇失去杨贵妃后悔恨交加,痛不欲生的复杂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

  第十章 《桃花扇》

  识记:南洪北孔

  综合运用:《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答:孔尚任自称其写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抒发历史兴亡和人生空幻的感慨,为后人提供历史与人生的借鉴。为此,他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又加以点染虚构,将侯李二人的爱情悲欢离合置于南朝弘光王朝覆灭的社会环境中,从中揭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

  孔尚任将南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归罪于马士英等人,同时也把他们安排为剧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作者从三个方面对这些祸国殃民的权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首先,他们出于自己的私利,大权独揽,党同伐异。其次,当时清兵南下,国势颓危之时,他们或跑或降,一副无耻嘴脸。再次,他们与李侯之间的关系始末则具体揭露了他们的“殃民”劣迹。

  然而作者并不想把对这伙权奸的指斥作为剧本的最终旨归,该剧的立意深度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历史剧和爱情剧。

  作者抛离了俗套陈说,宁肯用苦涩和失落来取代这些浅薄的认识和廉价的慰籍,从而使自己的剧作具有更为深入的历史纵深感和人生哲理感。作者并不满足“恶有恶报”的平庸结局,而是以二人的彻悟出家来作为他们对劫后重逢之后最终的人生道路的选择。

  从现实上来看,作品的思想旨趣表现了清初文人阅尽社会政治的沧桑巨变后对社会政治失去信心而产生逃避心态,从文化传统上看,它又是长期以来个体对社会的依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后,人们难以承受因而恐慌失落心态的反映,从而揭示了清代文学感伤思潮内趋动力的一个重要侧面,这就是作品的思想社会意义。

  简单运用:孔尚任对人物的精心设计?

  答: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作者都精心设计,细笔勾勒。李香君是作者颂扬的正面形象,作者将她防在政治和爱情的冲突中加以塑造,以突出她的坚贞,疾恶如仇性格,在她的形象上,坚贞的爱情和疾恶如仇的政治态度紧密相连,因而她的经历中爱情的不幸遭遇和国家的覆亡命运也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才为剧本主题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作者还注意写出某些次要人物的丰满性格,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加以塑造,并使他们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维持有机的联系,成为剧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杨龙友便是这样的例子。这样作避免了次要人物简单化,脸谱化的流弊,而使次要人物也都成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桃花扇》结构艺术的特点?

  答:首先,以主要人物的爱情悲欢作为敷演情节的基点。作者巧妙地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悲欢离合作为敷演全剧情节的基点,细针密线,环环相套。全剧情节起伏多变,结构上却能混然一体,能在纷繁的历史事件和错综复杂的头绪中将情节组织得如此完整,严谨,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驾驭能力。

  其次,以典型道具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作者以侯赠给李的诗扇作为全剧的贯穿线索。同时又是剧情发展的航标。把桃花扇置于戏曲结构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位置上,并用来作为剧本的题名,产品能够中可见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第三,以中介人物作为连接正邪双方的纽带。一边是正直而注重名节的复社文人,一边是卑鄙无耻

  的魏阉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王朝的政治闹剧。这几乎是截然对立的双方怎样纠缠到了一起,这是该剧艺术结构处理的一个难题。然而孔尚任却巧妙地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性格,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身份和性格的两重性,使杨左右逢源,往返于尖锐矛盾的两派人物之间,人物关系变化中起着粘合穿插作用。

  《桃花扇》宾白典雅的两点表现?

  答:一是作者对曲词与宾白的语言特征及在剧本中承担任务的不切认识得十分清楚,因而能对曲词宾白的安排匀称合度。二是能根据剧情和人物不同,使用不同风格的曲词。“传歌”“眠香”等出写儿女风情,“哭主”“沉江”等出写政治大事,许多曲词则又具有慷慨激昂,深沉悲壮的特色。

本文选自《啖竹堂演義》的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上一页] [1] [2] [3]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