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自考 > 正文

古代哲学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基本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6/10/09 12:03  自考365.COM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这一章的考点是不太多,把备考重点掌握就行了,但要注意可能出一两个生冷的大题目。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2、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

  3、《周易》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社会风俗的结合。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4、周易中的八卦是指:乾坤坎(水)离(火)艮(山)兑(泽)震(雷)异(风)

  5、中国的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6、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本经书。

  7、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它还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即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理想于现实之中。

  8、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9、《老子》关于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11、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1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的问题。他认为,理是作为类的人的本质规定。

  13、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教是他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1、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是指无限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

  2、中国古人把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之空间称为“宇”;把古今旦幕、往来之时称为“宙”。

  3、中国古代宇宙的主要观点:宇宙是至大无外的;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大流,即易;宇宙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一个开放的、交融互摄、旁通统贯、有机联系的整体;宇宙不是孤立、静止、不变不动或机械排列的,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

  4、天人关系问题,也就是人在宇宙间之位置问题,也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中国哲学主要主张天人合一,也有主张天人交胜的。

  5、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观点有复杂的涵义:第一层是指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是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6、中国哲学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

  7、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境界是指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8、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1、一般说来,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2、《中庸》提出的为学五步骤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简记:学问思辨行)

  3、儒家中比较推崇逻辑之学的是荀子及其后学。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发达的是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对待、过程、流衍、动态平衡。

  5、直觉体悟:即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6、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观:即言行一致,要把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结合起来。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这一章是基础,可能出大题目的地方一定要记牢,对类型和特点两大主题都要系统掌握。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1、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2、中国文化形成的三条件是: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和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的生存系统和与之相应的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3、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的文化。智性文化是相对于德性文化而言的,即重智的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基础上的文化。

  4、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表现在: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5、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宗法制度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主要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6、伦理道德学说是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7、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人都加强道德修养;

  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此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能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节。消极作用是: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注意:三个积极,一个消极,三个积极是鼓励修养道德制约维护正义)

  8、孟子主张“人皆可以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可以通过首先修养达到最高境界。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1、中国文化的总的特征是伦理型,此外还有:一是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二是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三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四是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五是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六是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七是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简记:二力 心态 政治 脱神 宗法 经学 学术)

  2、中国文化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同化力的典型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中国化。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是以汉文化为基础并吸收了境内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形成的中华文化。 (延同凝)

  3、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4、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的内在基础。

  5、中国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其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

  6、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的形成的条件是黄河、长江哺育的中华大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简单的生产劳动能够维系人的生存。这一心态的主要表现:一是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二是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三是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四是包含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简记:农 实 趣 念)

  7、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不仅由于氏族社会解体极不充分,而且由于此后自然经济长期延续。

  8、与集权主义相伴生的另一影响深远的政治意识是民本主义。

  9、民本主义,即民为邦本的思想,它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10、绝对尊君论是由法家提出来的。

  11、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民本主义与极端形态的暴政和绝对君权论是对立的;另一方面民本主义又和君主专制主义的一般形态相互补充,构成所谓明君论。

  12、从西周开始的疑天思潮以及敬德保民的思想观念,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3、对于鬼神的看法,儒家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实用的一面,道家否定有人格、有意志的神。

  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以后的发展,坚持无神论观点的不仅有科学家、思想家,还有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可以说形成了一种无神论的文化传统。

  14、孟子认为,道德四个善端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由此引伸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质。

  15、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16、经学传统是指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有着一以贯之的传统,形成了独自的特色。

  17、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一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广泛渗透;二是经学传统对中国宗教的发展的影响;三是在经学的影响下,科学未能充分独立,影响了科学的发展。(注意:一是影响各方面 二是影响宗教 三是影响科学)

  2001年江苏卷考论述题:试述中国古代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第十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一章出中型题的概率较大,对一些有明确序列的题目一定要充分掌握。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涵义

  1、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

  2、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关系。

  3、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

  4、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5、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长期受到人们尊崇并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它们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6、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标准有二: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7、民族精神是指导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8、文化传统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第二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2、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不象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3、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

  但作为明确命题,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西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庄子提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性;《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张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4、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5、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

  6、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7、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

  8、人本思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9、宋明理学中有三个主要派别,即张载的气本论,朱熹的理本论和王阳明的心本论,三者都否认鬼神的存在。

  10、宋明理学宣扬的道德的人本主义,其重要表现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人个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界的升华,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这一思想对人的精神的开放,对于个体道德自我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相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一种落后。

  12、刚健有为思想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13、刚健有为的思想由孔子提出,他十分重视“刚”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知识分子有要责任感和奋斗精神。

  14、《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它强调刚健的同时要文明,要中正,防止主观盲动等片面性。

  15、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柔静无为之说,如老庄思想、宋儒思想,但没有占上风,只是作为刚健有为思想的补充。

  16、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是刚健自强思想的重要表现。

  17、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道,这一基本精神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18、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19、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20、《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

  21、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2、“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即不过度,也不要不及;此外,中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既不“狂”,也不“狷”。

  第三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包括: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等。

  2、由于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将一个民族的人凝聚为一体,使之同心同德地为整个民族的利益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而共同奋斗。

  3、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

  4、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大一统的观念便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

  5、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同时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

  6、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7、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

  8、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9、价值整合功能,即整合不同的价值观,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10、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多元一体格局下发展起来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