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自考 > 正文

人机交互、安全事故与失误、应激与工作负荷

http://www.sina.com.cn 2006/10/12 12:20  北京自考热线

  第十章 人—计算机交互作用

  一、填空

  ⒈ Norman提出的“活动的七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不管是什么任务,用户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的。包括:

  ⑴提出目标; ⑵形成一个意向; ⑶确定活动顺序; ⑷执行该活动;

  ⑸觉察系统状态;⑹解释这种状态; ⑺根据目标和意向评价这种系统状态。

  ⒉ GOMS模型:Card、Moran和Newell提出的 ①目标(Goals)、②操作(Operators)、③方法(Methods) ④选择性原则(Selectionrules)模型,简称GOMS模型。该模型假设通过方法和选择性规则形成一些目标和子目标。

  ⒊ 两个最普遍使用的支持机制:手册和在线帮助。

  ⒋ 进行任务分析时,用户需要的四种类型为:

  ⑴ 用户知道需要提取的信息片段的确切标签;

  ⑵ 用户知道一些所需项目的总特征;

  ⑶ 用户想知道在数据库中与某个领域有关的内容有哪些

  ⑷ 用户只是简单地想知道数据库的总体结构。

  二、简答论述

  ⒈软件可用性标准有哪些?

  ⑴ 易学性:是指一个新的用户能很快学会使用系统;

  ⑵ 有效性:是指在用户在熟悉系统后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用户的工作绩效。一

  个可用性不强的系统将会降低或无助于人们对任务的操作;

  ⑶ 易记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许多产品,尤其是一些计算机软件,通常都

  是由一些偶然用户来作用;

  ⑷ 错误率:通常是低可用性的主要标识;

  ⑸ 满意感:是一个主观性较强但同样也很重要的指标,尤其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常用的测量用户对某系统或产品是否满意的方法是直接询问他们。

  ⒉ 提高可用性原则有哪些?

  ⑴ 将系统和现实世界进行匹配大家都很熟悉;

  ⑵ 使界面保持一致:包括与系统内部和任何现存的外部标准保持一致。内部一致是指设计的内容在整个界面上都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显示;

  ⑶ 系统状态的可视性也是大家较为熟悉的;

  ⑷ 用户控制和容错性的原则:是说用户能够在界面上自由移动。需要在进行错误操作时能够撤销此次操作;

  ⑸ 错误和错误的修复:生活中每个计算机用户都会犯错误,最小的错误如按错了键盘。软件必须设计成能将用户的错误减到最小。其次是将错误的负面效果降到最低;

  ⑹ 人类的记忆并不总是可以依赖的:工作记忆中不能放置太多的信息,长时

  记忆通常不能提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⑺ 灵活性和使用的高效性。

  ⒊ 设计步骤的构成有哪些?

  在人——计算机交互作用方面,也可以采用同样的设计方法。在设计步骤上,主要的构成有下列几种:

  ⑴ 使用设计指南和设计原则;

  ⑵ 在整个设计周期中都应该有用户的参与;

  ⑶ 在设计的早期就反复进行可用性测试。

  ]⒋ 设计数据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 搜索时间短:

  ⑵ 方向迷失:随着数据库越来越复杂和普及,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在信息空间中迷失方向。数据库必须是按照与用户的心理模型相一致的方式在空间上组织起来的。

  ⑶ 更新率:即使在正常的计算机使用中,及时更新不断变化。

  第十一章 安全事故与人的失误

  一、填空

  ⒈ 1977年3月皇家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与泛美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在西班牙相撞,在事故分析中飞行员的心理问题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⒉ 宏观工效学和组织系统理论的观点认为,企业是一个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包括各种价值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心理社会系统、技术任务系统及管理系统等等。

  以上分析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人是人机系统的主体,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未落实,机器的错误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的失误造成的。

  ⒊ 事故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1)人的因素(2)物的因素来进行分析。理论基础是:事故发生是由于人和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许多人在研究事故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的因素为中心的两大事故分析模式。(1)一是行为模式,(2)二是生理学模式。

  ⒋ Show和Sanders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八大因素:

  ⑴管理 ⑵物理环境 ⑶设备设计不当或不安全的机器及工具设计;

  ⑷工作任务; ⑸社会氛围 ⑹工人特点; ⑺知觉——认知——动机失误。

  ⒌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有的喜、有的悲。这些生活事件都会影响人情绪的激烈程度,主要有丧偶、离婚等。

  ⒍ 年龄对事故的影响作用,20岁左右的人事故率最高,以后事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15岁和60岁以上的年龄段事故率很低。

  年龄与事故严重程度的关系:随着年龄增大,事故的严重程度下降,在40岁左右事故严重程度降至最低,以后又逐渐上升。

  ⒎ 美国学者提出了与发生事故有关的5个心理因素:

  ① 容易出事的倾向性、 ②无知和智力水平低、

  ③ 注意力缺乏、 ④心不在焉、 ⑤抑郁消沉。

  ⒏ 山松林(1999)认为常见的几种较为有害的心理因素包括:

  ⑴习惯心理; ⑵麻痹心理 ⑶侥幸心理; ⑷紧张心理;

  ⑸自负心理; ⑹求快心理; ⑺厌倦心理; ⑻逆反心理。

  ⒐ 减少事故一般有两种方法:

  (1)一是减低环境的危险性;

  (2)二是控制人的因素,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二、简答论述

  (一)简述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机系统操作人员的某些行为缺陷或心理特征造成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理论。

  1.学习理论:操作人员的工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模式。在掌握技能和应用技能的过程中,信息的反馈起着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节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掌握新技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并会由于安全防护措施增添许多不便之处。因此安全的操作行为往往受到负面强化。

  2.记忆错误:记忆失误主要表现为“错、忘、漏”,它反映了人的记忆系统的职业安全防护体系还不完善,对本职业工种所需要的思维模式、反应模式、动作模式等一系列的记忆体系还未牢固建立。

  3.个性特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存在着某种个性倾向,容易造成事故,故之为“事故倾向性”。内外倾特征与事故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具有外倾特征与事故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具有外倾个性的驾驶员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喜欢冒险的人往往倾向于做出危险的操作动作。

  (二)简述生理学模式。

  生理学模式提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职工的身体不能适应任务的要求。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①生理节律 ②药物的使用。

  ⑴ 生理节律:每个人都具有节律调节功能的系统。其中,节律最明显的是心率,在生理节律的低落期更容易发生操作失误,生理节律是事故的潜在原因。

  ⑵ 药物的使用:酒精对于人的视觉、感知运动功能、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影响,从而降低工作效绩。

  (三)影响事故发生的主要的人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⑴ 视觉与视知觉:大多数工作要依靠视觉来完成,因此,那些没有达到视觉标准的个体就会有更高的事故发生率。视觉标准的工人在一年内发生严重事故的达37%,而不符合视觉标准的工人发生严重事故的高达67%;

  ⑵ 经验:经验与事故的发生有很高的相关关系,经验总是能把事故控制在最小的可能发生率上。尽管经验很重要,但必须注意到,有经验的人也会由于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的发生;

  ⑶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某些能力会下降,因此,年龄对于安全行为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影响结果;

  ⑷ 人格特质:具有攻击性、好表现自己、喜欢冒险等个性倾向者,多易产生事故;

  ⑸ 疲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疲劳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这只是人们的经验总结,目前还没有得到实验证据的支持。

  (四)简述杨树春等人将人因失误从设计和运行的角度归结为哪六种主要原因。

  杨树春等人在调查研究了国内数座反应堆的典型事件和事故后,将人因失误从设计和运行的角度归结为以下六种主要原因:

  ⑴ 规程原因:规程遗漏了某些内容,或对事物的描述过于繁琐,或子程度过多,都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犯错误。

  ⑵ 工作场所原因:没有充分考虑到工作场所中的噪声、照明、湿度等因素

  对人的影响,或者因为安装的标志符合不清晰,以至于分不

  清设备方向和设备序列而造成失误。

  ⑶ 通讯原因:由于语言习惯不同或使用了方言俚语或传递信息不准确、不全面以及通讯无法到达的部位,而造成信息堵塞、偏离等。

  ⑷ 培训原因:培训内容不全面,实践训练太少,缺乏经验交流及反馈。

  ⑸ 管理缺陷:工作组织上的不恰当或人员配置不合理,以致工作现场与指挥系统的联系渠道不明确,或没有相应的程序约束接口关系而造成的失误。

  ⑹ 不遵守操作规程:因为工作人员的个体差异,有的作业人员“偷懒”的思想,在作业时怕麻烦,省略了规程中一些看起来次要的操作,或者自以为是将操作顺序打乱。

  (五)论述用系统论方法预防事故发生。

  系统论认为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人和机器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人机关系是研究的核心问题。系统论从人和机器的关系入手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⑴ 加强警戒性课题的研究:

  事故的发生,根源在于人机系统的基本特征。人们需要密切关注在时空上具有偶然性的信号,这些信号就是人机系统发生事故之前的事故苗头。对其进行研究就可避免事故发生。

  ⑵ 人机系统分析:

  这种人机系统分析方法主要用来在可接受的水平内降低系统中的人为失误引起的不必要的结果。

  ⑶ 失误原因排除方案:

  失误原因排除方案强调预防措施,而不是事后的补救措施。它要求生产工人参与收集可能失误的各种情况和条件,提出减少事故的方案。

  ⑷ 机器设备、仪表设计要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显示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到让人容易感知、理解和传达信息。

  ⑸ 行动前征兆确定法:

  ⑹ 加强系统思维训练:

  第十二章 应激与工作负荷

  一、填空

  ⒈ 工作负荷: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是评价人机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

  人在进行活动时,必定要承受一定的工作量。每个人的工作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工作量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能力,就是超负荷工作,这时人体处于过度的活动水平,常会过早地引起疲劳,或使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人身损害。

  ⒉ 应激状况的应激源主要有三类:(1)工作负荷不合理;(2)工作环境恶劣;

  (3)工作责任重大、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⒊ 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大致分三个方面:①健康 ②工作质量 ③工作时的舒适感。

  环境:指照明、噪声、振动和温度等。工作心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善工作环境,使人们尽可能在合适的环境下愉快地进行工作。

  ⒋ 体力工作负荷:指单位时间内人体承受的体力活动工作量。工作量越大,人体承受的体力工作负荷越大。

  ⒌ 工作超负荷:人体的工作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个体所承受的工作活动超过这一限度时,就可能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导致事故发生。这种情况叫做工作超负荷。

  二、简答论述

  (一)用哪些方法评价心理负荷?

  通常采取的负荷评价技术有主任务分析、辅助任务测量、生理测量和主观评定。

  1. 主任务分析:是心理负荷状况评价最直接的方法。任务难度的增加

  引起工作负荷的增加;

  2. 辅助任务测量:又称之为第二任务测量。辅助任务是与主要的要求

  成反比的。通常是改变辅助任务,然后来推断主要任务的要求;

  3. 生理测量:到目前为止,用得较多能被接受的指标主要限于大脑诱

  发电位、心率变化和瞳孔大小变化等;

  4. 主观评定:心理工作负荷对个体主观感觉的影响多样。如繁重的任

  务会引起焦虑或者抑郁等。

  (二)简述单资源理论。

  单资源理论是凯纳曼1973年提出的。他认为,

  1. 作为信息加工主体的人类,存在着一组无差别的心理资源。

  2. 在从事任何活动时,都在某种程度上调用这种资源。

  3. 活动难度或活动数量的增加都将提高心理资源的投入量。

  4. 人的这种资源是有限的,一旦工作需求增加的程度超出了资源供应的限度,便出现了“需求——供应”之间的脱节,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三)简述多资源理论。

  1. Wickens提出了多资源理论。他认为,人类拥有许多种不同的资源,各种资源间出现分配的情况是多样的,资源可用三种相当简单的维度来分类:

  ①加工阶段、②加工码、③加工通道。

  2.根据多资源理论,在同时进行多项工作时,依据工作性质的差异,这些工作可能利用相同的资源,也可能利用不同的资源。

[上一页] [1] [2] [3] [4]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