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07考研政治形势与理论热点及命题预测》 > 正文

专题十八:朝鲜试射导弹危机、朝核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10/18 19:12  文都教育

  朝鲜试射导弹危机、朝鲜核实验危机和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机制

  1、朝鲜试射导弹危机

  (1)2006年7月5日,朝鲜试射多枚导弹。2006年7月6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证实,朝鲜发射了导弹,但此举是朝鲜“加强自卫国防力量的军事训练的一部分”,与旨在解决朝鲜
半岛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无关。朝鲜通过对话和协商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的决心“至今没有变化”。这位发言人当天对朝鲜中央通讯社记者说,这次导弹发射是“成功的”;发射导弹“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合法权利”,不受任何国际法以及《朝日平壤宣言》、六方会谈共同声明等双边和多边协议的约束。发言人说,朝鲜和美国1999年就朝鲜暂停导弹发射达成的协议只限于朝美对话期间。现在,美国布什政府推翻了前政府与朝鲜达成的所有协议,全面中断了与朝鲜的对话,因此朝鲜停止发射导弹的协议也不再有效。发言人说,去年9月发表的六方会谈共同声明规定了各方为实现半岛无核化所应承担的义务。但美国在共同声明发表后不久便对朝鲜实行金融制裁,并从各方面对朝鲜施加压力。在这一形势下,朝鲜不可能单方面继续暂停导弹发射。这位发言人还指出,朝鲜在2002年签署的《朝日平壤宣言》中表示,将暂停导弹发射期限延长至2003年之后,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朝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和日本清算过去。鉴于日本不仅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反而积极追随美国的敌视朝鲜政策,使已经解决了的“绑架问题”国际化,朝鲜把暂停导弹发射的时间延长至今“已经表现了很大雅量”。发言人说,朝鲜不可能向美国事前通报导弹发射,因为朝鲜和美国在理论上仍处于“交战关系” 和“战争状态”,而且美国一个多月前甚至声称要拦截朝鲜发射的导弹。更何况,美国和日本在朝鲜周边发射了许多导弹,从未向朝鲜通报过。发言人表示,朝鲜今后将一如既往,继续进行导弹发射训练,以加强自卫的遏制力。如果有谁对此指手画脚,施加压力,朝鲜将“不得不采取其他形式的更强有力的行动措施”。韩国、日本、美国等国5日称,朝鲜当天先后向日本海试射了数枚导弹,其中可能包括“大浦洞”2型远程弹道导弹。

  (2)2006年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5个成员国一致赞成的方式通过了关于朝鲜试射导弹问题的第1695号决议。安理会通过的决议对朝鲜导弹试射表示严重关切和谴责,要求朝方重新作出暂停导弹试验的承诺。决议强调有关各方应保持克制,不要采取任何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的行动,继续通过政治和外交努力寻求解决问题。决议支持并呼吁尽早恢复 六方会谈,敦促有关各方加紧全面实施2005年9月的《共同声明》,以和平方式可核查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日本等国此前曾向安理会提交一份决议草案,其中包含了援引《联合国宪章》第七章,从而可能导致对朝实施经济制裁乃至动武的内容。在中国等国的坚决反对下,新的决议草案完全删除了上述内容,从而获得安理会全体成员国的一致支持。

  (3)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在表决后发言指出,朝鲜于7月初试射导弹一事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作为朝鲜的近邻,中国对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的一些新的复杂因素表示严重关切。中国一向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和谈判和平解决半岛有关问题,反对任何导致半岛局势紧张的行动。中方希望有关各方以大局为重,保持克制,多做有利于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的事。中国愿与各方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推动六方会谈进程,共同维护半岛及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王光亚说,安理会讨论朝鲜导弹试射问题以来,中国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维护安理会团结两个大局出发,始终主张安理会对外发出一致信号,激活新一轮外交努力。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符合国际社会和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也是中国处理朝鲜半岛事务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将坚定不移地为此作出努力。

  (4)2006年7月16日,朝鲜外务省发表声明,强烈反对联合国安理会日前通过的有关朝鲜试射导弹的决议,表示朝鲜将不受这一决议的任何约束。声明说,朝鲜试射导弹是正常军事训练的一部分,没有违反任何国际法。美国把这一问题提交到联合国是“完全不正当的”。美国的目的是企图把朝美之间的问题变成朝鲜与联合国之间的问题,企图解除朝鲜的武装,以国际压力使朝鲜窒息。声明说,安理会通过的这一决议“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它“使朝鲜的尊严和自主权受到了严重侵害,使形势变得极度紧张,使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受到严重的破坏”。朝鲜将使用一切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加强自卫的战争遏制力量。

  【背景资料】

  1、朝鲜自1998年来的导弹活动时间表:

  1998年8月31日朝鲜发射一枚多段推进弹道导弹“大浦洞Ⅰ”,导弹越过日本落入太平洋。

  1999年9月13日朝鲜保证冻结远程导弹试射计划。

  2002年9月朝鲜在与日本的高峰会谈上承诺延长关于导弹试射的备忘录至2003年,即保证在2003年之前不再试射导弹。

  2004年5月朝鲜重申其在与日本的高峰会谈上所做的关于导弹试射的承诺。

  2005年5月朝鲜发射一枚短程导弹,导弹落入日本海。

  2006年3月朝鲜发射两枚短程导弹。

  2006年5月18日日本方面称朝鲜将一枚导弹移至发射点,媒体报告显示该导弹为“大浦洞Ⅱ”型导弹。

  2006年6月7日韩国方面对朝鲜可能试射远程弹道导弹表示十分担忧。

  2006年6月14日美国驻韩国大使馆官员警告朝鲜,若其实施导弹试射,美国将采取相应措施。

  2006年6月16日美国方面称朝鲜的“大浦洞Ⅱ”型远程弹道导弹试射为时不远。

  2006年6月18日朝鲜方面誓言增强其“军事威慑力”,以应对美国可能的战争威胁。

  2006年6月20日朝鲜一名官员表示朝鲜不受2002平壤宣言关于导弹试射的备忘录的约束。

  2006年6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警告朝鲜,若其试射导弹,将面临进一步孤立。

  2006年6月21日朝鲜一名驻纽约官员要求与美国直接对话,华盛顿拒绝了该要求。

  2006年6月2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呼吁朝鲜终止导弹试射,避免加剧紧张形势。

  2006年6月29日美国总统布什警告朝鲜,试射导弹是不可接受的行为。访美日本首相小泉称导弹试射将带来“巨大压力”。

  2006年7月3日朝鲜方面称其将以“毁灭性打击和核战争”应对美国可能的军事袭击。

  2006年7月5日朝鲜试射多枚导弹。

  2、朝鲜已经试射或正在研制的弹道导弹有以下3种:

  (1)“劳动”中程弹道导弹。朝鲜研制的中程弹道导弹。该导弹是前苏联地对地导弹“飞毛腿C”(射程500公里)的改良型,射程约1300公里。该导弹于1993年5月末在东海进行过试射。这种导弹的射程可覆盖日本全境,使用发射部队的车辆运输,1997~1998年前后进行过实战部署。据推测,巴基斯坦的核中程弹道导弹“野牛2”和伊朗的中程弹道导弹“流星(Shahab)3”都使用了“劳动”的技术。

  (2)“大浦洞Ⅰ型”弹道导弹(朝鲜所称的“光明星Ⅰ”人造卫星)。多段推进弹道导弹,射程超过1500公里,1998年8月进行过试射,一部分越过日本落入太平洋。该导弹是两段式导弹,分别以“劳动”和“飞毛腿”作为第一和第二阶段,朝鲜当时称其发射的是“光明星Ⅰ”人造卫星,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詹姆斯•鲁宾当时也证实了那是颗人造卫星。“大浦洞Ⅰ”在朝鲜被称为“白头山Ⅰ”,“大浦洞”是以发射场地所在的咸镜北道花台郡大浦洞的地名命名的,是国外的普遍叫法。

  (3)“大浦洞Ⅱ型”弹道导弹。朝鲜正在开发的两段式中程弹道导弹。据日本防卫白皮书称,该导弹将新型推进装置和“劳动”导弹分别作为第一和第二阶段,射程3500~3600公里,可部分覆盖美国阿拉斯加。如果改良为3段式,射程将达到15000公里,可覆盖美国全境。据悉,朝鲜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致力于弹道导弹的远程化,1998年以发射“光明星Ⅰ”人造卫星的名义发射了“大浦洞Ⅰ”导弹,那枚导弹越过日本上空落入太平洋。

  2、朝鲜核危机

  (1)2005年2月10日,朝鲜外务省发表声明,宣布由于美国继续对朝鲜采取敌视政策,朝鲜将无限期中止参加六方会谈。声明还说,朝鲜已经拥有基于自卫目的的核力量。

  (2)2006年10月3日,朝鲜外务省发表声明,宣布将在科学领域,在绝对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核试验,并表示绝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也不扩散核武器。

  (3)2006年10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一项主席声明,要求朝鲜取消核试验,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警告朝鲜如果无视国际社会劝阻坚持核试验,安理会将采取进一步行动。声明指出,朝鲜将进行的核试验必然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也无助于朝鲜加强自身安全的考虑,并会给地区以及地区外的和平、稳定和安全带来威胁。

  (4)2006年10月9日,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朝鲜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朝中社报道说,这次核试验是“百分之百”依靠自己的技术进行的。报道称,这次核试验是“安全、成功的”,核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生像核辐射泄漏这样的危险。报道没有透露核试验的时间、地点和爆炸当量。

  (5)2006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声明:10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实现半岛无核化,反对核扩散,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一贯立场。中方强烈要求朝方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一切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行动,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应对,坚持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中方将为此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6)2006年10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对于朝鲜核问题,刘建超指出:实现半岛无核化、防止核扩散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一贯立场。这一立场没有改变。昨天的外交部声明已经明确阐述了中国政府对朝鲜进行核试验的严正立场,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进行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中方强烈要求朝方信守无核化的承诺,停止一切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行动,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在当前形势下,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应对,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和平解决有关问题。中方将继续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中方也正在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做各方的工作,以使朝鲜半岛核问题尽快回到六方会谈轨道上来。我们希望有关各方能够积极行动,推动形势向缓和的方向发展。在朝鲜半岛无核化这个问题上,中朝之间出现了重大分歧,我们对朝方所采取的政策表示坚决反对。我们也呼吁朝鲜方面能够切实履行关于无核化的承诺,停止采取使局势进一步恶化的任何行动,尽快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朝鲜方面进行核试验给中朝关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发展同朝鲜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这一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没有变化。我们在处理同朝鲜的关系的时候,遵循两个原则:第一,符合中朝双方的共同利益;第二,有利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我们将继续本着这样的原则处理中朝关系。现在国际社会和有关各方在就如何应对目前的局势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中方一直并且将继续关注形势的发展。中方将继续同有关各方,包括安理会的成员国就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交换意见。我们采取的所有努力,第一要有利于实现半岛无核化,第二要有利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和稳定,第三要有利于六方会谈能够尽早恢复,通过协商和对话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

  (7)2006年10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朝鲜进行核试验问题发表声明。安南说,对朝鲜不顾全世界反复要求不要进行核试验的要求,朝鲜仍进行核试验表示极为关切,这个行动违反了国际裁军和核不扩散的准则,也违反了目前国际禁止核试验公约,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危害了朝鲜半岛及附近地区的安全。安南呼吁有关各方对朝鲜的这一严重挑战,给予建设性的反应。安南还呼吁有关方面在六方会谈的框架内立即恢复严肃的对话和谈判。安南认为,朝鲜这次不顾世界劝阻仍进行核试验说明,国际社会有必要共同努力,重新加强并使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得到实施,使国际社会在裁军和禁止核试验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8)2006年10月14日, 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安理会第1718号决议对朝鲜核试验表示谴责,要求朝方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同时,决议强调《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应严格履行义务,有关各方应保持克制,不要采取任何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的行动,继续通过政治和外交努力寻求解决问题,争取尽早恢复六方会谈。决议排除了授权使用武力的可能,未对朝鲜实施全面制裁,并表示将视朝鲜遵守决议情况调整、暂停或取消对朝制裁措施。

  【背景资料】

  1、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

  (1)美国从1958年开始,在朝鲜半岛及其临近地区部署了大约2600件核武器。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主要是短程核导弹、核炮弹等,其针对朝鲜的目的很明确。美国还对韩国提供了核保护伞。尽管前苏联和中国都曾经对朝鲜的安全做出过承诺,但是,这种承诺似乎都不包括提供核保护伞;而且,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苏联和中国都没有在朝鲜长期驻军,因此,在核领域的安全问题上,朝鲜与中国或者苏联的关系并不密切。这种态势导致以下后果。第一,朝鲜在安全上更倾向于发展战略武器能力,而不是依赖与苏联或中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其次,由于当时苏联和中国在安全上给朝鲜的承诺不包括核领域,因此,两国对朝鲜核武器发展政策的影响力也极其有限。1991年9月27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撤除美国部署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战术核武器。这是当时东西方全球战略互动的一部分,它在事实上大体满足了朝鲜要求美国撤出驻韩国核武器的呼吁,客观上推动了朝鲜核问题的积极转变。1991年底,朝鲜北南双方签署了互不侵犯协定;韩国政府宣布韩国不存在任何核武器,表明美国已经完全撤除其部署的核武器。朝韩双方签署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1992年1月底,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了接受安全保障协议。1992年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进行了第一次视察。但是,1992年下半年,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朝鲜就视察问题出现摩擦。1993年3月12日,朝鲜第一次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在朝鲜的宣布生效之前,美国和朝鲜进行了副部长级的谈判,并于1993年6月11日达成一个联合声明。原则上,这次核危机得以解决,实际上,双方仍有很多争执。到1994年上半年,问题再次严重起来。美国前总统卡特于当年6月中旬对朝鲜的访问改变了问题发展的方向。朝鲜同意冻结其核计划,美国同意恢复双边高级会谈。1994年10月21日,美国和朝鲜就朝鲜核问题达成一个《框架协议》,同意就彻底解决朝鲜核问题采取逐步的互利措施。但是,在协议达成之后一段时间之后,协议的履行变得越来越艰难。布什政府上台后,表现出强硬的对朝鲜姿态,并于2002年初将朝鲜与伊朗、伊拉克一起称为“邪恶轴心”,媒体披露的美国《核态势审议报告》也将朝鲜列为使用核武器的对象之一。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态势和军事行动可能加重了朝鲜对美国军事打击的担心。朝鲜也对美国表现了非常强硬的姿态。在2002年10月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访问朝鲜期间,朝鲜承认其拥有浓缩铀计划。美国方面以朝鲜破坏《框架协议》为理由停止重油供应。朝鲜随后中断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核设施的安全保障。2003年1月10日,朝鲜再次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

  (2)《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英国、美国、原苏联等59个国家1968年7月1日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1970年3月条约正式生效。截止2002年4月,条约缔约国共有187个。朝鲜于1985年底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3年3月12日,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退出。1994年10月,朝鲜和美国经过一系列会谈最终签署了《核框架协议》。随后,朝鲜声明同意仍然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一方,履行根据条约达成的安全保障协议。

  2、中国政府在解决朝鲜核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政策主张:(1)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2)通过外交和政治手段解决分歧;(3)保持朝鲜半岛无核化。

  3、朝核问题北京三方会谈

  为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危机,2003年4月23日至25日,中国、朝鲜、美国三国在北京举行了朝核问题三方会谈。

  4、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

  (1)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六国在北京举行了第一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各方代表团团长分别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朝鲜外务省副外相金永日、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俄罗斯副外长洛修科夫、韩国外交通商部次官补(长官助理)李秀赫和日本外务省亚大局局长薮中三十二)。会谈结束后,中方代表、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总结了与会各方在这次会谈中达成的六点共识,也就是会谈取得的最终成果。这六点共识是:第一、各方都致力于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维护半岛和平与稳定,开创半岛的持久和平;第二、各方都主张半岛应无核化,同时认识到,也应考虑解决朝方在安全等方面提出的关切;第三、各方原则上赞同按照分阶段同步或并行实施的方式,探讨并确定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第四、各方同意在会谈、和谈进程中,不采取可能使局势升级或激化的措施;第五、各方都主张保持对话,建立信任,减少分歧,扩大共识;第六、各方同意继续六方会谈的进程,并尽快通过外交渠道确定下一轮会谈的时间和地点。

  (2)2004年2月25日至28日,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六国在北京举行了第二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各方代表团团长分别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朝鲜外务省副相副外相金桂冠、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俄罗斯副外长洛修科夫、韩国外交通商部次官补(长官助理)李秀赫和日本外务省亚大局局长薮中三十二)。会谈结束后,第二轮北京六方会谈主席、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王毅谈了本次会谈的“三个议题”、“三个特点”和“五个进展”。

  “三个议题”是:一是解决核问题的目标。朝方进一步明确了弃核意愿,表示只要美国放弃对朝敌视政策,朝鲜愿意放弃核武器开发计划;美国进一步阐明了对朝政策,重申美国对朝鲜没有敌意,无意入侵朝鲜,无意改变朝鲜政权,在美国的关切解决后,最终愿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各方同意以相互都能接受的书面方式解决安全保障问题。在弃核目标上,美方提出“全面、可核查、不可逆转地放弃核计划(CVID)”概念,各方对此进行了讨论,在弃核的定义、范围等方面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二是解决核问题第一阶段的措施问题。朝方主动提出作为弃核进程的第一步,愿意冻结核活动,同时希望其他国家采取相应措施。中国、韩国和俄罗斯承诺在一定条件下,向朝鲜提供能源援助。美国和日本承认朝鲜有能源需求,并对此表示理解。日本表示将在日朝关系正常化后,对朝鲜提供大规模经济援助。关于核冻结的范围、核查等问题,尚需今后进一步讨论。三是持续和谈进程的问题,各方一致同意把和谈进程继续下去,不晚于2004年6月底举行第三轮六方会谈,并成立工作组。

  “三个特点”是:一、启动了实质问题的讨论,标志着会谈进程在向前迈进;二、各方保持了冷静和建设性态度,标志着会谈正在走向成熟;三、会谈的方式更加公开和灵活,标志着各方对会谈的信心在增强。

  “五个进展”是:一、成功推进了实质问题的讨论;二、明确了采取协调一致步骤解决问题的方式;三、发表了启动和谈进程以来首份文件;四、确定了第三轮会谈地点和时间;五、同意建立工作组推进会谈机制化。

  (3)2004年6月23日至26日,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六国在北京举行了第三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各方代表团团长分别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朝鲜外务省副相副外相金桂冠、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俄罗斯特使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夫、韩国外交通商部次官补(长官助理)李秀赫和日本外务省亚大局局长薮中三十二)。会谈结束后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王毅谈了本次会谈的“五个成果”:首先,各方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朝方表示愿意以透明的方式放弃核武器计划,强调核冻结是弃核的第一阶段,愿意为此接受核查。朝方还提出了关于实施核冻结的具体方案。美方重申,不对朝鲜有敌对政策,并首次提出了解决核问题的全面方案。韩国首次提出了弃核第一阶段的具体实施方案。日本首次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对朝鲜实施核冻结提供能源帮助。中国和俄罗斯都为推进和谈进程,解决面临的难点提出了重要的设想和建议。这些方案和设想的提出,是启动六方会谈一年多以来各方努力积累的结果,显示了各方推动和谈进程的积极的政治意愿。第二,各方就弃核的第一阶段达成共识,各方均认同实施核冻结并采取相应措施是弃核的第一阶段。各方对朝方作出的承诺表示欢迎,并且不同程度地作出了积极反应。各方同意授权工作组尽快举行会议,就核冻结的范围、期限、核查以及采取的措施等问题进行更为具体的讨论,这将有利于深化实质性的讨论,有利于切实推进无核化进程。第三,各方同意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按照口头对口头,行动对行动的原则寻求核问题的和平解决。这些共识是在各方同意采取协调一致步骤的基础上达成的,进一步明确和完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需要遵循的原则。第四,各方审议通过了工作组的概念文件,确定了工作组的职责和运作方式,有利于工作组今后更为有效、规范和务实地开展工作。第五,各方原则确定了第四轮六方会谈的会期,并发表了第二份《主席声明》。这标志着会谈进程将继续下去。

  (4)2005年7月26日—8月7日,第四轮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的第一阶段会谈在北京举行。日本代表团团长是外务省亚洲和大洋洲局局长佐佐江贤一郎、韩国代表团团长是外交通商部次官补宋旻淳、俄罗斯代表团团长是外交部副部长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夫、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朝鲜代表团团长是外务省副外相金桂冠、美国代表团团长是助理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希尔。在这轮会谈中,六方围绕如何实现半岛无核化表明了各自立场并提出了相关主张和设想。经过充分沟通,7月30日各方一致同意制订共同文件,以反映此轮会谈的成果。但由于朝美无法在弃核的范围上达成共识,朝方声称自己有权和平利用核能,美方则要求朝鲜必须放弃包括民用在内的所有核计划。因此,虽经过8天的讨论和几番修改,各方仍未能就共同文件达成一致。2005年8月7日,中方代表团团长武大伟宣读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主席声明,并特意强调是“主席声明”,既低于当初签署“共同文件”的预期,又不是各方妥协后决定签署的“联合声明”。武大伟说,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的会议于7月26日至8月7日在北京举行。围绕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六方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认真、务实、深入地讨论和磋商,增进了了解、扩大了共识,取得了积极进展。他说,六方一致重申以和平方式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六方会谈的目标,并同意就此发表一个共同文件。会议就文件内容进行了深入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很多共识。为了取得“具体进展”,各方同意第四轮六方会谈只设定开始日期,不设闭幕日期,大有不谈出结果不撤退的架势。13天的谈判,从时间上说超过了前三轮谈判的总和,但具体成果很有限。武大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形象地说:“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为朝核问题制订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经,我们已经在爬山的过程中看到了山峰,休整的目的是为了更顺利地到达顶峰。”他认为,休会不会影响会谈的势头,各方已经达成了很多共识,是在过去3轮基础上取得的,但又是过去3轮所不能比拟的,本次会谈就像是万里长征打了一个胜仗。第四轮六方会谈下一阶段的具体日期另行商定。从8月7日开始的休会期间,六方沟通和磋商将继续。武大伟说,各方代表将向本国汇报会谈情况。休会期间,各方将保持沟通与协商,为复会后取得成果共同努力。武大伟表示对下一阶段会谈能否达成协议“不能保证”。

  2005年9月13日—19日,第四轮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的第二阶段会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朝鲜外务省副相金桂冠、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佐佐江贤一郎、韩国外交通商部次官补宋旻淳、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阿列克谢耶夫、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希尔分别率团与会。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主持会议。六方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出发,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在前三轮六方会谈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务实的会谈。19日,第四轮六方会谈发表《共同声明》,声明全文如下:“二〇〇五年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七日和九月十三日至十九日,中国、朝鲜、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在中国北京举行了第四轮六方会谈。达成如下共识:一、六方一致重申,以和平方式可核查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六方会谈的目标。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韩方重申其依据一九九二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不运入、不部署核武器的承诺,并确认在韩国领土上没有核武器。一九九二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应予遵守和落实。朝方声明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其他各方对此表示尊重,并同意在适当时候讨论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问题。二、六方承诺,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相互关系。朝方和美方承诺,相互尊重主权,和平共存,根据各自双边政策,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朝方和日方承诺,根据《日朝平壤宣言》,在清算不幸历史和妥善处理有关悬案基础上,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三、六方承诺,通过双边和多边方式促进能源、贸易及投资领域的经济合作。中、日、韩、俄、美表示,愿向朝鲜提供能源援助。韩方重申二〇〇五年七月二十日提出的有关向朝鲜提供二百万千瓦电力援助的方案。四、六方承诺,共同致力于东北亚地区持久和平与稳定。直接有关方将另行谈判建立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六方同意探讨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的途径。五、六方同意,根据“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原则,采取协调一致步骤,分阶段落实上述共识。六、六方同意于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第五轮六方会谈,具体时间另行商定。”

  (5)2005年11月9日—11日,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在北京举行。本轮会谈的中心任务是按照“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的原则制订落实第四轮会谈共同声明的细则、方法和步骤。11日,本轮会谈主席、中国代表团团长武大伟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的闭幕式上宣读《主席声明》。声明说,在第一阶段会议中,各方就如何落实第四轮会谈共同声明进行了“认真、务实、建设性的”讨论,并就此提出有关方案。各方重申,将根据“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原则全面履行共同声明,早日可核查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维护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的持久和平与稳定。声明说,各方强调,愿在增信释疑的基础上,整体落实共同声明,分类实施各项承诺,自始至终及时行动、协调一致,实现利益均衡,达到合作共赢。各方同意,本着上述精神制订落实第四轮会谈共同声明的具体方案、措施与步骤。各方商定尽快举行第五轮会谈第二阶段会议。

  (6)2006年10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对于六方会谈问题,刘建超指出:中方在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积极的、艰苦的努力。如果回顾一下六方会谈的历程,作为六方会谈的主席方、也作为半岛核问题的主要斡旋方,中方一直在作积极的努力。实际上,大家也都认为六方会谈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重要、积极的进展。特别是在去年9月19日,六方会谈的各方就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通过了《共同声明》,达成了重要共识。目前最重要的是这些共识能够得以落实。在那次六方会谈之后,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也遇到了象今天这样大的困难。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越是应该冷静应对当前的形势。目前六方会谈各方以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支持继续通过六方会谈、通过协商和对话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这也足以证明六方会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我不认为这是中国外交的失败,更不认为这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六方会谈有关各方为解决朝核问题而作出的外交努力的失败。相反,我们应该沿着六方会谈的轨道继续前进下去。六方会谈是国际社会,也是六方会谈各方所认可的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最佳途径,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方说六方会谈已经失败,不再需要六方会谈了,事实上各方都希望六方会谈能够恢复,也就是说国际社会和有关各方都希望通过六方会谈,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有些国家和舆论认为在处理朝核问题上应该有更多选择,不管采取什么方式,我们认为最后还是要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半岛核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对六方会谈持悲观失望的态度。

  专题十九、世界经济论坛2006年年会

  1、2006年1月25—29日,世界经济论坛2006年年会在瑞士东部滑雪胜地达沃斯举行。

  (1)世界经济论坛2006年年会的主题是“创造思维”。来自89个国家的2300多名各界人士参加了本届会议。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率领中国代表团与会,并在会议上作了重要演讲。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崛起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成为会议最热门的话题。与会者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并认为中印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难得的机遇。除中印经济外,会议还就全球经济、世界贸易、中东和伊拉克问题、伊朗核问题、能源供应、石油价格等议题进行了磋商和讨论。世界贸易组织的部分成员在年会上举行了一次小型部长会议,与会代表决定加快多哈谈判进程,并对谈判在今年年底之前达成协议表示乐观。

  【背景资料】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非官方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前身是1971年由现任论坛主席、日内瓦商学院教授克劳斯•施瓦布创建的“欧洲管理论坛”。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也称达沃斯论坛。论坛的年会每年1月底至2月初在达沃斯召开,为期一周。论坛迄今已举办了30多届。 论坛的参与者主要是各国的高层政治和经济界领导人、企业首脑以及著名专家,宗旨是探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论坛的作用也突破了纯经济领域,许多双边和地区性问题也成为论坛探讨的议题。每年,论坛还与若干国家政府或企业联合主办各种国际经济讨论会。目前,论坛拥有1000多个会员,全部是世界各地的知名企业和公司。近年来,随着论坛的影响不断扩大及与会者层次的提高,达沃斯论坛被称为“非官方的国际经济最高级会谈”,并已成为世界政要、企业界人士研讨经济问题的最重要的非官方聚会和进行私人会晤的场所。中国自1979年开始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2、2006年1月—3月,第六届世界社会论坛分别在马里的巴马科、委内瑞拉的卡拉卡斯和巴基斯坦的卡拉奇举行。

  【背景资料】

  世界社会论坛是由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各国非政府组织发起,全世界非政府组织、知识分子和社会团体代表参加的大型会议。2000年6月,世界各地的非政府组织代表在日内瓦举行会议,决定在世界经济论坛举行的同时召开世界社会论坛。论坛成立之初是与世界经济论坛相对立的会议,它反对由自由市场控制的全球化及“新自由主义的过分做法导致的灾难、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不过,2003年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社会论坛认为,世界社会论坛不应成为与世界经济论坛相对立的会议,而应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论坛。如今,世界社会论坛更关注推动全球的社会发展,主要反映与世界经济论坛不同的观点。迄今已经召开的五届论坛中,除第四届在印度举行外,其余四届均是在巴西阿雷格里港举行的。在2001年1月举行的首届世界社会论坛上,来自约1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代表与会。会议就免除第三世界国家债务、加收资本流通税、创建自由贸易协定的替代方式、农业家庭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第二届世界社会论坛上,123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代表与会。会议着重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第三届世界社会论坛吸引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万名代表与会。会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第四届世界社会论坛首次未与世界经济论坛同期召开,于2004年1月16日至21日在印度孟买举行,132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多名代表与会。反对美国对伊动武、促进和平以及反对全球化带来的不公正和不平等是会议关注的焦点。第五届世界社会论坛于2005年1月底召开,135个国家的15万各界人士与会。与会者就维护和平、消除贫困、普及教育、保护弱势阶层权益、新的社经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提出了350多项建议。根据世界社会论坛组委会的决定,2006年世界社会论坛年会将不像以往那样在一个城市举行,而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3个国家同时举行。2007年的世界社会论坛年会将在非洲举行。

  专题二十、2006年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1、2006年7月15日—17日,首次由俄罗斯主办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俄北方城市圣彼得堡举行。本次峰会的三大议题是能源安全、传染病防控和教育三大议题。峰会期间,八国领导人除了就能源安全、传染病防控和教育三大议题进行磋商外,还就世界经济、地区热点和安全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八国集团领导人在16日的正式工作会议上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在确保全球能源安全、提高教育质量、加强传染病防控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并就本次峰会的三个主要议题——能源安全、教育和防控传染病通过了三个联合声明。八国集团领导人在关于加强全球能源安全的联合声明中呼吁能源生产国、中转国和消费国建立伙伴关系,采取措施确保全球能源市场的透明度、可预见性和稳定性,改善能源领域的投资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维护重要能源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能源供应状况。有关教育的联合声明建议各国在确保高质量基础教育方面开展积极合作,建立有效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提供援助。有关传染病防控的联合声明呼吁各国完善全球传染病防控网,加强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国际合作,制订有效计划防止自然灾害后传染病流行。与会各方支持俄罗斯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对俄入世谈判取得的进展表示欢迎。此外,八国集团领导人还就反恐、核不扩散、反腐败、知识产权保护和非洲问题等通过了有关文件。地区热点问题在本次八国峰会上备受关注。八国领导人16日就中东问题发表联合声明,对中东地区发生的流血冲突和军事行动升级表示谴责,要求“极端分子”立即停止攻击行动,同时呼吁以色列保持克制。八国领导人当天还发表有关核不扩散问题的联合声明,阐述了八国集团在伊朗核问题和朝鲜试射导弹等问题上的立场。

  2、2006年7月16日,八国集团领导人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刚果(布)6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举行了对话会议,探讨了全球能源安全、传染病防控、教育和非洲发展等问题。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和世界银行行长沃尔福威茨在内的国际组织和机构的领导人也应邀出席了17日的会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着重就全球能源安全问题作了阐述。胡锦涛发表讲话说,这次对话会议以全球能源安全、传染病防控、教育、非洲发展为议题,既切合时宜,又着眼未来。处理好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利益,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胡锦涛强调,全球能源安全,关系各国的经济命脉和民生大计,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至关重要。每个国家都有充分利用能源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权利,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国际合作而获得能源安全保障。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我们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具体而言,应该着重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要加强能源开发利用的互利合作。实现全球能源安全,必须加强能源出口国和消费国之间、能源消费大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国际社会应该加强政策协调,完善国际能源市场监测和应急机制,促进油气资源开发以增加供给,实现能源供应全球化和多元化,在能源需求和供给基本均衡的基础上确保稳定的可持续的国际能源供应及合理的国际能源价格,确保各国能源需求得到满足。二是要形成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推广体系。应该加强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支持和促进各国提高能效,节约能源,探讨建立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世界未来能源供应体系。要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待这些领域的合作,处理好资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推广等问题,使所有国家都从中受益。三是要维护能源安全稳定的良好政治环境。应该携手努力,共同维护产油地区的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应该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和矛盾,而不应该把能源问题政治化。

  3、2006年7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总理辛格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会晤。三国领导人就加强三国合作交换了意见。胡锦涛指出,中国、俄罗斯、印度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有着重要影响。三国相互关系发展顺利,分别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三国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互补性较强,在经济、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抓住机遇,深化三方战略合作。胡锦涛就加强三国合作提出了建议。他强调,要充分运用三国外长会晤机制,进一步探讨思路,扩大共识,完善机制建设,循序渐进,引导和推动三方在各领域开展深入的务实合作;加强三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倡导多边主义,推动通过协商和对话解决争端和分歧,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三国合作旨在加强友好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普京表示,俄、中、印三国在许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观点和利益。三国都支持多边国际框架,相互之间都有着良好的双边关系。加强三方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有关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而且可以推动三国的经济发展。辛格表示,三国互为重要邻国,相互关系涵盖多个领域。三国应共同努力加强三方合作,使三国人民受益,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三国领导人还就亚太地区形势、反恐合作、打击跨国犯罪等问题交换了看法。

  【背景资料】

  1、源于冷战期间“七国集团”的八国峰会是当今世界工业大国商讨解决全球性经济危机、与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债务纠纷、世界工业发展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的论坛。因为参加者均为世界认可的经济强国标准(年GDP总量超过1万亿美元,年人均GDP超过1尤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国际媒体称之为“富人俱乐部”。在2003年6月举行的第29次八国峰会上,作为东道国的法国邀请了包括中国、印度、南非、墨西哥和巴西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参加这一次会议,并在正式会议前举行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对话(南北领导人对话论坛)。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希拉克总统的邀请出席了非正式对话会议,并发表了题为《推动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讲话。从此,包括中国领导人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参与后来的八国峰会的非正式活动,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重要看点之一。

  2、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G8 Summit)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变而来,其成员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组成,又称八国集团。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倡议下,197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国领导人在法国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举行了首次最高级经济会议。1976年6月,六国领导人在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举行第二次会议,加拿大应邀与会,形成七国集团,也被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此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每年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一次。1977年起,欧洲共同体(后改名为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亦应邀参加会议。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最初主要讨论经济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首脑会议除讨论经济问题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问题也列入了议程,诸如如何面对“苏联战略的挑战”问题、核裁军问题、东西方关系和人权问题等。1991年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2年和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先后应邀与七国首脑在会后举行会晤。1994年第20次会议期间,俄罗斯作为正式成员参加政治问题的讨论,形成“7+1”机制。1997年在美国丹佛举行的七国首脑会议时,克林顿总统作为东道主邀请叶利钦以正式与会者的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首次与七国集团首脑以“八国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从此,“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化为“八国首脑会议”,“7+1”的模式结束,八国首脑会议体制形成。但在经济问题上,八国首脑会议依然保持七国体制。

  2、作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协调机制,八国集团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为促进与发展中国家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沟通和了解,八国集团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并邀请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对话。2003年6月,第29次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法国埃维昂举行。作为东道主,法国希望通过此次峰会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即通过对话和协调行动来促进发展、加强团结、保障安全。在法国的邀请下,中国、巴西、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印度、马来西亚6个经济新兴国家的领导人和埃及、塞内加尔、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南非5个“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参加国的领导人参加了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前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与会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同八国集团领导人就世界经济和安全问题交换了意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参加对话会,并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全面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2005年7月,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英国苏格兰“鹰谷”的格伦伊格尔斯庄园举行。作为东道主,英国向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5个发展中大国的领导人和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加纳、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南非、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发出参加对话会议的邀请。会议期间,八国集团领导人同应邀与会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共同讨论了世界经济、气候变化和其他重大的国际问题。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对话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开创未来 推动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并就全球经济、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深化南北对话、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2006年7月,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全球能源安全、传染病防控、教育、非洲发展等议题,胡锦涛在会上着重就全球能源安全问题作了阐述。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三次出席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

  专题二十一:伊朗核问题

  1、2006年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696号决议,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和后处理的活动,并呼吁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合作。 决议强调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寻求谈判解决办法的重要性,突出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处理伊核问题进程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并对美、俄、中、英、法、德六国6月初提出的一揽子方案予以肯定,强调该方案是致力于寻求全面、妥善解决伊核问题的重要努力。决议敦促伊朗执行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的决议,要求伊朗暂停包括研究和开发在内的所有与铀浓缩相关和后处理的活动,并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予以确认。决议还呼吁各国防止转移任何可能有助于伊朗铀浓缩活动和弹道导弹计划的材料和技术。决议说,如果伊朗不在8月31日之前执行决议,安理会将考虑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第41条的规定采取适当措施,并强调“如需要采取此种补充措施,则须作出进一步的决定”。决议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在8月31日之前就伊朗执行该决议的情况向安理会提交一份报告。由于伊朗未能在7月15日就有关其核问题的六国方案作出及时回应,美、俄、中、英、法、德六国外长决定将伊朗核问题重新提交安理会。安理会成员国在经过长时间的磋商后通过了这项由英法德三国起草的决议草案。

  【背景资料】

  1、伊朗的核计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其核技术主要从当时关系密切的美国及西方国家引进。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其核能项目陷于停滞状态。1990年代初,伊朗开始与俄罗斯商谈恢复修建核电站的问题,并与俄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美国对伊俄核合作十分不满,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美国一直指责伊朗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实施秘密的核武器发展计划,而伊朗始终否认有核武器发展计划,它的核计划是为了和平利用核能,建立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是为了自力更生确保核电站的核燃料供应。

  2、本次核风波是从2002年8月15日伊朗反对派组织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向媒体揭露伊朗正在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而开始的,一直延续至今。2002年8月15日,伊朗反对派组织全国抵抗委员会(NCRI)向新闻媒体《纽约时报》揭露,伊朗正在纳坦兹和阿拉克秘密建造两座核设施。12月12日,美国科学与国际安全研究所(ISIS)向国际社会公布了伊朗正在秘密建造的纳坦兹铀浓缩设施的商用卫星图像。2003年2月9日,伊朗总统M•哈塔米在电视讲话中称,伊朗将开始开采亚兹德铀矿,并正在建造两座核设施,将开采出来的铀制造成核电站所需的燃料,此外还在开发一系列核设施,以便建立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为核发电计划服务。当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后,其核计划立即遭到美国的“严重质疑”,并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铀浓缩技术是国际社会严禁扩散的敏感技术。美国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并威胁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审议,以便对伊朗进行制裁。国际原子能机构为此通过了多项相关决议,要求伊朗与该机构合作,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进行更为严格的突击检查,终止提炼浓缩铀试验。在国际社会,特别是法德英3国的积极斡旋下,伊朗为解决核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暂停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2004年6月1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向理事会成员国提交一份秘密报告,认为伊朗在当年4月前没有向该机构申报进口了用于先进的第二代浓缩铀离心机的零件及其来源。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6月18日通过决议,敦促伊朗尽快对此予以澄清,以使对伊核查尽早完成。伊朗在未能说服国际原子能机构结束对其核设施核查的情况下,于6月底宣布在暂停提炼浓缩铀活动的同时,恢复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9月13日再次举行会议,18日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在理事会11月25日举行会议之前暂停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但伊朗明确表态不会终止铀浓缩活动,并于9月21日宣布已开始将37吨铀“黄饼”(铀矿料)的一部分用于铀转化试验。为尽快促成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德法英3国与伊朗举行了多轮会谈,提出由欧盟提供核技术、核原料来换取伊朗放弃铀浓缩活动的建议,并最终促成伊朗作出妥协。11月22日,伊朗宣布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避免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将其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的不利局面。2004年11月2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决议,决定不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同时要求伊朗全面履行与法德英3国达成的有关中止一切铀浓缩活动协议。之后,伊朗又多次强调,铀浓缩的中止只是暂时行为,将在适当的时候恢复。2005年1月5日,伊朗同意IAEA视察员对帕尔钦军事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1月13日IAEA视察员抵达帕尔钦军事基地,并获准进入一个区域的五座建筑进行环境取样(带回欧洲检测)。美国政府一直怀疑伊朗利用帕尔钦军事基地研制引爆核弹所需的高能炸药,并进行核武器的秘密研发工作。1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接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如果伊朗继续实施它正在被怀疑的核武器计划的话,他“不排除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我希望我们可以用外交手段解决它,但我不会对其他选择置之不理”。3月1日,伊朗拒绝IAEA的请求,不同意IAEA对帕尔钦军事基地进行第二次访问。3月5日,伊朗核谈判首席代表鲁哈尼宣布,如果把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审议,伊朗将暂停实施其所有自愿建立信任措施,并重新制造核燃料。进一步的反应可能包括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3月6日,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在德黑兰举行的国际核技术会议闭幕式上证实,伊朗最初是在秘密之中进行核计划的。他说:“(伊朗)曾经存在过秘密行动。不过,这种秘密活动是为和平的核计划购买设备的必要条件。”他指出,伊朗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美欧阻止伊朗获得高级的民用核技术。他说:“要不是被制裁,我们原本会光明正大地去做这一切事情。”3月11日,欧盟与伊朗第四轮核会谈在日内瓦结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会谈中,欧洲三国(英、法、德)要求伊朗放弃铀浓缩计划,作为其不研制核武器的“客观保证”,在此前提下,伊朗将得到贸易、安全和技术方面的补偿。欧盟三国声称,如果伊朗继续中止一切铀浓缩活动,并与IAEA全面合作,那么,伊朗核问题就可以在IAEA范围内解决。否则,欧盟就将支持美国的想法,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处理。5月3日,伊朗核谈判高级代表侯赛因•穆萨维接见全球安全网记者时指出,伊朗在2004年11月同英、法、德三国在巴黎达成的协议中只同意暂停铀浓缩活动,伊朗不会让此暂停一直持续下去。他说:“在巴黎协议中,已申明是暂停而不是停止”,“我们同意暂停有四个条件:(1)自愿,(2)不是法定义务,(3)只是建立信任措施,(4)仅限于谈判期间,这意味着暂停并不是无限期的。” 5月7日,为打破目前欧盟与伊朗核谈判的僵局,伊朗向英、法、德三国提出四点新建议:(1)要求伊朗议会把保障监督协定附加议定书作为法律通过;(2)允许IAEA对伊朗所有核设施进行永久的、全天候的核查;(3)要求允许伊朗恢复一定的铀浓缩活动,为核设施提供燃料,IAEA可以监督所有这些活动;(4)要求欧盟与伊朗签署贸易协定,允许伊朗的更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伊朗将扩大与欧盟在一些地区问题上的合作。2005年5月25日,欧盟三国与伊朗在外长级会议上商定,欧盟在约两个月内提出一个推进与伊朗在技术和核能领域合作的综合计划,当年8月恢复双方的谈判。8月5日,欧盟在向伊朗提交的提议中承认伊朗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但敦促伊朗放弃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改由他国提供核燃料。8月8日,伊朗重启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的铀转化设备,伊朗与欧盟的谈判再次陷入僵局。9月2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以投票表决方式通过决议,指出伊朗多次不履行和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有关文件,但没有明确要求立即将伊朗核问题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10月上旬,俄罗斯建议允许伊朗从事铀转化活动,而将后续的铀浓缩活动转移到俄罗斯境内完成,以确保其核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目的。11月2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决定暂时不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以使伊朗与欧盟就俄罗斯提出的妥协方案进行磋商。2005年12月,俄罗斯提出伊俄两国在俄境内建立铀浓缩联合企业的提议,以确保伊朗核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铀浓缩活动必须在本国境内进行。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将重新启动核燃料研究设施。1月10日,伊朗正式启封核燃料研究设施,恢复了两年前自愿中止的核燃料研究活动,从而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六国外长和代表已多次举行会晤,共同商讨如何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1月16日,六国代表在伦敦举行闭门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对伊朗重启核燃料研究活动表示严重关切,对伊朗应停止核燃料研究活动并重返谈判进程的重要性达成一致。六国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1月30日,六国外长及欧盟理事会秘书长兼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在伦敦举行非正式磋商。与会各方要求伊朗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全面中止包括研发活动在内的与铀浓缩有关的活动,同时决心继续为通过外交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作出努力。2月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决议,决定把伊朗核问题报告安理会。3月29日,安理会通过了一项由英法起草、经过多次修改的“主席声明”,要求伊朗在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3月30日,六国外长及欧盟代表在柏林举行磋商,要求伊朗尽快停止一切铀浓缩活动,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会议达成两点共识:伊朗暂停铀浓缩是重开外交谈判的前提;国际社会应谋求用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5月24日,六国代表在伦敦就伊朗核问题举行会谈并取得进展。欧盟方面准备提出一个包括向伊朗提供一座轻水反应堆和安全保证等的一揽子计划,以便促使伊朗中止其核计划。6月1日,俄罗斯、美国、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六国外长经过多次磋商,提出一项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方案。由于伊朗的消极反应,六国外长7月12日在巴黎发表声明,决定将伊朗核问题重新提交联合国安理会。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696号决议,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但伊朗表示,其铀浓缩活动只会继续和扩大,不会中止。8月22日,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拉里贾尼向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正式递交了伊朗对六国方案的答复。不出绝大多数观察人士所料,伊朗在答复中没有简单地“点头”或是“摇头”,有意让外界一时判定不出其“接受”还是“拒绝”了六国方案,并使美国和欧盟在对答复进行解读时出现分歧,从而为本国赢得更多的周旋时间。9月1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表示伊朗将会继续核项目。这是自从8月31日安理会要求伊朗停止浓缩铀的最后期限过后,内贾德首次就此发表评论。内贾德说:“我们显然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我们将永远不会放弃这一合法权利。”国际原子能机构8月31日公布的一份报告证实,德黑兰尚未根据安理会要求停止浓缩铀。该机构称,为期三年的调查没能证实伊朗核项目仅用于和平目的,因为德黑兰没有提供全面合作。9月2日,欧盟25国外长同意给予伊朗两周时间,以便让伊朗澄清其在暂停铀浓缩活动问题上的立场。

  专题二十二、哈马斯执掌巴勒斯坦政权

  1、2006年1月25日,巴勒斯坦于举行了其自1996年以来的第二次立法委选举。哈马斯首次参选并一举击败一直处于执政党地位的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赢得立法委132席中的74席,成为第一大党。以色列多次表示拒绝与哈马斯参加的巴政府接触。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则要求哈马斯放弃暴力、承认以色列、承认巴以之间协议,否则将重新考虑对巴经济援助问题。

  2、2006年2月18日,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为首的巴新一届立法委员会宣誓就职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巴勒斯坦政坛由此步入新时代。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在会议上发表讲话,责成哈马斯尽快组建新一届自治政府,并强调巴方将继续遵守“奥斯陆协议”,继续与以色列谈判,继续和平进程。他还呼吁以色列回到谈判桌旁,与巴方作为平等的和谈伙伴,结束双方流血冲突。会议还选举57岁的哈马斯领导人阿卜杜勒•阿齐兹•杜维克为立法委员会主席。以色列给这次巴立法委会议设置了障碍,禁止加沙地带的立法委员前往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迫使他们只能在加沙通过视频通讯设备参加就职典礼。以军还在约旦河西岸各城市之间的检查站加强了检查力度,并关闭了部分检查站。此外,在以色列监狱内关押的14名包括多名哈马斯成员在内的巴立法委员,也未能参加当天的就职典礼。

  3、2006年3月29日,由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组建的巴勒斯坦新政府在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主持下宣誓就职。由于以色列的封锁,就职仪式分别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两地举行。巴新政府总理伊斯梅尔•哈尼亚、外交部长马哈茂德•扎哈尔、内政部长赛义德•赛亚姆等10名成员在加沙宣誓就职,而财政部长奥马尔•阿卜杜勒•拉齐克等14名成员在拉姆安拉宣誓就职。阿巴斯在就职仪式后说,他希望哈马斯领导的巴勒斯坦新政府“与美国和以色列保持经常性的接触,以免使巴勒斯坦人民遭到国际社会的隔离”。他重申,巴方愿意在有关决议和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基础上与以色列进行谈判。哈尼亚向媒体发表讲话说,新政府就职具有历史意义,他将率领本届政府支持阿巴斯,与其并肩努力。此外,他重申反对与以色列谈判的立场,并强调谈判毫无意义。巴勒斯坦新政府由哈马斯成员、独立人士和专家共24人组成,总理、外交、内政、财政等重要职务均由哈马斯成员担任。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巴勒斯坦新政府对内需要处理与其他各派别的矛盾、铲除腐败、实施改革,对外则需要打破美国和以色列的封锁,并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

  4、2006年6月25日,来自三个派别的巴勒斯坦武装分子袭击了加沙地带边界的一个以军哨所,两名以色列士兵和两名武装分子在交火中死亡,一名叫吉拉德•沙利特的以色列士兵,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俘虏,至今下落不明。巴武装人员提出用被关押在以色列监狱内的囚犯,来交换这名被俘的以军士兵,但遭到了以色列政府的断然拒绝。绑架以色列士兵的事已经12年没有发生过了。最近的一次是1994年,巴勒斯坦武装人员绑架了19岁的以色列裔美国士兵韦克斯曼,准备向以色列政府讨价还价。但以色列拒绝一切条件,坚持用特种部队解救人质,结果是玉石俱焚,被俘的士兵和绑架的武装分子全部死于非命。在以色列的历史上,以色列政府从来没有与绑架者妥协过,以色列的选择都是派特种部队解救。这种强硬的态度事实上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内,杜绝了绑架以色列人的活动,因为绑匪知道不可能从以色列政府那里得到任何好处。那么这次巴勒斯坦武装人员为什么打破惯例,绑架了以色列士兵,并且开出了很模糊的交换条件呢?原因很明确,他们想要挟的并不是以色列政府,而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是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是掌握自治政府内阁权的哈马斯组织。这次的绑架事件,是哈马斯旗下的军事组织卡桑旅、人民抵抗委员会和伊斯兰军共同策划并实施的。卡桑旅的参与,使舆论指责的矛头直指哈马斯政府。但哈马斯发言人的话让大家大吃一惊,他说:“我们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是从以色列那里。”这也就是说,这个拥有数十名哈马斯高级成员的内阁班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武装卡桑旅每天在干什么。哈马斯在精神领袖亚辛和创始人之一兰提斯被以色列“定点清除”后,组织结构更加隐秘。在大选获胜之后,国际媒体普遍认为,哈马斯的内阁成员应该是哈马斯在各个层面的高级成员,总理哈尼亚理所当然地在组织内地位数一数二。但随后的许多事情逐渐使人们发现,哈马斯内部存在着另一套组织机构,它事实上掌握着卡桑旅这支哈马斯的枪杆子。绑架事件再次凸现出哈马斯组织的“文武脱节”,这些站在前台的哈马斯阁员们,对卡桑旅的各级指挥官并没有影响力,至少是没有绝对影响力。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的一位发言人称,阿巴斯和总理哈尼亚一致认为,巴武装人员应单方面停止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射火箭。但哈马斯的一位发言人否认了哈马斯的卡桑旅已经同意任何形式的停火。相信哈尼亚的确说过应该停火,因为法塔赫在这件事上没有说谎的必要。但哈马斯随后的表态,恰恰表明了哈尼亚无法代表哈马斯“军方”的立场。在绑架事件发生之前,这一地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法塔赫与哈马斯之间关于“狱中协议”和全民公决的争执。有消息称,哈马斯为了避免全民公投通过“狱中协议”而给政府带来尴尬,正在积极与法塔赫接触,并准备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让步,包括将卡桑旅并入安全部队,从而实现巴勒斯坦最大的两个派别法塔赫和哈马斯的和解,重启中东和平进程。但如果重启和平进程,势必导致巴勒斯坦内部极端组织被边缘化。如果巴以双方的和谈取得阶段性成果,那些以枪杆子起家,坚持强硬立场的组织,将失去来自巴勒斯坦民众和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与资助。同样,在哈马斯内部也出现了对路线问题的分歧,已经成为总理和部长的“文官”阶层,明显表露出软化的立场,但那些站在幕后的卡桑旅军事指挥官们的前途却不妙:“狱中协议”如果获得通过,4000人的卡桑旅将并入40000人的法塔赫安全部队,部队的指挥权将旁落。面对这种局面,卡桑旅的指挥官们决定不再沉默,他们团结那些面临同样问题的极端组织,为自己今后的发展谋划。

  (2)2006年6月28日,为解救这名士兵,以军6月28日凌晨对加沙地带展开代号为“夏雨”的军事行动。6月29日,以色列军队逮捕了包括内阁部长和立法委员在内的64名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官员。

  5、2006年9月4日,巴勒斯坦总理哈尼亚说,巴勒斯坦各对抗派别即将组成一个新的联合政府,而民兵组织哈马斯将成为领导力量。这个联合政府将可以促使国际社会取消对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资金冻结。这次资金冻结导致巴勒斯坦面临经济危机,并造成数以千计的公务员拿不到薪水。但哈马斯官员称,即使哈马斯与其主要政治对手法塔赫一起组建联合政府,这也不意味着他们会承认以色列国,而承认以色列正式国际社会解除资金冻结的条件之一。 哈尼亚领导的哈马斯今年1月令人吃惊地赢得了大选的胜利。哈尼亚告诉《卫报》记者,他所领导的党派决不会放弃政府的领导权。“议会中的多数派将领导政府。”他说。在被问及国际社会是否会接受哈马斯的观点时,哈尼亚说:“首先,每个人都必须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选择。欧洲的立场比美国的立场要更积极一些。”哈尼亚的高级顾问之一艾哈迈德•尤素福说,哈马斯已经接到了欧洲各国政府的“信号”,他们将接受由哈马斯领导的联合政府,但他也承认没有接到来自美国或者以色列的类似的信号。完成各部部长的任命和政府宣誓开始运作可能还需数周时间。哈尼亚说,哈马斯与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领导的政党法塔赫之间关于联合政府的谈判已经接近尾声。他说:“我们不讨论问题,我们只讨论完成谈判的程序。我希望这将很快结束。”哈马斯3月份组建政府时,美国和欧洲终止了对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每月3000万美元(1600万欧元)的援助。他们坚持哈马斯必须首先承认以色列,结束暴力并且接受过去的和平协议。以色列也冻结了其应每月转交的关税6000万美元。这导致的结果是巴勒斯坦政府机构160000名雇员,包括医生和教师,自三月起一直没有领到薪水。哈尼亚说,新政府将建立在一份被称为战俘文件的协议之上,在这份协议中,巴勒斯坦要求以色列归还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土地,一些人据此认为巴勒斯坦已经暗示承认以色列国。协议中还要求巴勒斯坦对以色列的武装抵抗应当限制在1967年占领的土地范围之内,并授权阿巴斯与以色列进行谈判。在被问及哈马斯是否现在会承认以色列时,哈尼亚说:“这个项目就是战俘文件。你可以自己读读这文件。”但即使成立了一个更加联合的政府,这也不代表将会进行新一轮和平谈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似乎仍分歧巨大。尽管以色列有义务停止建设定居点,但4日仍然宣布将在其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地区修建两个犹太人定居点,包括690所房屋。自从6月25日以色列士兵沙利特被巴勒斯坦绑架之后,以色列扣留了十几名哈马斯官员,并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造成超过200人丧生,其中包括40余名儿童。但哈尼亚否认了一些阿拉伯新闻媒体关于双方即将达成协议释放沙利特的消息。在被问及现在是否认为绑架沙利特是一个错误时,哈尼亚说:“这件事发生了。以色列对此的报复行动远远超过我们的绑架行为。巴勒斯坦民众知道以色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不是针对被绑架的以色列士兵的,而是为了消灭巴勒斯坦政府的。”哈尼亚表示,以色列扣留了十几名哈马斯的官员,这有可能破坏哈马斯的政治运动。“这一切造成的危险是可能出现政治真空。”他说。“这会导致混乱,导致一个比我们现在更加糟糕和危险的局面。这会使人们会对民主进程和政治活动失去希望,我们不希望出现那样的情况。” 9月11日,以色列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巴勒斯坦组建联合政府可以成为推进两国之间和平的动力,但巴政府必须承认以色列、杜绝暴力,并释放被巴武装抓获的以军士兵。发言人表示,如果巴政府满足了这些条件,“将为加速会谈以及为和平进程创建新动力打开大门”。自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上台执政后,巴政府遭到了西方社会的孤立,经济援助也被切断。外界普遍认为,如果哈马斯能与阿巴斯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组建联合政府,将有助于巴政府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也有助于推进巴以和平进程。

  【背景资料】

  伊斯兰抵抗运动是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成立的激进组织,简称“哈马斯”,是由“伊斯兰”、“抵抗”、“运动”3个阿拉伯语词头字母拼写而成。1987年12月由巴勒斯坦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创立。“哈马斯”既是宗教组织,也是政治组织。从宗教上看,哈马斯崇尚伊斯兰传统思想,信仰伊斯兰教义和法则,主张扶助穷人,并且兴办一些慈善事业。政治上,它主张暴力斗争,以武力彻底解放从约旦河西岸到地中海的“全巴勒斯坦”土地,实现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目标,拒绝承认以色列生存权利。  哈马斯的领导机构是由七人委员会组成,分管政治、军事、保安、组织、宣传和监狱等部门。哈马斯正式成员约2万多人。

  专题二十三:黎以冲突

  1、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对以色列发动了越境袭击,俘虏2名以色列士兵,打死7人。以军随即予以反击,双方发生激烈交火, 黎以冲突爆发。当日午夜,以色列举行特别内阁会议,决定对黎真主党采取军事行动。随后,以军开始向黎南部真主党阵地发动猛烈的军事打击,逐渐加大空袭力度,并深入打击黎境内目标。7月下旬,以军对黎真主党武装展开地面攻势,黎真主党武装也频繁向以境内目标发射火箭弹,双方冲突不断升级。14日,以色列完成对黎全面封锁。15日至18日期间,以色列首次轰炸了贝鲁特市中心,炮击黎巴嫩港口和重要桥梁,打死33人;黎巴嫩发射火箭弹袭击以第三大城市海法及以北部地区;各国驻黎人员陆续撤离。19日,以地面部队进入黎巴嫩展开进攻,并决定无限期持续在加沙黎巴嫩军事行动。20日,美海军陆战队员在贝鲁特登陆,协助侨民撤离。23日,以军空袭已造成黎巴嫩356人死亡。24日,以色列和真主党武装分子进行了交火,九名以军士兵在交火中受伤。黎以冲突不断升级还造成双方人员大量伤亡,并殃及无辜。从7月中旬起,各国纷纷从黎巴嫩撤侨。7月26日,以色列空军袭击了黎南部边镇希亚姆,造成包括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在内的4名联合国观察员不幸身亡。30日,以战机对黎南部的加纳村发动空袭,造成至少54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37名儿童,酿成黎以冲突爆发以来黎平民遭受伤亡最惨重的悲剧。31日, 以军在宣布停止空袭后再次轰炸黎南部。8月1日,以色列称48小时期限过后将恢复对黎巴嫩进行空袭。8月2日,以军袭击黎医院。

  2、2006年8月初,法国和美国达成一项关于解决黎以危机的决议草案,并于5日提交联合国安理会。针对黎巴嫩局势以及美法草案,阿拉伯国家外长7日在贝鲁特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完全支持黎政府在罗马国际会议上提出的解决黎以危机的7点方案,强烈反对美法草案中未提及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和释放被以关押的黎囚犯等问题。在美法两国对有争议的决议草案进行修改后,联合国安理会8月11日一致通过了关于解决黎以冲突的第1701号决议。根据决议,以色列在黎巴嫩政府军和联合国驻黎维和部队开始在黎南部地区部署的同时从黎撤军。8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表声明宣布,黎以双方的停火时间“将从格林尼治时间8月14日5时正式生效”。

  【背景资料】

  1、黎冲突各方得失:检查以黎冲突各方得失,既要看现实后果与期待之间的距离,也要看这场战争客观的战略后果。对于前者,面对同一结局,当事方可以在事后故意缩小战前期待,然后声称取得胜利。比如黎巴嫩真主党绑架了以色列士兵而在未予归还情况下实现停火,可以说它胜利了。然而这并非它的原先期待,真主党的目标是通过对以色列的打击,检验它的力量,激励巴勒斯坦抵抗以色列的意志,并引起伊斯兰世界的同情和支持,同时分流伊朗当前在核问题上所面临的紧迫的国际压力。然而在上述战略目标上,真主党的目标几乎全部落空。由于联合国维和部队和黎巴嫩政府军将被部署在黎以边境地区,真主党在这个地区再度挑起冲突的可能性下降,它在黎巴嫩的政治作用势必跌落,它对巴勒斯坦的影响力也将随之下坠,它对伊朗等伊斯兰外部世界的价值也会减弱。可以说真主党是这次冲突的输家,尚未被释放的以军士兵已经成为真主党的累赘而非资产。与真主党同处穆斯林阵营的巴勒斯坦和伊朗政府都处境不妙。巴勒斯坦建国进程艰难,受到以色列的种种限制,哈马斯当局上台后虽被美国抵制,但作为弱势政府仍希望改善与华盛顿的关系。它无法公开支持被美国定位为恐怖组织的真主党。随着真主党未来干预巴以关系能力的下降,巴勒斯坦方面的战略处境更为困难,回旋余地更为狭窄。同样,随着黎以冲突停火,中东地区的伊朗核问题马上重返国际社会视野,伊朗面临的国际压力在本月下旬将达到高潮,这对伊朗十分不利。作为反制,伊朗总统刚刚表示不能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这恰恰反映了伊朗对中东停火方式的失望。这次得利的,应该是黎巴嫩政府、以色列和美国方面,尽管程度不一。战火发生在黎巴嫩,黎巴嫩人民和物资财富蒙受损害已不言而喻。但是,通过这次战端削弱真主党力量乃是政府所得,而且通过切断真主党与以色列的接触,有望在未来有效阻断发生类似冲突的可能,这无疑是收益。以色列尽管在反击过程中有过度行为并备受谴责,但从长远角度看,以色列方面仍得大于失,那就是树立强硬姿态,对任何损害以色列正当利益的行为,都坚决还击,即使过度。虽然以色列尚未要回被绑军人,但这只是战术层面的问题。在战略上,借机坚决打击真主党,强化对巴勒斯坦建国进程的掌控,并削弱伊朗等外部势力对以色列安全的干扰,才是根本的目标。从这些指标观察,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的停火决议,对以色列的长期安全提供了新的资源,总体来说是有利的。美国没有置身于外:维护以色列的安全、削弱甚至解除真主党武装、扩大黎巴嫩政府的权威、并打击伊朗对真主党可能的幕后支持,都是美国的利益所在。检查这些指标,美国大致都已达到,因此也是赢家。

  2、黎以冲突的历史:南部与以色列北部接壤。长期以来,黎以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1968年12月28日,以武装直升机袭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机场,炸毁了十多架黎民用飞机,以报复以色列一架民用飞机在雅典机场遭巴武装人员袭击。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陆、海、空三军发动“利塔尼行动”,首次入侵黎巴嫩,直逼首都贝鲁特,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地区。6月13日,以军撤出黎巴嫩。1982年6月初,以军出动地面部队、海军陆战队和空降部队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南部地区,并将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赶出黎巴嫩。1985年1月,以色列开始分阶段从黎巴嫩撤军。但以色列以保卫北部领土安全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安全区”,并将以支持的“南黎巴嫩军”留在黎境内。1992年2月,以武装直升飞机袭击了黎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及其家属乘坐的汽车,穆萨维及其家属在袭击中丧生。此后,黎真主党武装同以军进行了多次交火,黎以冲突不断升级。1993年7月,为打击黎真主党和巴游击队有生力量,以军对黎南部发动大规模的轰炸。在双方为期一周的激烈交火中,造成150多人丧生,500多人受伤。7月底,黎以双方达成谅解,实现停火。1996年4月,为报复真主党武装对以北部的火箭袭击,以对黎南部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黎以军事冲突持续了16天之久,造成黎16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50多万人沦为难民。26日,黎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2000年初,为报复真主党武装的袭击,以多次出动战机对黎南部真主党游击队的基地进行轰炸。2000年5月,以军部队撤离“安全区”,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但由于以色列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3、黎巴嫩真主党:黎巴嫩真主党是黎什叶派的政治和军事组织,成立于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创始人是穆萨维。该组织成立初期一直处于秘密状态,1984年开始使用“真主党”的名,1985年发表声明宣告正式成立。黎真主党主要由从“伊斯兰阿迈勒运动”中分裂出来的力量组成,其组织严密,装备精良,拥有民兵约5000人,在年轻的穆斯林教徒中很有影响。真主党总部设在贝卡谷地的巴勒贝克市,最高领导机构是由12人组成的协议委员会,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贝卡谷地、贝鲁特南郊和黎巴嫩南部等什叶派聚居地区。现任书记是哈桑•纳斯鲁拉。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后,黎各派别根据政府的决定,解除了各自的武装,但真主党以抗击以色列为由,没有解除武装组织及上缴武器。在中东和谈问题上,真主党坚决反对和谈,认为解决阿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消灭以色列。因此,真主党的宗旨是通过武装斗争,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并主张效仿伊朗模式,在黎巴嫩建立伊斯兰共和国。1991年阿以和谈开始后,真主党频繁袭击以在黎南部设立的“安全区”。因此,以色列一直视黎真主党为“恐怖组织”,并将其作为重点打击和报复的对象,多次袭击其基地。1992年2月,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在以色列的空袭中被炸身亡。此后,哈桑•纳斯鲁拉接替穆萨维的位子,成为真主党的领袖。真主党从1992年起参加黎巴嫩议会选举,并成为黎巴嫩最大的反对党。2000年5月以色列从黎南部地区撤军后,该地区实际上由真主党控制。

  4、真主党总书记哈桑•纳斯鲁拉:1960年8月出生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郊区的一个什叶派穆斯林家庭。“纳斯鲁拉”在阿拉伯文中意为“真主胜利”。纳斯鲁拉16岁时前往伊拉克的什叶派圣地纳杰夫学习宗教,1978年回国,次年加入“阿迈勒运动”。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他脱离“阿迈勒运动”,加入新成立的黎巴嫩真主党。1992年2月,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在以军空袭中被炸身亡后,纳斯鲁拉接替穆萨维,担任真主党总书记至今。作为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在支持者中威望极高。他极具演说才能,且十分幽默。公开露面时,蓄有长须的他总是戴着眼镜和头巾。敌视他的人把他看作是“黎巴嫩恐怖组织的头子”。但对广大的穆斯林,特别是什叶派穆斯林,他则是反抗以色列的“民族英雄”。长期以来,纳斯鲁拉一直拒绝承认以色列,主张通过武装斗争结束以色列的占领。自出任真主党总书记以来,纳斯鲁拉一直注重改善真主党的形象,积极推行“温和主义”,以赢得更为广泛的支持。他利用真主党拥有的资金建立了几十所学校、50家诊所、4家医院以及各类公司和农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福利网。他的所作所为在黎巴嫩深得民心,同时也使真主党拥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多年来,真主党武装一直坚持在黎巴嫩南部地区开展同以色列军队的武装斗争。2000年5月,以色列单方面撤出黎巴嫩南部后,真主党武装迅速占领了这一地区。此后,由于以色列没有从黎巴嫩、叙利亚和以色列交界地区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真主党武装在纳斯鲁拉领导下一直对以境内目标发动袭击。由于纳斯鲁拉一贯坚持反以立场,以色列一直把他作为暗杀的目标。2003年8月22日,以色列一家报纸曾刊登“扑克牌通缉令”,其中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名列榜首,纳斯鲁拉紧随其后名列第二位。此次黎以冲突爆发后,风格强硬的纳斯鲁拉再次成为以军重点袭击的目标。

  专题二十四、苏丹达尔富尔问题

  2006年5月5日,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签署和平协议,从而为结束苏丹西部长达3年多的流血冲突迈出关键的一步。经过2年的艰苦谈判,在非洲联盟的斡旋下,苏丹政府终于同达尔富尔主要反政府武装“苏丹解放运动”达成了和平协议。根据这项和平协议,反政府武装将被解散,而支持政府的民兵亦将被解除武装。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和非盟现任轮值主席、刚果(布)总统萨苏•恩格索主持了签字仪式。奥巴桑乔高度赞扬反政府武装“苏丹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明尼•明纳韦,称他不仅是个军事司令,而且还是政治领袖。但协议签署后,“苏丹解放运动”发言人爱尔丁•哈鲁安发表谈话说,他们希望政府能在安全、权力以及财富分享方面作好准备。有关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和谈断断续续地进行了1年半,但一直未能取得重大进展。非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于今年3月10日通过决议,要求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在4月底之前达成全面和平协议。

  【背景资料】

  1、苏丹达尔富尔问题

  (1)苏丹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与乍得接壤,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这里地势较高,降雨量多,自然条件仅次于苏丹南部和尼罗河沿岸,蕴藏的石油等自然资源也有待开发。约有80个部族生活在达尔富尔地区,错综复杂的种族和宗教矛盾导致这一地区的暴力冲突持续不断,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居民与信奉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的黑人居民经常发生武装冲突。

  (2)2003年2月,由达尔富尔地区黑人居民组成的“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公平运动”两支武装以政府未能保护他们免遭阿拉伯民兵袭击为由,展开反政府的武装活动,要求实行地区自治。武装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00多万人流离失所。

  (3)达尔富尔地区的严重局势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和担忧,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为援助达尔富尔难民和缓解该地区人道主义危机做了大量工作。联合国安理会于2004年7月和9月先后通过第1556号决议和第1564号两项决议,以改善该地区的安全局势。2004年7月和2005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两次前往达尔富尔地区,以推动和平进程。

  (4)非盟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非盟一直是苏丹政府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举行和谈的重要协调方。为监督冲突各方停火和实现该地区稳定,非盟还向达尔富尔派出军事观察员和维和部队。2004年4月8日,在非盟的调解下,苏丹政府与反政府武装“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公平运动”在乍得首都恩贾梅纳曾达成停火协议,但协议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

  (5)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斡旋下,苏丹政府与反政府武装“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公平运动”又先后进行了数轮和谈,但一直未能在结束战乱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2005年7月5日,和谈出现转机,双方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达成《关于解决达尔富尔冲突的原则宣言》,确定“达尔富尔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对话解决”。双方保证维护国家统一、主权与领土完整,遵守国际法和尊重人权,并执行业已达成的停火协议和其他所有协议以及非盟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双方还同意在8月24日举行新一轮和谈,后因苏丹第一副总统兼南方政府主席约翰•加朗7月底座机失事被推迟。9月15日,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地区的反政府武装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开始举行新一轮和谈。

  专题二十五、第61届联合国大会

  1、2006年6月8日,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举行全体会议,选举巴林王室法律顾问哈亚•拉希德•阿勒哈利法女士为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勒哈利法女士在当选后向联大发表讲话说,她将沿着前几届联大主席开辟的道路前进,继续推动联合国改革,以振兴联合国。她呼吁各国领导人支持对联合国各主要机构进行改革,并就打击恐怖主义制定全面、切合实际的战略。第60届联大主席、瑞典外交大臣埃利亚松说,阿勒哈利法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三位担任联大主席的女性,她的当选有助于推动联合国这一重要国际机构内的性别平等。此前,印度的潘迪和利比里亚的布鲁克斯两位女士分别在1953年和1969年担任联大主席。阿勒哈利法是巴林国内的知名律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维护妇女的权益。她曾于2000至2004年担任巴林驻法国大使及巴林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联大当天还选举中国、法国、智利等21个国家担任第61届联大副主席。联大自2003年开始于每年6月份选举下一届联大的主席,以便使现任主席与当选主席有足够的时间交接工作。联大通常于每年9月召开新一届会议。根据惯例,联大主席一职由亚洲、非洲、东欧、拉美和西欧(包括北美)5个地区组的人士轮流担任。

  2、2006年9月12日,联合国大会第六十一届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主要的审议、监督和审查机构,每年在9月至12月举行一次常会,目的是给各国提供一个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的平台。此次常会由于将涉及联合国改革、反恐、发展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换届等重大议题,再加上仍悬而未决的伊朗核问题、中东问题和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等世界热点问题,因而格外引人注目。本届联大共有150个议题,涵盖了和平与安全、发展、人权、人道主义援助、促进法制、反恐、裁军以及联合国组织机构等领域。9月14日、15日,联合国大会第六十一届会议举行国际移徙与发展问题高级别对话。从19日开始,举行一般性辩论,届时将有8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联大发言,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此次一般性辩论于2006年9月19日星期二开始,为期九天。预定整个第六十一届会议将进行到2007年9月中。除了讨论常规议题外,本届联大的重要使命就是进一步落实2005年联合国首脑会议通过的《成果文件》,其中包括联合国改革、打击恐怖主义、发展等多项重大议题,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规划了蓝图。一年来,经过第60届联大的努力,《成果文件》的落实有了一些进展,如人权理事会、建设和平委员会相继成立,秘书处管理改革也通过了不少新举措,《全球反恐战略》也于近日获得第60届联大批准。然而,安理会改革和秘书处改革等联合国改革议题目前停滞不前或进展不大,各国在制定《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的全面公约》方面面临重大障碍,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施进度也差强人意,《成果文件》的落实情况仍然离国际社会的期望有很大距离。因此,本届联大将承接第60届联大刚刚起步的《成果文件》落实工作,与会各国代表就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今年联大常会恰逢联合国秘书长换届。现任秘书长安南即将在今年12月31日任期届满,目前已有来自韩国、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和约旦5个亚洲国家的候选人加入竞争,近期还可能有其他候选人加入。有关国家将在联大常会期间推举自己的候选人,争取得到安理会的推荐。一旦安理会就秘书长人选达成一致,联大将依照《联合国宪章》的有关规定实施任命程序。

  3、2006年9月12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一致决定拒绝将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等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粉碎了台湾当局妄图在联合国宣扬“台独”的图谋。这是自1993年以来,联大总务委员会连续第14次明确拒绝类似提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在总务委员会上发言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联大总务委员会10多年来连续坚决拒绝所谓“台湾参与案”,表明联合国成员维护和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正义立场,同时再次证明极少数“台独”分子妄想分裂祖国的图谋注定是要失败的。

  4、2006年9月22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以“加强对话合作,共谋和平发展”为题作了发言,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李肇星指出:

  ──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中方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实现半岛无核化、推进六方会谈。在今年7月安理会讨论朝鲜试射导弹问题和有关决议期间,中方从维护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和平、维护安理会团结和权威、维护六方会谈成果出发,与有关方面认真沟通协调,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有关国家长期对立,缺乏信任,是导致有关问题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各方应耐心务实,发挥智慧,通过对话减少分歧,排除障碍。实践证明,六方会谈至今仍是增进理解与信任、解决朝核问题的有效机制。我们希望各方保持冷静,显示灵活,积累共识,相向而行,共同争取六方会谈早日复会,逐步落实共同声明。这是解决朝核问题的唯一现实出路。

  ──在伊朗核问题上,中方主张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反对核武器扩散,推动和平解决,促进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同时,在履行相关国际义务的前提下,各国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权利应充分尊重。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伊核问题是最佳选择,符合各方利益。中方希望所有各方耐心克制,继续灵活,坚持和平解决的正确方向。中方将一如既往为妥善解决伊核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

  ──在黎以冲突问题上,中方反对任何破坏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做法,呼吁全面结束冲突。中方欢迎安理会通过1701号决议,希望有关各方严格遵循,并争取早日达成持久、公正政治解决的框架协议。

  ──秘书长是联合国最高行政长官,作用重要。中方坚定支持下届联合国秘书长来自亚洲。相信亚洲能够产生出一位有能力、有威望、为各方接受的秘书长。

  ──人权理事会的成立,是国际社会根据时代要求作出的选择。联合国全体会员国有责任努力共建一个有活力、有效率的理事会。理事会应进一步重点关注武装冲突引发的大规模粗暴侵犯人权的现象,支持国际社会在预防冲突、重建和平和打击各种形式恐怖主义方面倍加努力。理事会应同等重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动员国际社会和联合国各机构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各国实现发展权。理事会应继续特别关注妇女、儿童、残疾人、移民工人和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权利,使之享受同等尊严。理事会应促进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坚持平等对话与合作,处理好人权问题,消除双重标准和政治化。

  专题二十六、第八任联合国秘书长遴选

  1、2006年10月13日, 第61届联合国大会召开全体会议,联合国192个成员国的代表以鼓掌的方式通过决议,正式任命现年62岁的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本届联大主席、巴林外交官阿勒哈利法女士主持了当天的任命仪式。安理会本月轮值主席、日本常驻联合国代表大岛贤三首先向联大报告了安理会于本月9日通过的关于提名潘基文担任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决议。在各国代表团对提名进行了礼节性的考虑后,会议以鼓掌的方式一致通过了对潘基文的任命决议。这是联合国最近35年来以这种方式任命的第五位秘书长。潘基文是联合国历史上的第八任秘书长,也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来自亚洲国家的联合国秘书长。

  2、第七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在2006年12月底完成他的任期,从2006年2月起,安理会便开始了新秘书长的遴选工作。早些时候,美国等提出“联合国秘书长的人选不要拘泥于地区,而应在更广泛的基础上选出一个有能力的合格的秘书长应在更广泛的基础上选出一个有能力的合格的秘书长”。这实际上是要打破秘书长地区轮换的惯例。中国等多个方面坚持新任秘书长应从亚洲产生,直到7月美国总统布什表示新任秘书长应从“远东”地区选出,这才使这一争议问题告以结束。一共有五位候选人报名参加了第八任联合国秘书长一职的遴选: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现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印度人塔鲁尔、泰国副总理素拉革、斯里兰卡总统高级顾问贾扬塔•达纳帕拉、约旦常驻联合国代表约旦亲王扎伊德•侯赛因。7月24日,安理会举行秘书长人选首轮意向性投票;9月14日,安理会举行秘书长人选第二轮意向性投票;9月28日,安理会举行秘书长人选第三轮意向性投票;10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下任秘书长人选进行了第四轮意向性投票,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获得了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14个成员国的支持,遥遥领先其他5位候选人。10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正式推荐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惟一候选人。当天,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在讨论朝鲜核试验制裁问题之前举行非公开会议,一致通过正式推荐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候选人的决议,并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任命要求。安理会本月轮值主席国日本驻联合国代表大岛贤三在会议结束后宣布:“联合国安理会正式向联大推荐潘基文担任下任联合国秘书长”。由于此前其他候选人都退出竞选,潘基文成为安理会推荐的惟一候选人。根据联合国宪章,拥有15个成员国的联合国安理会将向联大192个成员国提交这一推荐,并由联大作出最终批准。一旦这一推荐获得批准,潘基文将在现任秘书长科菲•安南结束5年任期后,从明年1月1日开始担任联合国秘书长。

  【背景资料】

  1、联合国历任秘书长:

  第一任:挪威人特里格夫•赖伊,任期1945—1952年;第二任:瑞典人达格•哈马舍尔德,任期1953—1961年;第三任:缅甸人吴丹,任期1962—1971年;第四任:奥地利人库尔德•瓦尔德海姆,任期1972—1981年;第五任:秘鲁人哈维尔•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任期1982—1991年;第六任:埃及人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任期1992—1996年;第七任:加纳人科菲•安南,任期1997—2006年12月31日;

  第八任:韩国人潘基文,任期2007—?

  2、联合国秘书长产生办法:

  《联合国宪章》(以下简称《宪章》)和相关决议关于秘书长产生办法的规定如下:《宪章》第97条规定:“秘书长应由大会经安全理事会之推荐委派之。”这就是说,秘书长的产生在程序上分两步:首先是安理会的推荐,然后大会任命。秘书长职位的候选人必须得到安理会和大会两者的支持才能当选。除上述《宪章》原则性的规定外,还有联合国大会1946年1月24日通过的第11(1)号决议较具体些,该决议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主要内容有:(1)大会应以秘密会议方式讨论(秘书长)提名与任命问题,安理会应尽可能向大会推荐一名候选人,以避免在会上就提名问题进行辩论;(2)无论安理会或大会投票均应采用秘密投票;(3)确定首任秘书长任期为5年,期满时可连任5年。关于以后各届秘书长的任期,由大会和安理会根据未来秘书长之经历决定;(4)根据《宪章》第18条和第27条的规定,秘书长应由安理会7个理事国之可决票(自1965年安理会理事国增加到15个后,可决票数也相应改为9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提名,经大会以到会及投票的会员国多数表决任命之,除非大会自行决定需要三分之二多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关于遴选秘书长的许多具体细节是上述文件无法规定的,只是在实践中根据上述文件和各方之间的谅解,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例如,安理会在推举秘书长时不但以秘密方式进行,而且由主席当场开票,确定人选后,紧接着就通过向大会推荐人选及其任期的决议,大会一般根据安理会的推荐通过有关决议。但是,如有两个以上候选人,安理会一般应先进行所谓“摸底投票”,获9票以上且无常任理事国的反对,得票多者才获正式候选人资格。在有两个以上候选人的情况下,为考虑安理会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候选人的处境,安理会不会贸然举行正式投票。安理会成员首先要了解各个候选人可能获得的支持率和有无常任理事国的反对票,只有把两者综合起来才能判定候选人当选的可能性。有时这种非正式的投票需要不止一次地举行。1981年秘书长换届任命时有两位参选人,一位是已担任了两任秘书长的奥地利人瓦尔德海姆,他想谋求再次连任;另一位是时任坦桑尼亚外长的萨利姆。美国支持前者,中国支持后者,中美分别对对方支持的人选各自投了16次否决票,这种就是“摸底投票”。这种投票虽然不是正式投票,没有法律效力,但这种投票对安理会了解各方意图以进行决策是关键性的,并对正式投票具有决定性影响。1996年11月安理会审议秘书长遴选问题时,当时仅有一位候选人,即当时在任的秘书长加利(埃及人)谋求连任。但美国反对,并提出先搞“摸底投票”,再表决安理会决议草案。结果在11月19日的无记名投票中,14票赞成,1票反对。由于这一反对票来自一个常任理事国(红色选票),决议草案被否决。在加利被否决后,非洲统一组织(现改称非洲联盟)改变立场,只坚持由非洲人连任秘书长,而不再坚持推举加利作为唯一候选人。这样一来,就好像打开了闸门,一下子从非洲涌现出12个候选人来,可谓“人才济济”。但由于候选人需要政府提名等程序,最后保留在候选人名单上的只有4个人。加利看到自己已不是唯一的候选人,若继续参选,不可能保持此前的高票。所以,他通知安理会主席称:他决定暂不做候选人,希望安理会暂不投他的票。这就是当时在联合国盛传一时的加利“中止竞选”,其实这是加利宣布退选的明智做法。美方对此立即表示欢迎。上述事实说明,尽管加利在安理会15个成员中获得了14票的高票,但由于美国(常任理事国)独家反对而迫使加利退选。可见常任理事国在遴选秘书长的问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加利退选后的非洲4位候选人的角逐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11月19日否决加利后,经过20天的筹备,终于为下一轮非洲4位候选人的角逐做好了准备。从12月10日至12日的3天时间里,一共举行了7轮投票,结果都没有人能够出线。但从7轮投票结果看,候选人之一安南的得票一直是领先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第6轮投票中安南获得13票,反对票中只有常任和非常任理事国各1票。这就很清楚,2张反对票分别来自法国和埃及。埃及为其本国的加利落马而耿耿于怀,这是可以理解的。而法国则在安南身上发泄对美国的不满,因为美国事先未同法国商量就宣布不再支持加利。此外,法国与美国唱反调也是要显示其独立性,提高自身国际地位,扩大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当然,法国最终还是要考虑法美总的合作关系,不能也不愿同美国一直硬顶下去,最后还是选择了妥协。12月13日中午12点,人们苦等了半天之后,突然振奋起来,大家辗转相告:法国大使收到政府指示,法国将转而支持安南。这时形势急转直下,“摸底投票”也就不再需要了。

  3、中国在联合国遴选秘书长问题上的态度: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一贯维护联合国的尊严和权威,按照《宪章》和有关规定办事。在联合国遴选秘书长问题上,中国大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第一,中国坚定地维护地区轮任原则。今年这一次轮到亚洲出任联合国秘书长,中国也会坚定地予以支持。第二,中国希望秘书长应当领导联合国在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方面有更多的作为,应当维护占联合国会员国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而,中国对秘书长人选的考察和要求是严格的。安南最后获得安理会的一致推荐,固然是各方妥协的结果,但也是同安南本人的学历、经历和能力等条件分不开的。第三,中国希望联合国秘书长的任何候选人不应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此外,候选人不应来自一个与中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这一条也至关重要。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