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资格考试 > 正文

07国家公务员考行测部分法律考点:民事诉讼法

http://www.sina.com.cn 2006/10/28 10:43  育路网

  07年行政法律理论辅导讲座:民事诉讼法(二)

  北京金路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祖华

  第七章 民事诉讼证据

  第一节 民事证据概述

  一、证据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证据,通常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资料。其二,证据是法院依照法定程序搜集的、能够认定案件真实情况事实的所有的材料。

  二、证据的特征

  证据具有三个特性:第一,客观性,即证据是客观存在的或者是对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如书证、物证,要求应当是原件;而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证据则只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第二,关联性,即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第三,合法性,即证据需符合法定要求以及收集证据的程序应合法。由于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依照法定诉讼程序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争议,从而维护当事人的私权利益,因此,对当事人私权利益的维护就不能建立在对另一个人的权益损害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证据的收集过程和手段必须合法,否则,必然因此而损害被收集证据者的特定利益。

  三、证据的种类

  证据的种类,即法律所规定的证据种类。对于证据的种类问题,应侧重于掌握两个问题:

  (一)证据的具体种类

  《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七种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与勘验笔录。大家重点应掌握前四种证据,这四种证据也是历年考试中经常会涉及的问题。其中,书证、物证与视听资料侧重于证据种类的判断,即根据具体的案情资料来判断所涉及的证据是书证、物证还是视听资料。

  书证是以文字、符号、图案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这也就是说,书证一定存在一个特定的载体,如纸张、石碑、布等,而且在具体的载体上记载了一定的文字、符号或者图案,而这些文字、符号、图案结合起来又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即为书证。

  物证是以物品本身所存在的物理性特征来证明案件事实,如物品的长、宽、高、质量、痕迹等特征,但是,需注意同样一个证据在一个案件中,可能既是书证又是物证。比如,张某认为李某侵犯其遗嘱继承权,于是以遗嘱为证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按照遗嘱继承维护其合法权益,结果被告李某提出该份遗嘱是伪造的,不是死者亲笔书写。那么这个遗嘱到底是什么证据?我们说,相对于原告所主张的遗嘱继承权而言,该遗嘱是支持原告主张的书证,因为原告希望用遗嘱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作证;而相对于被告李某而言,该遗嘱则是物证,因为被告李某希望用该遗嘱的字迹特征来作证。

  视听资料则不同,视听资料是指录音带、录像带或者电脑所贮存的数据资料等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虽然视听资料有时很类似于书证,如用视听资料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作证;有时又很类似于物证,如用视听资料所反映的物品特征作证。但是,视听资料不同

  于书证、物证的核心特征在于,视听资料作为证据使用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仪器,如借助录音机听录音带所录制的内容,借助电脑看电脑或者软盘中所记载的内容等。但是,如果在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以录音带、录像带或者电脑、软盘本身的价值来证明原告所

  遭受的经济损失的具体数额时,则该录音带、录像带或者电脑、软盘应当作为物证。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证人证言则主要侧重于对证人资格问题的考查。在我国,凡是了解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义务作证,除非不能正确表达意志。也就是说,在我国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了解案件的情况,就应当作为案件的证人。但是,需要注意人的智力状态而不是他的年龄决定了解案件情况的人能否取得证人的资格出庭作证。

  (二)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单一证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69条的规定,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1.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

  2.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

  3.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

  4.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

  5.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三)其他分类

  在诉讼理论上,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证据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解决证据的证明力问题。

  1、按照证据与当事人所主张事实的关系,可以将证据分为本证与反证。在理解本证与反证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在确定本证与反证之前,先确定就当事人所主张事实的举证责任分担,对当事人所主张事实负担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所提出的支持其主张的证据为本证,而对该事实不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所提出的反驳对方主张的证据为反证。但有时,同一证据可能既是本证,又是反证。如张某以李某亲笔书写的借条为证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偿还所借的2万元钱,并提供证人王某与陈某作证。诉讼中,李某主张实际只借张某1万元,并出示张某亲笔写的借给李某1万元,原来的借2万元借条作废的书证。在本案中,张某向法院提供的李某所写借2万元的借条以及证人王某与陈某为支持张某主张的本证,而李某所提供的张某亲笔所写借条则既是反驳张某主张的反证,同时又是支持自己所提出的只借1万元主张的本证。

  第二,在确定反证时,需注意区分反证与反驳证据。如在上述案件诉讼中,李某同时还说,张某向法院提供的证人王某与陈某系张某的同学,其证人证言不真实,李某的这一陈述即为反驳证据。因此,反证与反驳证据,从其目的上看是一致的,其区别在于反证是独立的证据,而反驳证据不是独立的证据,只是对对方所提供证据的真实性提出抗辩与驳斥。

  综上,区分本证与反证的意义在于,有无本证直接影响主张的成立与否,而有无反证,则不影响。

  2、按照证据的来源,可以将证据区分为原始证据与派生证据

  原始证据是来源于案件事实本身的证据,如合同原本、侵权行为中的受损害物品等;而派生证据则是来源于证据的证据,如合同的复印件、依据受损害物品所制作的录像带等。区分两者的意义在于原始证据的效力通常高于派生证据。

  3、按照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证据分为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是能够单独、直接证明待证事实的全部或者部分的证据;而间接证据是通过该证据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关系,结合在一起才能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

  在使用间接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时,需注意以下问题:(1)需有一定数量的证据;(2)该一定数量的证据需彼此具有一定的牵连关系,即能形成证据锁链;(3)相互牵连的数个证据需能够证明一个共同的案件事实。

  第二节 证 明 对 象

  一、证明对象,也称为特征事实,即在民事诉讼中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明的案件事实。

  二、在民事诉讼中,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包括四种:

  1.当事人主张的实体事实。具体包括以下几种事实:一是权利产生所依据的事实,如侵权行为的实施、损害后果的发生等;二是权利消灭的事实,如债务的履行、第三人存在过错等;三是阻碍权利产生的事实,如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等;四是权利变更的事实。

  2.当事人主张的程序事实。如管辖权问题、当事人资格以及行为能力等问题。

  3.证据事实,如书证、物证等是否客观真实,所反映内容与本案待证事实是否相关等。

  4.外国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即在审理涉外案件的时候,如果涉及到适用外国实体法,或者在审理国内案件时适用地方性法规,必

  须要证明,只是对这一事实的证明方法不同于前三种事实,即只要将外国法律或者地方性法规出示出来就其合法性加以证明,就达到了证明的作用。

  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中第9条的规定,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1.众所周知的事实。

  2.自然规律及定理。

  3.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即推定事实无需证明,但作为前提的事实需真实。

  4.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即预决事实无需证明。

  5.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6.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即公证事实

  无需证明。

  四、此外,该《证据规定》第8条还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承认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具体包括:

  1.当事人的明示承认。即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

  2.当事人的默示承认。即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3.诉讼代理人的承认。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代理人的承认视为当事人的承认。但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除外;当事人在场但对其代理人的承认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的承认。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

  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第三节 证 明 责 任

  一、证明责任。

  证明责任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核心,即当事人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以及不能证明时可能承担的不利后果。在我国,根据现行相关法律的规定,当事人不能举证证明其主张的真实性时,只是可能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但不是必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因为我国还存在人民法院职权调查收集证据的问题。这也就是说,当事人不能完成证明责任时,只是面临败诉的风险,此时,如果能够依法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并且人民法院调查收集到了有利于承担举证责任当事人的相关证据,则该当事人依然可以依据人民法院所调查收集的有利证据胜诉;但是,如果当事人不能完成举证责任,面临败诉风险时,不能依法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或者虽然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但人民法院并未调查收集到有利于该当事人的证据,则该当事人必然会败诉。

  二、对于证明责任问题,主要掌握两个问题。

  证明责任的负担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在民事诉讼中,究竟谁应当承担举证责任应看案件的具体情况。

  此外,还需要注意“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所派生出来的两个举证责任规则:一是举证责任的免除,即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属于法定无需举证范围内的事实时,则免除了当事人就其主张的相应证明责任;二是证明责任的转移,即在诉讼过程中,当需要作为证明对象的主张在当事人之间发生转移时,证明责任也会随着诉讼主张在当事人之间的转移而随之转移。由此可见,证明责任的免除与证明责任的转移,其基础实际上仍然是“谁主张,谁举证”。

  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确立了“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是,在有些特殊情况下,再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分配证明责任,则可能形成对当事人的不合理、不公平。 可见,证明责任倒置是侵权纠纷案件中,为了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特殊规则。

  (一)证明责任倒置情况下的举证责任分担

  证明责任倒置原则的确立有利于维护诉讼的公平原则以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并不意味着在证明责任倒置的情况下,全部需要证明对象的证明责任均由持否定态度的被告承担,而是将侵权案件中,原告较为难以举证的待证事实的证明责任倒置于被告。在侵权诉讼中,通常有三大事实需要证明:其一,受害人的损害事实;其二,侵权者的过错、违法行为;其三,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需具有因果关系。在上述三大事实中,原告仅就自己所遭受的损失负证明责任,而其他两个对原告来说较难举证的事实则由被告承担证明责任。

  (二)证明责任倒置的情形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4条的规定,在下列侵权诉讼中,按照以下规定承担证明责任:

  1.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在这种诉讼中,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原告的专利产品制造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2.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在这种诉讼中,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否则被告承担侵权责任。

  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在这种诉讼中,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即由被告证明原告的损害不是自己的行为所致。

  4.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在这种诉讼中,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换句话来说,被告需证明损害是由第三人或者受害人本人的过错导致,否则承担侵权责任。

  5.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在这种诉讼中,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即由被告证明损害是由第三人或者受害人本人过错导致。

  6.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在这种诉讼中,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也就是说,由产品生产者举证证明产品没有质量问题或者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害并不是由于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所引起。

  7.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在这种诉讼中,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也就是说,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举证证明,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害不是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

  8.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在这种诉讼中,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9.有关法律对侵权诉讼的举证责任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举证时限。

  举证时限制度,即当事人应当在一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如果逾期未提供证据,则视为放弃举证权利的制度。这一制度是最高人民法院在《证据规定》中新建立的制度。掌握举证时限制度需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一)举证时限的确定方法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33条的规定,举证时限的确定方法有两种:

  1.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

  2.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30日,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

  (二)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34条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三)举证期限的延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36条的规定,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当事人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提交材料仍有困难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考点提示]

  本节的考点为举证责任的倒置以及举证时限制度。

  1.责令当事人提供证据。

  2.自行收集证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确定以当事人举证为主,但是,同时也规定了法院收集证据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证据规定》的内容,人民法院收集证据有以下两种情况:

  (1)人民法院自行收集证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15条以及第1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自行收集以下证据:

  第一,涉及可能有损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

  第二,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

  (2)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收集证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17条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第一,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

 [1] [2]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