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期变学期:服刑人员自考8年从法盲到法律本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11/09 16:12 《北京考试报》 | |||||||||
在狱内参加自考的第八个年头,张林终于实现了由初中未毕业的“半文盲”到大学本科的文化攀升。八年来,在监狱政策的感召下,在警官、亲人及许多善良人的帮助下,张林克服自己“底子薄”的困难,先后完成了“法律专科”、“心理学专科”、“法律独立本科段”三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曾被判无期徒刑的张林因积极改造,明年就能出狱,他感慨地说,“没有自考,就没有我的今天!”
自考,让他重塑生活信心 “我是监狱连续八年的劳动改造积极分子,总共减了9年多刑期,都与自考有关。” 市监狱管理局有“变刑期为学期”的政策,对参加自考并改造积极的服刑人员有一定奖励。张林服刑所在的市第二监狱分监区警官鼓励张林试试。那就试试吧。自己法律意识淡漠,不懂法才蹲大牢,于是张林报考了法律专业。 因为文化基础较差,学习伊始,张林就把所有的工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第一次考试,他报的大学语文(专)和婚姻家庭法两门课都没考过,情绪很低落,监狱的警官开导他:“外面也有许多人基础不好,可他们一直坚持,一些人就是这么成功的。”第二次,张林又报了两门,一门通过,一门失败,因此获得了监狱奖励。来之不易的成功,让他看到了未来人生的一缕曙光,也坚定了他参加自考的信心。他学习更刻苦了,最苦的一段时间,他早上四点多钟起床复习,晚上温书有时要到凌晨1点。学习压力太大,他一度得了斑秃,头发掉得一块一块的。 最难的一门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看着教材里的每句话都像天书,根本理解不了。”考了两次都没通过,张林找到了笨办法——结合实际,结合具体的知识理解。教材里有句话是“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什么是“螺旋式上升”?他就想,中国革命的发展是波浪型的,一次成功,达到一个高潮,然后有个低谷,接着是退潮期,如此反复,最后达到高峰。“对,这就是螺旋式上升。”教材里的每个概念,他都这么一点儿一点儿钻,最后终于通过了考试。 张林说,“现在的我觉得一天比一天好,这种心情和自考有很大关系。参加自考八年来,我今年通过一门,明年通过两门,后年通过三门,这样日积月累,信心就一点一点积累起来了!”他想,出狱后肯定还会面临很多困难,但通过参加自考养成了吃苦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出狱后有什么困难,他觉得自己都能克服。 自考,让他重拾温暖亲情 “我第一次入狱时,才15岁,父亲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第二次入狱后,父亲对我彻底失望了,将近五年,他不来看我,也不给我写信。后来我参加了自考,和父亲的关系才复苏。” 1998年张林开始参加自考,知道此消息后,他母亲特别惊喜,坚持让他把成绩单寄到家里:“我要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考了。”母亲其实是想让老伴看看,儿子在参加自考,儿子在积极接受改造。 第二天,得悉儿子参加自考安心改造后,张林的父亲买了一整套自考法律专业教材和辅导书,还手抄了一份法律专业考试时间表,让妻子下次探视时带给张林。 此后不久,张林就收到了父亲的来信,鼓励他安心学习和改造。他父亲还把辅导班的听课笔记一并寄到监狱。临考前几天,信就来得格外勤,一天一封。一次,张林收到父亲一封短信:“考试不要紧张,考前注意休息,我儿一定成功。”读着这封短信,张林眼睛湿润了。父母的伟大,他是通过自考才有了深刻体会。北京青年报上曾经刊登过他的一篇文章《心债》。情之所至,他写出了对父母的负疚之情。越觉得年近七旬的父母的不易,他就越觉得对父母亏欠太多,“我出去后要好好孝敬他们。”这是张林的心声。 自考,让他重温世间关爱 “没有监狱警官、自考办老师的帮助,我参加自考不会坚持这么久。很多事都超出了他们的工作范围,可他们总是尽心尽力帮我。单单就我做论文这一件事,就牵动了很多人。” 今年上半年,张林参加自考法律专业(独立本科段)各门课程成绩合格,可以申请撰写自考毕业论文了,张林母亲不了解服刑人员申请撰写论文的相关政策,急急忙忙去为他报名,却因种种原因没报成。教育科负责自考工作的魏警官了解此事后,立即和市自考办取得联系,市自考办安排好报名时间后,魏老师又打电话通知了张林母亲。 那天,张林到教育科办事,见魏老师正在屋里着急:“你母亲今天去帮你报名,都这会儿了也没来电话,也不知报上名了没有。这么大风,老太太别再出什么事。”母亲和魏老师从没见过面,可这种发自心底的善良,站在屋里的张林深受感动。 论文初稿写好之后,魏老师说,“你母亲年纪大,不要让她来回跑了,我帮你把论文从网上发到指导老师的邮箱里。”魏老师家里的网速慢,发了几次都没发过去,同办公室的汤警官把论文接了过去:“我家是宽带,网速快,我帮你发。” 北大法学院刘守芬教授是张林的论文指导老师,对这位未曾谋面的刘老师,他感激地说:“我读的许多参考书都是刘教授编著的,她那么大的学问,指导我的论文还那么细致。”张林上交了论文提纲后,刘老师不仅改了每一个标点符号,每部分内容应如何细化充实,错的地方如何改,也都标在文章留白处,引用资料、人名有疑问的地方,就画个大问号,让他查阅核实。后来,刘教授对张林的母亲说,“你转告张林,让他出来后找个正当的工作,他有这个素质了。” 这些点点滴滴的关怀,这种朴实的真诚和善良,让张林深深地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入狱前,我觉着有钱最重要。自考这几年,这些老师们的一言一行,让我受教育啊!” 自考,让他体味知识力量 “什么书啊、本啊、报纸的,我过去根本就不摸。入狱后给家里写信,连局长的‘局’都不会写。现在呢?别人有不懂的地方,我还能帮助别人。” 自考某门课有什么学习方法和窍门,如何安排报考计划,不少服刑人员都来求助于张林。有几位服刑人员在他的帮助下参加自考也获得了奖励。甚至有一次,张林还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劝说一位同监区的服刑人员打消申诉念头,安心接受改造。这位服刑人员也参加了自考,当年就获得奖励。张林体会到了助人的快乐和知识的力量。 自考八年间,张林一共发了300多篇文章,有几篇还发表在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上。2004年,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组织普法知识竞赛,张林靠着几年自考积累的知识,得了全局第一。2005年司法部和法制日报面向服刑人员在全国搞“我与法的故事”征文活动,他得二等奖。“没有这些年的学习锻炼,别说这些,连两万字的论文我都写不好。” 学自考心理学专业时,张林读到教材里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层需要是自我实现。张林想:什么是自我实现?后来联系自考带给自己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他想,这不就是一种自我实现吗?冲破自我不足,每天都有进步,今天比昨天有收获。这就是一种自我实现。“没有自考就没有我的今天。”(文中主人公为化名)(北京考试报记者:刘海燕)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