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资格考试 > 正文

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冲刺:笔试关注四大新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11/24 11:28  新闻晨报

  11月25日,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部分即将进行。根据有关信息显示,今年公务员报考人数再创新高:上海地区有1.6万余人参与国家公务员500余个职位的“角逐”;陕西省招聘2200多个职位,报名人数竟高达6万余人。激烈的竞争也为那些备考的人们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如何能把握这最后的时间突围胜出呢?笔者采访了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育路的魏鲁宁、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许铭桂。

  备考

  冲刺时刻,你应该怎么做

  面对只有一天的时间,许多考生却不知所措,觉得自己还要进行多方面的补充和复习。据了解,考试前的心态、复习内容非常重要,将直接关系到考试的成败。冲刺阶段要远离题海战术,更重要的是调整心态,做好考试的准备。

  ◆了解答题模式

  就《申论》而言,要写好文章,必须掌握申论文章的写作模式。传统模式是三段论式,最新的模式是对策有效性分析。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整篇文章出现了结构性错误,即使论证再充分,辞藻再华美,也不可能取得高分,考生可以通过仔细分析真题来了解答题的结构与思路。

  ◆查漏补缺,分析自己优劣势,弥补自己的不足通常情况下,文科生文字功底出众,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具体表现在申论考试时,文章思路混乱,毫无逻辑性。因此,文科生在写文章时,要注意逻辑思维能力,使文章的脉络清晰。而理科生刚好相反,要注意加强文字功底。另外,理科生要多看报纸、电视,关注媒体对当前热点问题的看法、观点,尤其是文字表达。

  ◆要把握当前的时势热点,做到分析问题要贴近现实,贴近热点,注意方案的可操作性。

  了解并且熟悉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并且认真阅读相关文件、评论等。回答问题要注意从当前热点问题作为切入口,不偏题。

  《行政职业能力考试》

  把握重点

  《行政能力测试》部分,则更强调以题复习,以真题为准,考试热点包括数量关系和逻辑判断两大部分。在逻辑考试部分,矛盾率、三段论、逻辑方阵图三个部分则是考试重点;类比推理部分有加强常识的趋势,并把法律作为常识考试重点;同时,魏鲁宁也建议归纳推理部分也要附带看一下,并小心演绎推理部分题型顺序的变化。

  了解试题的构题模式

  许多题的模式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掌握了一定的规律,答题时会事半功倍。魏鲁宁就考试中几个部分常考类型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有迹可循的解题方法。

  例如:有一些人共同买一些东西,每人出8元,就多了3元;每人出7元,就少了4元。那么有多少人?物价是多少?这个题属于数量关系中的盈不足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公式是“总数相差数÷每份相差数=份数”,答案是共有7个人一起买,物价是53元。

  真题练习和对比

  复习内容要回到“正轨”,不要再做一些习题或者查看参考答案,尤其注意别再做模拟题。考试前做大量的模拟题目容易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使考生钻入“牛角尖”不能自拔,其实很多模拟题本身也不权威,很多错误,误导考生。在考试前两天,应该查阅历年的真题,习惯出题的思维方式,而了解标准答案倒是其次,更何况历年的真题根本就没有公布过任何的标准答案。

  笔试关注四大新变化

  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招考公告、考试大纲和招考计划表已经发布,总体上仍然比较稳定,但作出了小幅度的改变,主要有四大新的变化: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将不再区分一卷和二卷: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基本可以理解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应该为一张卷,所有考生都考同一张卷。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新大纲不再区分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一卷和二卷,考试形式出现了一些变化。

  彻底取消考查

  所谓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从今年起,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的考查也只考查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及诉讼法,没有公文写作等人文科技历史知识,不设立“公共基础知识”。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判断推理中改演绎推理为逻辑知识:其实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早在2004年以后在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上就超出了演绎推理的范围,考了很多可能性推理的内容,即削弱、加强、支持、反驳、结论等内容。

  申论将更加注重解决问题尤其是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申论大纲来看,今年的申论将更加注重如何认识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核心在如何分析问题。

 [1] [2] [3]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