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自考 > 正文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题详解(4-5章)

http://www.sina.com.cn 2006/12/02 20:19  自考365.COM

第四章

  4.1.实践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它是(ACE)。

  A.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B.人类的纯思维活动

  C.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动物的本能活动

  E.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4.2.下列活动哪些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ADE)。

  A.农民种地

  B.医生诊病

  C.学生读书

  D.司法人员办案

  E.科学家做实验

  4.3.关于认识主体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ABCE)。

  A.认识的主体必须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B.认识的主体必须是社会的存在物

  C.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

  D.认识的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事物

  E.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集团和类三种形式

  4.4.对于研究者来说下列现象属于认识的客体(ABCDE)。

  A.自然现象

  B.社会现象

  C.现实的人

  D.主观精神

  E.客观化精神

  4.5.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BCD)。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E.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4.6.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CD)。

  A.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过程

  B.认识是人脑中固有的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D.认识能够与被认识对象相一致

  E.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

  4.7.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BE)。

  A.柏拉图

  B.康德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E.休谟

  4.8.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坚持(ABCDE)。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B.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世界是可知的

  E.实践与认识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4.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是(DE)。

  A.不坚持从物到思想的认识路线

  B.不坚持可知论

  C.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D.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4.10.必须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因为(AE)。

  A.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才可靠

  D.理性认识不可靠,感性认识才可靠

  E.要反映事物本质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4.11.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BCDE)。

  A.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

  C.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E.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1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在于使理性认识(ABCD)。

  A.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B.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

  C.接受实践的检验

  D.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E.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4.13.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ABCD)。

  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D.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

  E.人的认识能力往往是不可靠的

  4.14.每一个具体真理都具有(ABDE)。

  A.同其对象的符合性

  B.客观性

  C.阶级性

  D.正确性

  E.绝对性和相对性

  4.15.“有用就是真理”这种真理观是(ADE)。

  A.主观真理观

  B.客观真理观

  C.唯物主义真理观

  D.唯心主义真理观

  E.实用主义真理观

  4.16.真理与谬误之间(ABCDE)。

  A.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

  B.二者又是统一的

  C.相比较而存在

  D.相斗争而发展

  E.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17.下列论断错误的有(CDE)。

  A.凡真理必有用

  B.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公认的看法就是真理

  D.真理因人而异

  E.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4.18.真理的绝对性表明(ABD)。

  A.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

  C.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有限性

  D.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

  E.真理的主观性和近似性

  4.19.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BDE)。

  A.相对真理

  B.真理的近似性

  C.真理包含谬误

  D.任何真理只能是对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

  E.任何真理只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4.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现在(ABCDE)。

  A.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

  B.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C.真理的相对性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

  D.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

  E.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4.21.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ABDE)。

  A.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B.主观主义的片面性

  C.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D.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E.否认真理的具体性

  4.2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它(ABCDE)。

  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C.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品格

  D.能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的对象相符合

  E.能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并把原先的理论与之相对照,从而判定理论是否正确

  4.23.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DE)。

  A.实践能对人们的一切认识作出确定的检验

  B.有些认识是实践根本无法检验的

  C.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D.实践活动的具体性、历史性

  E.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近似的正确性,仍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第五章

  5.1.在猿变为人的过程中劳动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在(ABCDE)。

  A.劳动创造了人脑

  B.劳动使猿的手变成了人的手

  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

  E.劳动形成了社会关系

  5.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ABDE)。

  A.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B.劳动创造人本身

  C.劳动具有社会性,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D.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E.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

  5.3.人类不同于动物主要在于(ABCD)。

  A.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B.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C.人类活动具有社会性

  D.人类能够改变自然支配自然

  E.人类活动的经验和技能主要通过先天本能的方式继承

  5.4.生态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ABCDE)。

  A.生产者 B.消费者 C.还原者 D.分解者 E.非生物环境

  5.5.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E)。

  A.

空气污染严重 B.世界性水源危机

  C.森林惨遭毁灭 D.物种不断减少

  E.臭氧层变薄

  5.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ABE)。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国家政权 D.科学知识 E.生产方式

  5.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ABC)。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C.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社会发展

  D.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E.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5.8.人口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D)。

  A.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

  B.人口生产始终是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

  C.人口生产只是在一定阶段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

  D.生育后代是人口生产的必要环节

  E.人口生产较少重复性和渐进性

  5.9.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ABE)。

  A.它不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它不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D.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E.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5.10.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因为(ABCDE)。

  A.人口生产受物质生产制约

  B.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状况

  D.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

  E.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

  5.1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AE)。

  A.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也就越大

  B.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就越合理

  C.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就越不合理

  D.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

  E.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就越广泛

  5.1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E)。

  A.它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B.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81,000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